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1月14日,北京。
在集合國內CIO和CEO精英的“IT兩會”上,會議主辦方將“2004年推動中國信息化進程突出貢獻獎”頒給了陳剛。中國IT財富(CEO)年會和中國CIO(信息主管)年會歷來有中國“IT兩會”之稱,作為中國CIO(信息主管)年會常設重大獎項,該獎主要用于表彰自上屆年會以來為中國信息化事業(yè)作出特別貢獻的10位杰出人士。
現任寧波市政府信息化辦公室主任的陳剛,曾是浙江大學教授、博士后,作為寧波市政府引進的第一批博士,他曾擔任科技園區(qū)副區(qū)長。2001年,陳剛參與組建寧波市政府信息化辦公室并擔任主任及黨組書記至今。
讓企業(yè)參與政府信息化建設
《決策》:這次評選的一個重要標準就是個人業(yè)績的創(chuàng)新性,請問,寧波市在信息化建設上有哪些創(chuàng)新之處?
陳剛:江浙一帶的市場經濟比較發(fā)達,市場觀念也很強,在這樣的地方做信息化,完全靠政府包辦不是最佳的方法。可能這個地方財力要比其他地方強些,但是政府要做的事很多,所以讓市場來推動,很多項目建設可以動員企業(yè)去參與,讓企業(yè)成為投資主體,政府只要搭建一個平臺,營造一個良好的環(huán)境。
信息化建設肯定是有風險的,企業(yè)肯定希望政府來承擔風險,政府這個時候就要幫助企業(yè)承擔部分風險。通過政府行為,讓企業(yè)進入這個領域并規(guī)范起來,當然,政府給予適當的支持是必要的。用市場機制做信息化工作是大家的愿望,但是能不能做好,這就要考慮很多細節(jié)問題。
《決策》:具體地說,寧波市在信息化建設中有哪些可以借鑒的做法?
陳剛:去年我們做了一個項目———中小企業(yè)公共信息化服務平臺。浙江的民營企業(yè)比較多,他們都有一個特點,就是起點都不高,大多數都是中小企業(yè),而且員工的素質并不是很高。這些企業(yè)對信息化有需求,但又有擔憂。第一個擔憂是投入設備要錢,第二個擔憂是人才問題,因沒有專門的人才,就擔心決策失誤會不會擴大,核心技術會不會被人拿走。
我們選了象山縣一個街道做實驗,因為那里積聚了上百家針織企業(yè)。在我們動員之后,也有企業(yè)去投資建設,加上政府的投資共計100多萬,取得了不錯的效益。但是問題也隨之出現,就是企業(yè)的培訓問題,很多人連電腦都不會操作,培訓難度相當大。前幾年,寧波市建立了互聯網交換中心,打破了電信、網通等幾家運營商的條塊分割,并在全國首創(chuàng)網間流量結算模式。
同時,營造信息化的氛圍,讓老百姓受益。81890信息服務平臺通過整合政府和社會資源,以570多家各類服務單位及1000多名志愿者為依托,開創(chuàng)了一種全新的生活服務模式,最大限度地滿足了市民的需求。
另外,寧波市公文流轉全部在網上,政府文件、領導批示、批示辦理、會議通知全部在網上走。政府門戶網站3月底開通,政府網上審批項目啟動,到時候就可以實現在網上跨部門審批。
沖突與規(guī)則
《決策》:縱向來看,我國的信息化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橫向來看,差距還很大。您是如何看待這種差距的?
陳剛:為什么信息化建設推動起來這么困難?實際上,這里面有很多沖突,一是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與知識經濟的沖突。傳統(tǒng)文化中有兩個比較典型的特征,一個是中庸,它帶來的一個后果就是創(chuàng)新欲望不強;還有一個就是“以我為大”的觀念,它導致的一個后果就是很多人不愿意到大的團隊當配角,正如中國有句話講的,“寧做雞頭不做鳳尾”。
二是后工業(yè)時代思維與信息化技術的沖突。像浙江這樣的地方處在后工業(yè)化時代,其它地方恐怕連工業(yè)化還沒有達到,總體不均衡,差異比較大。在這種情況下,人的素質、管理思維模式跟國外相比差得很遠。實際上,西方進入工業(yè)社會規(guī)則意識就很強,到信息社會的時候在規(guī)則的基礎上又增加了人性化。在信息化時代,如果規(guī)則不建立起來很可能會更亂,因為亂的手段多了。
另外,還有技術驅動與應用驅動的沖突,開放與安全的沖突,主動與被動的沖突等等。
《決策》:這些沖突是不是也影響了您的工作?
