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人的食品種類繁多,城市居民多吃肉食,尤其是羊肉,特別是在宰牲節(jié)期間。鄉(xiāng)下人則吃牛肉或駝肉。窮人平時(shí)一般不吃肉。按照《古蘭經(jīng)》規(guī)定的戒禁,埃及人不吃豬肉,這與其他伊斯蘭信仰者一樣。埃及人除了吃牛羊肉外,還吃雞、鴿子、魚、牛奶、雞蛋等。他們的素菜種類也很多,主要有:錦葵、芋頭、秋葵、茄子、番茄、黃瓜、南瓜、卷心菜、菜花、架豆、洋蔥等。其中還有很多豆類,如黃豆、豌豆、小扁豆、蠶豆、羽扇豆、土豆等。
埃及城市居民的主食是小麥餅和面包,農(nóng)村居民主食是玉米餅。埃及人用餐的方式和食物的品種不同于其他民族,他們中,上層人民與下層人民也不一樣。中上層人民吃飯的順序一般是先喝湯,然后是肉食,接著是一種或幾種蔬菜、米飯,然后是甜食,最后是咖啡。下層人民比較隨便,主食主要是餅,副食主要是奶酪乳漿或錦葵、蔥頭炒蠶豆或小扁豆粥等。埃及人做飯菜時(shí),多用黃油、奶油和植物油。調(diào)料有胡椒、辣椒、桂皮、石竹花、茴香等。
我們知道,烤全羊是阿拉伯人最高檔次的佳肴,擺在桌上的烤全羊看上去焦黃焦黃,令人食欲大開。羊肚里是由各種調(diào)料拌制的松軟可口的米飯。埃及人也非常喜歡和擅長烤全羊。除此之外,埃及還有很多別具一格的風(fēng)味食品。
庫納法:埃及人大都比較喜歡甜食,他們正餐的最后一道菜都是甜食。庫納法便是其中的一種著名甜食,是齋月和請(qǐng)客吃飯時(shí)必備的食品。其制作方法是將白面加水調(diào)成面糊,把大盤子或平底鍋放在火上,把調(diào)好的面糊放在漏勺里,端起勺把震動(dòng)、搖晃,使面糊從勺孔中下落成細(xì)絲,落在加熱的平底鍋上,鍋底先放好奶油,將面絲在鍋上煎到微脆,這就制成了“庫納法”。若要做的更精致一些,就在每層庫納法之間放上一些榛子、花生、胡桃粉和糖,一層層疊放,直至放到與鍋沿平齊為止。然后再在上面加上奶油,用微火煎熟,煎好冷卻后,再加糖或蜂蜜就可食用。另外,還可以在吃的時(shí)候?yàn)⑿┧N薇水,這樣它的味道就又脆又香甜。
蓋塔伊夫:這也是一種著名的甜食。其制作方法是將面粉加水和成面團(tuán),做成像中國的餃子,但其體積卻有餃子三個(gè)大,而且它里面的餡不是肉,而是葡萄干等干果。做成面團(tuán)后就放在油鍋里炸至色黃焦脆,吃時(shí)再灑上一些蜂蜜。這樣吃起來就又脆又甜。
基食顆:這是用小麥和牛奶等做成的一道食品。其品種和樣式較多。具體做法是將小麥洗凈,放在水中浸泡后再放在火上煮軟,然后曬干、搗碎,放容器中加牛奶和奶酪乳漿攪拌后,放置數(shù)日,再放牛奶攪拌,直至其發(fā)酵,飄出酸香味,這時(shí)再加奶沖淡酸味,然后把它做成小顆粒,曬干后收存起來待用。烹飪時(shí),加奶油與肥羊肉,或與雛雞、鴿子等一起燒燉。埃及人習(xí)慣于在孩子過周日(出生后7天)時(shí),用母雞燒燉“基食顆”,盛放在大盤子里,分發(fā)給親朋好友和鄉(xiāng)鄰父老。用雞燉“基食顆”是最講究的吃法,其味道也最鮮美。在孩子這樣的喜慶日子里,就用這種食品來招待親朋。
蓋麥爾丁:蓋麥爾丁在阿拉伯語中的意思是“宗教的月亮”。它是用杏制成的。其做法是把杏曬干,然后切碎,最后再軋成薄片就成了。其形狀、顏色和味道都比較類似于我們國家的果丹皮。吃時(shí)要用水浸泡或煮化成汁,然后加入黑蜂蜜或砂糖食用。蓋麥爾丁和庫納法一樣,都是齋月的必備食品。
錦葵湯:“錦葵湯”在阿拉伯文中叫做“穆魯黑耶”,是埃及人津津樂道、最喜愛吃的食品之一。其做法是把這種植物的葉子曬干,粉碎后和羊肉、雞肉、大米等一起燒湯,湯燒成后為濃綠色黏糊,味道鮮美。
布拉妮錦葵:“布拉妮錦葵”,是以哈桑的女兒、麥蒙之妻布拉妮命名的。其做法是將錦葵葉搗碎,再用奶油紅燒,直至炒干為止,然后搗碎食用,非常爽滑可口。
埃及食品的制作具有濃郁的北非色彩和阿拉伯風(fēng)情。外國人到埃及去,除了可以觀賞以金字塔為象征的多姿多彩的文物古跡外,也可以品嘗品種繁多的風(fēng)味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