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姥家·
我出生在省城哈爾濱,姥姥一家住在離省
城不太遠的一個縣城里,雖說是住在城里,但在上個世紀70年代,也不過是在正街上以惟一的一幢三層高的樓房戳在那兒有點像縣城的意思,可那“無風(fēng)三尺土,下雨滿街泥”的路面和那草多瓦少、東一溜西一趟的趴趴房與我理解的“城”很是不貼邊兒。
姥姥家住在離正街有四五道街遠的背街上,一間半低矮的草房住著姥姥、姥爺、兩位舅舅,后來又“引進”來兩位舅媽共三戶人家。再后來,三位表弟妹相繼“擠”進窄小不堪的老屋,以至于每到寒暑假期,我家兄妹三人蜂擁而至?xí)r,就更使得老屋搖搖欲墜,不堪一擊了。
推開外屋大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只“夠威夠力”的碩大鐵鍋和一口體態(tài)“豐滿”、我翹足了腳才勉強夠著缸沿的大水缸。走進里屋,被分隔成三個小間的一間半房,三鋪火炕占據(jù)了大半空間,熱炕頭上,常?!氨P踞”著一只灰白相間、憨態(tài)可掬的大貍貓,不停地打著可愛的呼嚕;余下的地兒,也被描龍繪鳳、花花綠綠的大躺箱塞得所剩無幾了;墻面掛著從姥姥到老舅結(jié)婚,親朋鄰里贈送的、刻有一溜一溜名字的大、小不等的壁鏡和鑲滿了不同時期、不同人物的黑白照片鏡框。對了,炕頭的墻壁上還吊著一個需要繩拽的有線廣播喇叭。這也許就是姥姥家的全部家當(dāng)了。
走出屋外,窗下圍著豬圈,里面總是“哼哼唧唧”地躺著一二頭膘肥體壯的大胖豬。再往前,不大不小有一塊屬于自家的菜園子,四周圍上木柵欄,春天種上小蔥、大蒜、柿子、青椒、茄子、豆角、黃瓜等十幾種時令的蔬菜,現(xiàn)吃現(xiàn)摘煞是可口、新鮮。園中還有幾棵李子樹、太蘋果樹、燈籠果樹,每當(dāng)秋季果實掛滿枝頭時,誘人的紅紅黃黃令孩子們饞涎欲滴,摩拳擦掌,欲罷不能。上小學(xué)的時候,一到寒暑假期,那簡直就是急不可待的“去我沒商量”。雖說縣里的生活水平低,衛(wèi)生條件也與市里相差甚遠,但淳樸的鄉(xiāng)土氣息和慈祥、善良的姥姥有如磁鐵深深吸引著我,每每都使我依依不舍、流連忘返。姥姥早已作古,但近來卻時常在夢中相見,醒來,一幕幕小鎮(zhèn)童年的往事從腦海里泛將出來,童年難忘……
·扯豬菜·
姥姥家年年養(yǎng)豬,為的是過年時餐桌上能見得著更多的葷腥。在那個缺油水的年代,膘肥體壯的大肥豬似乎更受人們青睞。姥姥家的豬常常有五指膘,豬肥膘熬成葷油,這是家里餐桌上的主要油料,火靠出的油孜了做醬,拿這種醬伴飯吃那簡直香得沒的說。記得當(dāng)時要用“高蛋白、高營養(yǎng)”的豆餅、酒糟、米糠、豆腐渣和富含維生素C的豬野菜許多好東西烀好了攪拌到一塊兒喂豬,豬才愿長膘且肉味鮮美。除豬野菜外,其它飼料都得花幣子才能得到。因此,每當(dāng)放暑假,我都把扯豬野菜當(dāng)作“假期作業(yè)”的頭等大事兒來抓。