陳剛:信息化整體想法是好的,但往往在做的過程中就會出現偏差,也就是說有可能因某個細節(jié)沒有處理好就會導致最初的設計目標無法實現,這種情況很多。
其實,公共目標大家也都知道,在部門分割的情況下它反而變成部門的事情,變成帶有個人傾向的東西,這叫公共資源異化。比如說財政資金,這是納稅人的錢,但是一到部門就變成了部門的錢,他有支配權,具體操作中又帶有個人感情色彩在里面,這樣就導致公共資源有私有財產的傾向。但它又與私有財產有本質的區(qū)別,在使用的時候又不會像私有財產那樣謹慎。由于這些現象的存在,我們在做事的時候要小心,所以很痛苦,越著急你越做不成。
還有,在工業(yè)時代分工很細,組織結構是金字塔式結構,信息化時代是扁平化的,也就是說你的決策、管理手段跟工業(yè)化時代是不同的。但是,我們在做信息化的時候,往往又不得不借助工業(yè)化的管理手段與模式,有時甚至連工業(yè)化都達不到。
《決策》:那么,您是怎么給自己定位的?
陳剛:在政府部門工作必須有較強的溝通能力,尤其是做技術特征比較明顯的工作,還不能給人一種有鴻溝的感覺,也就是說你要把很專業(yè)的東西用很淺顯的話表達出來。所以,我有時候感覺我像個傳教士。
工作中也走過彎路,也有苦悶的時候,有時就想,想做點事情怎就這么難呢。信息辦成立快三年了,有些人甚至還不知道你是干什么的。對我們來說,這是一個很具挑戰(zhàn)性的工作,但是老百姓和一些領導還不是很了解。我覺得自己首先應該是個說服者,同時也是個身體力行的探索者。
政府CIO建設中“一把手”效應
《決策》:目前國內尚未建立起政府CIO制度,但是我們了解到,寧波市很早就有政府CIO的培訓,這是不是有炒作概念之嫌?
陳剛:寧波市是從2003年開始做政府信息主管培訓,主要是邀請北京的專家來開講座。寧波市是全國第一個信息化與電子政務知識技能試點城市,去年我們舉辦了市縣局級領導干部信息化與電子政務專題培訓班,參訓人員為各個部門分管信息化的副局長。
國內還沒有政府CIO這種稱謂,但我認為我們就是政府CIO,由于政府CIO在中國剛剛起步,它的角色定位、內涵、職能等等還不是很清楚,各地都在探索。同時,政府CIO也會因為“一把手”授權的不同而不同,應該說它還處在成型階段,需要一些先行者,我想我們這些人就應該算是先行者吧。
《決策》:很多人認為政府CIO的作用應該強化,但是在實踐中這種難度是很大的,在政府CIO制度建設中會有哪些阻力?
陳剛:對,將來政府CIO作用肯定是要強化的,因為它不僅僅是技術角色,它要幫助政府首腦、政府體系有效地運用信息化手段來提高運行效率。這要求政府CIO要懂技巧,同時要有獻身的精神,這操作起來難度相當大,因為沒有范例可以借鑒。應該說在一些經濟比較發(fā)達的地區(qū),政府CIO的作用會越來越明顯。
政府CIO制度建設的顯性效益會少一些,隱性效益會多一些,而且時間是比較長的,不可能馬上顯現。從政府CIO角度來說,政府對內部利益調整是遠遠不夠的。體制改革暫且不說,就說資源配置權,現在政府CIO要進入資源配置行列中去,如果沒有強大的力量推動,這是不可能的。恰恰是因為政府CIO的加入,資源配置效率才會提高,政府運行效率才會相應提高。要進入這個利益群體首先要靠“一把手”的重視。
由于一些復雜情況的存在,目前政府CIO定位為怎樣從信息技術、管理上幫助政府提高效率,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化手段,它實際上還處在工具性、手段性的階段。流程再造跟政府改革是密不可分的,在現階段,政府CIO的作用應該放大并凸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