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哲學(xué)家張起均在《烹調(diào)原理》一書中說過:“今日廣東盛行‘飲茶’之風,實則在茶館吃點心,恐怕要上溯揚州之高風吧!”應(yīng)當說,張先生的這個判斷是公允的。因為揚州人飲茶、在茶館中吃點心的歷史確實悠久且極富情韻,故影響也大。
據(jù)唐代陸羽《茶經(jīng)》所引用的《廣陵耆老傳》記載,遠在1 600多年前的東晉時期,廣陵(揚州)市上已有賣茶水的老嫗,買茶喝的人也多。唐代,揚州已有茶肆。宋代,揚州飲茶之風漸盛。揚州蜀崗附近產(chǎn)的茶“甘香,味如蒙頂焉”,和蒙頂茶的風味一樣,不僅深得歐陽修等文人的好評,而且還成了貢品。蜀崗的茶葉用蜀崗的泉水煮最好。蘇東坡的弟弟蘇子由以及秦少游均喝過這種茶。秦少游的《次韻子由題蜀井》一詩中還留下了用蜀井“清泉”“煮出新茶潑乳鮮”之句。
明清之時,揚州的飲茶之風進一步發(fā)揚,茶肆更多,以至清代《揚州畫舫錄》上有“吾鄉(xiāng)茶肆,甲于天下”之語。這話乍看有些夸張,但實際并非虛語。僅《揚州畫舫錄》所記,當時有名的茶肆就有數(shù)十家,且城內(nèi)、郊外均有,分布較為合理。而茶肆建筑或古樸或精美,有的就設(shè)在花園之中,“樓臺亭社,花木竹石,杯盤匙箸,無不精美?!庇械膭t臨河建室,開窗遠眺,“占湖山之勝。”也就為茶客提供了幽雅的環(huán)境,逗人茶興。更為重要的是,這些茶肆很注重茶水及點心的質(zhì)量和特色。烹茶用水,多用泉水、湖水、運河水,故茶才泡得“清香甘冽”。名茶肆均有自己的特色點心,如雙虹樓的各式燒餅、二梅軒的灌湯包子、文杏園的淮餃(淮安特色的餃子)等等。大約在清代中晚期,揚州茶肆中已流行肴肉和燙干絲、煮干絲。惺庵居士在《望江南》詞中寫道:“揚州好,茶社客堪邀。加料干絲堆細縷,熟銅煙袋臥長苗,燒酒水晶肴?!边@首詞宛如一幅風俗畫,把茶客們既飲茶吃干絲,又抽水煙、喝酒、吃肴的景況全給生動描繪出來了。
清朝末年至上世紀20~30年代,揚州茶肆依然不少,茶客也多。茶肆中喝茶吃點心的供應(yīng)方式仍然很有特色。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1934年寫的《說揚州》中有這樣一段記述:
揚州最著名的是茶館,早上去下午去都是滿滿的,吃的花樣最多。坐定了沏上茶,便有賣零碎的來兜攬,手臂上挽著一個黯淡的柳條筐,筐子里擺滿了一些小蒲包,分放著瓜子、花生、炒鹽豆之類。又有炒白果的,在擔子上鐵鍋爆著白果,一片鏟子的聲音;得先告訴他,才給你炒;炒得殼子爆了,露出黃亮的仁兒,鏟在鐵絲罩里送過來,又熱又香。還有賣五香牛肉的,讓他抓一些,攤在干荷葉上,叫茶房拿點好麻醬油來,拌上慢慢地吃,也可向賣零碎的買些白酒(揚州普通都喝白酒)喝著。這才叫茶房燙干絲。北平現(xiàn)在吃干絲,都是所謂煮干絲;那是很濃的,當菜很好,當點心卻未必合適。燙干絲先將一大塊的白豆腐干飛快地片成薄片,再切為細絲,放在小碗里,用開水一澆,干絲便熟了,潷去了水,轉(zhuǎn)成圍錐似的,再倒上麻醬油,擱一撮蝦米和干筍絲在尖兒,就成。說時遲,那時快,剛瞧著在切豆腐干,一眨眼已端來了。燙干絲就是清的好,不妨礙你吃別的。接著該要小籠點心……揚州的小籠點心,肉餡兒的、蟹肉餡兒的、筍肉餡兒的且不用說,最可口的是菜包子、菜燒賣,還有干菜包子:菜選那最嫩的,剁成泥,加一點兒糖一點兒油,蒸得白生生的,熱騰騰的,到口輕松地化去,留下一絲兒余味;干菜也是切碎,也是加一點兒糖和油,燥濕恰到好處;細細地咬嚼,可以嚼出一點橄欖般的回味來。這么著每樣吃點兒也并不太多;要是有飯局,還盡可以從容地去。