一天吃過早飯,我戴上小草帽,瞞著姥姥,在下屋棚里“偷”出一只頭號大挎籃,就和鄰居家的小伙伴們興高采烈地沖出家門,投進大自然的懷抱。一路上,我們說笑、打鬧,嘰嘰喳喳,好不快活熱鬧。見到野菜厚的地方,就蜂擁撲上,拔光、扯凈后再繼續(xù)前進。不知不覺,豬菜漸漸充滿了籃子,但我們卻早已跑出了幾里地外。去時輕手利腳,自然聲高氣壯,待要回家轉(zhuǎn)時,全沒了來時的模樣,躡躡悄悄,整個兒一“鬼子進莊”。漸漸地,橫排變成了縱隊,哩哩啦啦,前后扯有二里地長。由于我的急功近利、“貪得無厭”,導(dǎo)致那頭號大挎籃“溝平壕滿”、沉重不堪。于是肩背、手提、胳膊挎,不時地變換著拎筐的姿勢,然而卻不舍得扔掉一根豬野菜?;丶业穆飞希瑧K狀如丟盔卸甲的逃兵一般。勉強熬到家時,早已累得氣喘噓噓、淚水漣漣。心疼得姥姥一把將我摟進懷中緊緊地擁著、輕輕地拍著,然后,慢慢地揉著我那被籃子硌得通紅通紅的胳膊,也落下淚來。
后來,整個暑期,就再也沒見到那個頭號大挎籃。我想,一定是姥姥將它藏了起來。
·假期作業(yè)·
我上小學(xué)的時候,不是一個很用功的孩子。憑著小聰明,雖也不出班級前幾名,但多是“旁套”拉的分,像圖畫、音樂、體育、常識等科“頓頓”百分,而語文、算術(shù)卻沒一次得過雙百。為這,恨鐵不成鋼的班任劉老師沒少虎著臉“嗑”我,說我馬虎、不用功,盡耍小聰明。
放假了,臨來姥姥家之前,媽媽將假期作業(yè)塞進大書包,千叮嚀萬囑咐“每天做完了作業(yè)再玩,聽見了沒有?”我機械地點著頭,茫茫然地“嗯”著,心早己不在“焉”上了。到了外縣姥姥家的頭兩天,我還能“半學(xué)半玩”,在姥姥家的小炕桌上勉強能把當(dāng)天的作業(yè)對付過去,可是不出第三天,周圍漸漸混熟了的孩子們就會叫著你的小名闖進門來拉你出去玩。于是,早已心猿意馬的我即刻扔下筆,跳下炕,向在外屋忙活的姥姥招呼一聲:“出去玩一會兒”,就和小伙伴們跑得無影無蹤了。
這“一會兒”可就是大半晌,要不是肚子抗議“咕咕”叫了,還不知道跑到啥時辰才會回來。跟小伙伴瘋了一天的我,到了晚上就只有睡覺的勁兒了,哪還有學(xué)習(xí)的精神頭兒呢。日復(fù)一日,一天又一天,假期很快臨近“尾聲”,就要“撤兵”回城時,我猛然“大徹大悟”,“歷史遺留問題”該做如何交代?于是我“閉門謝客”,低頭思過,昏天黑地緊忙起來。俗話說,“臨陣磨槍,不快也光”,開學(xué)時,竟然也能蒙混過關(guān),至于作業(yè)的質(zhì)量嗎,天知道會是什么奶奶樣。
由于小時候落下的基本功不扎實的毛病,至今想寫點什么還是提筆就忘字,“死看死守”那本快“吃”爛了的字典,尷尬至極。至于買東西,算不明白賬那可是常有的事。哎,早知現(xiàn)在,當(dāng)初……
·揀煤核·
每年冬天,我都去姥姥家過年。小縣的冬天沒遮沒攔的顯得特別的冷,“嗖嗖”的西北風(fēng)夾雜著片片雪花,掃過低矮的茅屋、草房,從姥姥家那似乎總也關(guān)不嚴的外屋門縫中擠進來,直撲內(nèi)室,貪婪地將室溫一口一口地吞噬下來。
