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都說現(xiàn)在的孩子是非常幸福的,在家有父母的寵愛,在學校有老師的諄諄教誨。但與此同時,他們的壓力也非常大。繁重的課業(yè)負擔、激烈的名次競爭,使幼小脆弱的心靈受盡考驗。有的孩子因為在心理上一時無法調(diào)適而出現(xiàn)一些情感障礙,嚴重的還有可能患上抑郁癥。和成年人相比,由于青少年患者的表現(xiàn)不那么典型,因此,很容易被家長、老師乃至心理醫(yī)生所忽視。一般說來,青少年抑郁癥患者有6種表現(xiàn)。希望老師、家長以及非心理醫(yī)學工作者能夠識破這些“偽裝”,以使孩子獲得正確的診斷,早日恢復健康。
幸福感缺失
這些患者在父母眼里是典型的”乖孩子”,很懂得父母的心思,學習也刻苦認真,通常成績很好。對他們來說,考取一個好學校似乎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別人認為的炫目成功,他們卻覺得“不值一文”,對之毫無喜悅之情,反而感到痛苦與憂傷。有的人雖然已經(jīng)考取名牌大學,但卻時時想打退堂鼓,甚至無故跑回家。
軀體化癥狀
患者一般年齡較小,不大擅長表達情感問題,只覺得身體不舒服。有的孩子經(jīng)常用手撐著頭,說頭痛頭昏;有的用手捂著胸,說呼吸困難;還有的說嗓子里好像有什么東西堵得慌,影響吞咽。他們的“病”似乎很重,呈慢性化,或反復發(fā)作,但做了諸多醫(yī)學檢查卻又發(fā)現(xiàn)不了什么問題,吃了許多藥,“病”仍無好轉(zhuǎn)跡象。
不良暗示
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潛意識層的,這會導致某些生理障礙。如患者一到學校門口或踏入教室,就感覺頭暈、惡心、腹痛、肢體無力等,當離開這個特定環(huán)境,回到家中,一切又恢復如初。另一種是意識層的,專往負面去猜測。如患者自認為考試成績不理想,別的同學會藐視,老師也會覺得自己的智商有問題;有的人則自以為某些做法是一種錯誤乃至是罪過,給別人造成了麻煩;有的覺得自己可能得了”精神病”,是不可救藥的。
認為自己不適應環(huán)境
他們可能在學校與人發(fā)生過一些小矛盾,或者根本就沒什么原因,卻深感所處的環(huán)境壓力重重,經(jīng)常心煩意亂,郁郁寡歡,不能安心學習,迫切要求父母想辦法調(diào)換班級、學校。然而,真的到了一個新的地方,患者的狀態(tài)并沒有隨之好轉(zhuǎn),于是又另找理由和借口,還是認為環(huán)境不盡如人意,反復要求改變。
與父母矛盾重重
患者在童年時對父母的管教言聽計從,到了青春期或走上社會后,不但不跟父母溝通交流,反而處處與父母鬧對立。一般表現(xiàn)為不整理自己的房間,亂扔衣物,洗臉{曼,梳頭慢,吃飯慢,不完成作業(yè)等。較嚴重的表現(xiàn)為逃學,夜不歸宿,離家出走,跟父母翻過去的舊賬,比如童年所受的粗暴教育和父母離異再婚對自己的影響等,要與父母”一刀兩斷”等。
自殺
重癥患者想盡辦法試圖自殺。對自殺未遂者,如果只搶救了生命,未對其進行抗抑郁治療包括心理治療,患者仍會重蹈覆轍。因為這類自殺者有著復雜的心理病理因素和生物化學因素,并非心甘情愿地想死,而是被疾病因素所左右,身不由己。
因此,家長和老師要是發(fā)現(xiàn)孩子有上述的癥狀,就要多個心眼,必要的時候要帶他們支進行心理咨訊。如果確診為抑郁癥,就要進行科學、范的治療。對于青少年于患者,不推薦單純靠使用搞抑郁藥物來控制病情。歐洲藥品評檢署經(jīng)過研究認為:對于18歲以下的青少年,不要服用以帕羅西汀為主要成分或含有抑制因子SSRI成分的抗抑郁癥藥物,因為這類藥物會使青少年自殺的念頭和傾向大大增加,并變得更具有攻擊性。此餐,青少年抑郁癥患都停止服用有關藥物時應聽從醫(yī)囑,停止用藥也應循序漸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