引文略長了一點。但是,朱先生的“白描”太傳神了:當年揚州茶館的氛圍,喝茶吃干絲、各色包子的場景,燙干絲的制作過程,菜包子、干菜包子的特點全給寫“絕”了。
如今,揚州的飲茶、吃點心之風在繼承傳統(tǒng)的基礎(chǔ)之上又有發(fā)展。不僅一批老店“雄風猶存”,并且涌現(xiàn)出了數(shù)十家“頭角崢嶸”的新茶社。
老店中,當以有100多年歷史的富春茶社最為著名。其供應(yīng)的茶、點特色顯著,馳譽四方。所謂茶,即富春茶社自家用安徽魁針、浙江龍井、揚州珠蘭配制而成的“魁龍珠”。此茶色香味俱佳,且耐泡。顧客入店坐定之后,服務(wù)員便視情況,或泡上一杯“魁龍珠”,或沖泡上一壺“魁龍珠”。如人多,當以要一壺茶為佳。大家可以自斟自飲,或交流把盞,真可謂其樂融融。當大瓷茶壺中的茶至二、三泡時,色味轉(zhuǎn)濃,這茶“味”就喝出來了。
在上茶之后,便可以上“點”了。所謂點,是燙干絲、大煮干絲、肴肉、包子、燒賣、千層油糕、蒸餃、雙麻酥餅等的泛稱。在富春,干絲、肴肉常作佐茶之用,故可列在點中。富春的點,花色繁多,四時不同,清鮮味美,即以包子為例,春有筍肉包子、薺菜包子,夏有干菜包子,秋有蟹黃包子,冬有雪菜野鴨包子;而一年四季有的,則為生肉包子、豆沙包子、青菜包子、蝦肉包子、三丁包子、五丁包子、湯包等。此外,千層油糕、翡翠燒賣、雙麻酥餅亦是精品。一般說來,顧客在品茗之時,往往先上干絲、肴肉,繼而才上各種面點,食量大的,還可以要“煨面”(以往供應(yīng)多種燒頭面,現(xiàn)僅供應(yīng)“煨面”)。富春還為顧客著想,為他們配好由8種、10種或12種面點組合而成的“套點”。顧客無須花太多的錢,也就可以盡快品嘗到富春點心中的代表作了。
除富春茶社外,揚州老茶館中的冶春茶社、九如分座茶社也有名。特別是冶春茶社,坐落在護城河的“御馬頭”旁,它臨水而建,朱欄茅檐,木格窗欞,古樸而又典雅。坐在室內(nèi)喝茶,可以觀賞到窗外四時變化著的旖旎風光:岸邊的柳絲,瀟瀟春雨,夏日的夾岸濃蔭鳴蟬,送爽金風中的叢菊,河面的薄冰及河堤上的雪;更令人心動的是悠悠地從窗外搖過去的游船,那是向瘦西湖進發(fā)的。昔年,一些游船的主人和沿河而設(shè)的茶肆的經(jīng)理稔熟,可以幫乘船的客人賒上幾籠包子,讓乘客邊品茗邊吃點心邊欣賞河湖上的風景,回程時再把空籠和錢交給茶肆的茶房。遺憾的是,這一獨特的“鏡頭”如今可見不到了。雖然如此,在冶春茶社,還是可以吃到幾種好點心的,如湯餃、黃橋燒餅、火燒等。這兒得贅言的是,冶春茶社以前只有一家,是由揚州市飲服公司經(jīng)營的,現(xiàn)由于多種原因,又多出一家由旅游系統(tǒng)經(jīng)辦的同名的冶春茶社。兩家“冶春”,一西一東,同在一條河邊。(飲服系統(tǒng)的原在東邊,現(xiàn)搬至西邊了。)
最后需要介紹的是,在市場經(jīng)濟大潮的涌動下,揚州近兩年來又開張了數(shù)十家茶社、茶室、茶坊、茶館。面積大小不一,但大多裝潢考究,追求情調(diào),或供應(yīng)綠茶,或供應(yīng)紅茶,或供應(yīng)烏龍茶,或紅、綠、花茶全都供應(yīng)。佐茗的食物有干果、蜜餞、多種冷熱點心。有的茶社的服務(wù)員還鉆研中國的茶道、茶藝,以求泡出別具風味的茶來吸引顧客,如揚州迎賓館的茶室,其供應(yīng)的“功夫茶”就較有水平。三五知交、對對情侶,在那格調(diào)高雅、燈光柔和的茶室中細啜慢飲,品評點心,倒也不失為一種較好的消閑方式。不過,也有叫人感到遺憾的地方,即有的茶社太吵,有些顧客只管自己打牌、說笑、吃瓜子、吐瓜子殼,喧鬧得過分了一些;而有的茶室收費又高得離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