冬天,家里取暖除了做飯帶燒炕外,屋里地當(dāng)腰兒還坐著一個小鐵爐子,早晚點把火以維持室溫。在那物資極不豐富的70年代,小縣的煤很是金貴,家里一是沒錢,二是有錢也不能多買,只有點火的時候才放上一些煤塊或煤核,平時燒的多是苞米桿、亞麻疙瘩什么的。因此,每當(dāng)冬季到來時,姥姥就去附近的煉油廠揀煤核。后來,等我長到七八歲的時候,就也挎著一個小圓籃,提著姥爺特給我制的五齒小筢子,跟著姥姥屁顛屁顛地去幫忙了。
當(dāng)了一段時間的“助理”,不久我就掌握了揀煤核的“技巧”“出徒”單干了。每當(dāng)上午9點多鐘時,被姥姥“武裝到牙齒”、只露出兩只小眼睛的我就挎著籃子、提溜著筢子向油廠“進軍”了。此時,燒鍋爐的工人們正往外拉倒冒著騰騰白氣的爐灰渣,我們一幫孩子興奮地撲上去,用小筢子連刨帶挑,一個多小時,籃子就裝滿了“勝利果實”,然后,心里像開了花似地搭伴回家。不知不覺之中,“私欲”漸漸膨脹起來,由挎小籃銳變?yōu)榱啻罂鹆?,結(jié)果第一天就出師不利,“撞”了滿頭大包而損兵折將歇了多日才又恢復(fù)了重新“戰(zhàn)斗”的勇氣。那天,趁姥姥不注意,我又拎起了那只與我年齡極不相稱的大圓筐。回家時與我結(jié)伴的是對面屋的小六——一個大我2歲的女孩。我吃力地挎著大圓筐跌跌撞撞地行進在一條凹凸不平的小近道上,勉強熬至路半,體力明顯不支,便與小六卸重小憩。當(dāng)我們鼓足勇氣再接再厲時,小六突發(fā)一“歪念”,讓我撅根杖子當(dāng)挑用。我費盡心機試圖拔出那根“優(yōu)選”的杖子時,屋里沖出一人大喊了一嗓子,把正在“作案”的我嚇得魂飛魄散,頭也不回撒丫子就跑,竟然還沒忘拎那個沉重不堪的大圓筐。
我腳底抹了油似地三拐二繞沖進了另一戶人家,一貓腰鉆進門邊一矮棚里,一屁股坐在地上大口喘著粗氣。過了好一會兒,心漸漸平靜下來,可身后卻還有喘息聲,我慢慢轉(zhuǎn)過頭來,定睛一看,媽呀!差點沒蹦起來。一條碩大的黑狗趴在那里,伸長了脖子正在“觀察”著我,我的心頓時又提到了嗓子眼。開始想辦法往門邊挪,先擰過身來與之對視,手里照例緊緊拖著那裝滿煤核的大筐,慢慢地蹭離了“洞口”,順手扯過來一個大簸箕堵住其出路,才故作鎮(zhèn)靜地高抬著腳、輕邁著步一步三回頭地脫離了“狗口”。最后,我還是繞的大道才回的姥姥家。后來,據(jù)“按兵不動”的小六講,里面的人喊了一嗓子就回屋了,根本就沒追出來。然而即使這樣,那條能省去三分之一時間的近路,我從此再就沒敢“涉足”過。
轉(zhuǎn)眼三十幾年過去了,每每想起這件事,都會使我感慨萬千,為瞬間的不正之念而后悔,為當(dāng)年小鎮(zhèn)人那善良、寬厚的胸懷而感動,同時也對那條不欺弱小、憨厚可愛的大黑狗懷有深深地感激之情。
·玩噶喇哈·
