法國有一句發(fā)人深省的諺語:“幸福的窟窿越小,那里面的幸福就越大。”
提起幸福,我總會想起那則古老的童話:
主人公出外周游世界,途中看到一對雍容富態(tài)的男女躺在大樹下一張舒軟的大席上,但兩人正擠在軟席中央相互踢打推罵,爭吵不休。女人說男人占的空間太大,男人說女人太貪。實際上,這張軟席寬大得可以容納下十余人。他看得滿頭霧水,又勸不住兩人,只得繼續(xù)前行。走著走著,他又遇到了一對衣衫破舊的男女躺在一棵樹下,仔細定睛瞧看,這兩人竟睡在一根竹竿上,只聽見男人對婦人說,親愛的,這竹竿全讓我占了,你快移過來一點吧。婦人也說,親愛的,你快掉到床外去了,快往我身邊挪過來吧。
這個童話的寓意不育而喻:幸福與幸福之外的一切無關(guān)。成功、財富只是外表的榮光,而幸福是精神性的,內(nèi)在的精神是不能由外界提供的。
英國作家蕭伯納說:“人生有兩大悲劇,一是來得到想要的,二是得到了想要的?!?/p>
人的無限欲望,使生命遠離了幸福。
人們盼望由小到大,向往在大量的物質(zhì)財富里獲得幸福。這是人們的思維誤區(qū)。其實大有大的難處,小得精致何嘗不是一種完美。很多時候守住小的完美,比大而無度,更符合生命之道。
幸福是一種心靈感覺,是一種從最簡單的事物里汲取快樂的能力,并不與財富地位同步。相反,當物質(zhì)財富越多時,人們從中得到的幸福卻會越少。
這就是有人提出的“幸福遞減律”。正如朱元璋當年在饑寒交迫時,喝那碗乞來的雜什湯覺得鮮美無比,但當了皇帝后卻再也找不到那種美味口感一樣。
幸福的詮釋,并不是擁有最多,而是需要最少。當生命里填塞的東西越少時,人的精神就越自在,心靈就越單純,生活就越幸福。
曾讀到一個故事:有—叫引人家生意做得紅火,每晚工作到深夜。附近有一個挑擔貨郎,每晚喝酒唱歌,卻也逍遙自在。后來這戶富人主動借錢給了挑擔貨郎,從此,挑擔貨郎成了做大生意的人,每天忙碌到深夜,再也聽不到他的歌聲了。
生活就是這樣,當你有了,你也就沒有了。
真正幸福的人生,是那些懂得在寧靜生活中享受小趣味的人。
所謂金榜題名、衣錦還鄉(xiāng)之類的大趣味,不是每個人都能得到的。況且在追求大趣味的過程中,如果沒有小趣味的調(diào)節(jié)點綴,人生就只能成為痛苦的跋涉。
尤其是歷盡滄桑之后的人,對人生幸福的理解已不再是香車寶馬、霓虹燭照,而恰是那平常生活中的高山流水、輕風(fēng)細雨,是那愛人每日歸來的笑語聲,是那跟親人一起吃飯聊天看電視的溫馨,是那從郊外采擷來的一束芬芳的野花,是那平靜從容之中孕育著的永恒。
如果我們能體會到這種平淡之中的幸福,能在一粒沙中見世界,能在鍋碗瓢盆中品味出坦然,那么,這就是生命中的一個大境界了。
然而,我們的欲望總在膨脹,目標總在前面。我們焦急地盼望著未來,急等著周末、假期的來臨,急等著購房、買車的兌現(xiàn),卻忘記了怎樣享用生命中最重要的此時此地。難道當我們生命走進夕陽西斜之時,也急著去趕赴那死亡的約會嗎?
還是一首打油詩寫得妙:“柳綠綠,花紅紅,體味生命分分秒秒;急如蟻,亂如蜂,忙忙碌碌一場空。不急不忙,看空非空,吃飯睡覺,其樂無窮?!?/p>
其實,生活里最難的不是創(chuàng)造什么奇跡,而是如何珍惜自己所擁有的,如何去感知身邊那些細小而又真實的幸福。感覺的遲鈍和麻木,使我們不會欣賞每日的生活,錯過。了許多快樂的時光,這是我們最大的悲哀。
一位白血病患者曾如此感嘆:“健康的時候,曾為許多瑣事而煩惱,現(xiàn)在與死亡四目相對,感到原來的煩惱日子多美妙,平平常常的美麗,在平平常常的時候卻體會不到,健康的人們啊,每個日子都最好,而你并不知曉?!绷_丹說:“生恬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p>
美麗因生命而存在,生命因美麗而幸福。
元稹云:“昔日戲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來?!比松喽蹋舨涣粜陌盐?,生命轉(zhuǎn)瞬之間便會化作輕煙逝去。
那相對簡樸的物質(zhì)生活和高質(zhì)量的精神生活,原來更符合人類的本性。
當我們對物質(zhì)的欲望越少時,內(nèi)心世界卻會變得更豐富,更敏銳,我們就能打造出那窟窿越小但容量越大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