在我上小學(xué)低年級的時候,曾和姥姥家周圍的孩子們著魔似地玩瘋了一種很有趣的民間游戲——噶喇哈。噶喇哈是動物的后腿關(guān)節(jié),我們常見的有牛、豬和羊噶喇哈,也聽說過貓噶喇哈,但我從來沒有見過。我們通常玩的噶喇哈是豬的和羊的,而小巧輕靈、晶瑩剔透的羊噶喇哈因其可愛、便于抓握和獲得不易尤為珍貴,我就因為一不留神把小伙伴三丫的羊噶喇哈弄丟一個,害得她哭了好幾場,好多天都不跟我玩了。在那個年代,女孩也真沒啥玩的,城里的女孩子就跳跳繩、踩踩皮筋、蹦蹦格;外縣的女孩兒們主要就是玩噶喇哈啦。噶喇哈通常有兩種玩法,一種是彈噶喇哈,一種是抓噶喇哈。最高峰時,我曾得意的擁有200多只噶喇哈,蔚為壯觀,這個數(shù)量連當(dāng)?shù)氐暮⒆右矝]有幾個。因此每當(dāng)玩彈噶喇哈時,常常是我“坐莊”。將重重的噶喇哈傾囊倒在火炕上,一群孩子八方彈戰(zhàn)、硝煙四起,玩得熱火朝天,直到一再被家人呼喚著回家吃飯,她們才戀戀不舍的丟下手里的噶喇哈,鳥散著黃了“局兒”,只扔下我獨自收拾“殘局”。我們所說的抓噶喇哈,通常是四個噶喇哈配一個小口袋玩。噶喇哈的凸面叫肚,凹面叫坑,側(cè)面分別叫針和輪。抓噶喇哈通常是兩個以上的人對決,是個有輸贏并有多種玩法的游戲。主要的一種是先一只手把四個噶喇哈和小口袋握在手里,向上拋口袋的同時,向下撒開噶喇哈,然后一只手再接住下落的小口袋;然后再向上拋口袋的同時,看準有同樣的面一次抓起,同時接住下落的口袋,(抓兩個是1分,三個是10分,四個是100分),如此往復(fù),以此記分,積分多的為贏者。還有一種是第一步與第一種玩法一樣,然后繼續(xù)向上扔口袋,分六次將噶喇哈的四面翻全一遍,最后一把抓起四個噶喇哈同時接住口袋,這就算是一輪,輪多者為勝者。需要注意的是,無論是一次沒有翻到位或是該抓的沒有抓起來,還是中間口袋落地,都算是輸了,就應(yīng)該換另一個人玩了。玩噶喇哈不單是一種有趣的游戲,而且也頗鍛煉小孩子的反應(yīng)程度、平衡能力和機敏性,笨手笨腳的我戰(zhàn)斗中常常是敗將,但興致始終不減,屢敗屢戰(zhàn)仍斗志昂揚。要知道,在那什么都貧乏的年代,那小小的噶喇哈——我兒時的玩伴給我?guī)砹硕嗌贇g樂??!我時常想念它們。
·跟姥姥去串門·
大概是我六七歲的時候,跟姥姥有一次難忘的串門。
我在那個年紀時,常是姥姥的“跟屁蟲”,姥姥走到哪兒,我就粘她到哪兒。
那年冬天很冷,外面冰雪一片??爝^年的一天早上,姥姥要去探望在東門外住的一位她的長輩,由于天冷、路滑、道遠,姥姥壓根就沒打算帶我去,可我哭著喊著非要跟著,無奈,姥姥只好給我捂得嚴嚴實實的才帶我上的路。
寒鳳嗖嗖、雪花飄飄,姥姥拽著我艱難地挪著步。那個年代縣城人出門,全靠步量,偶爾搭上輛馬車,就會興奮得跟坐轎車一樣。跟著姥姥一刺溜一滑地沒走上一半的路,開始那興致勃勃的新鮮感逐漸被寒冷和疲勞所替代,我開始打起了退堂鼓,吭嘰姥姥:“咱們回家得了?!崩艺龏^力前行的姥姥停住了腳步,回過頭來,睜圓了她好看的眼睛盯著我:“不讓你來,不聽話偏要跟著,不想去就自己回去吧?!崩牙颜f完,竟自向前走去。一計不成,又生二計,我開始耍賴:“姥姥,我走不動了?!边@一次,姥姥沒說什么,默默地蹲下身來,示意我趴上去。在姥姥那單薄、瘦削的后背上,我感到輕松、溫暖了許多,可姥姥的步履卻越來越緩慢了。就這樣,被姥姥背一段拉一程地走了有小半天,終于趕在午餐前,姥姥領(lǐng)著早已不知了東南西北的我推開了一道柵欄門,房間里出來一位比姥姥年紀還大許多的老太太把我們迎進屋里。此時,饑寒交迫的我鼻涕拉撒,哆哆嗦嗦,全沒了孩子樣。那位老太太心疼地將我拉上熱炕頭,用熱毛巾擦干凈我那小花臉,拽過大棉被將我圍起來“緩凍”。安頓好我,倆老太太才手拉著手,盤腿坐在炕上,熱呼呼地拉開了家常。
我蜷縮在被里,傻傻地看著她們倆拍著大腿開心地說呀、笑哇的,不知不覺就迷糊過去。也不知過了多久,感覺有人掀我的被,原來是姥姥叫我,該吃午飯了。我頓時來了精神頭,爬到炕桌邊一屁股坐定后,開始“掃描”桌面。呀!是大米飯哪,還有兩大碗正冒著騰騰熱氣的汆白肉,大概還有咸菜和醬什么的,我就沒顧得上琢磨了。我貪婪地盯住放在我眼前的那碗汆白肉,一口接一口自顧自地往嘴里填,不一會兒菜碗見底,湯碗見干。那位老太太開始一聲聲地叫著她的家人,但卻千呼萬喚不進來。見這情景,姥姥忙暗暗地拉了我一把說:“都吃飽了,不用再添了”,于是,我只好將碗里的幾口飯干噎進嘴里,戀戀不舍地離開了飯桌。
回家的路上,我還念念不忘那令人垂涎欲滴的汆白肉,這時,姥姥才一語道破天機:“總共就做了兩碗,你自己就吃了一半,她們家孩子連嘗都嘗不著了”,我一聽,頓時醒過腔來,難怪老太太那么招呼,他們都不敢搭言呢?;丶业臅r候,我沒有再讓姥姥背,盡管路還是那樣的難行和漫長。36年過去了,我依然為當(dāng)年那次任性、貪婪和無知深深地羞愧難當(dāng)。
·過年·
小時候,就盼著在姥姥家過年,因為外縣的年過得熱鬧、火爆,非常有年味兒。一進臘月,你就瞧吧,家家戶戶就忙冒了煙。先是掃棚、用舊報表糊墻、買年畫兒,然后就是大盆、大缸地包凍餃子、蒸黏豆包,再后來就殺豬、宰雞、烀豬肉,直干得熱火朝天,每當(dāng)這時,家里幾個孩子們就開始“蠢蠢欲動”,不時地蹭到灶臺前,抽著鼻子聞著肉香,眼巴巴地盼著快快地揭開鍋蓋。我作為家里惟一女孩,那滑滑嫩嫩的豬巧舌自然就落入“虎”口,非我莫屬了。到了年三十兒,一定要在墻上貼上大胖丫和大胖小抱大鯉魚的年畫兒,意欲“年年有余”;大門外都要貼上喜氣洋洋的春聯(lián)和福字,祈求平安、幸福、財源滾滾來;特別是那頓濃濃鄉(xiāng)土氣息的年夜飯,是外縣一年中最豐盛、最“壯觀”的一餐。平常輕易見不著影兒的純大米飯滿滿地撈上一大盆;大碗、大盤擺得滿滿一桌子;白酒成瓶啟,還有自制的飲料,大杯大碗管夠喝。屋里,大燈、小泡全亮;屋外,鞭炮、彩花齊鳴。最有特色的要屬家家窗前都擺放著的用鐵桶自制的、染上紅鋼筆水的土“冰燈”了,說是燈,實際里面點的多是蠟燭,只有條件好的家庭才點電燈。外縣除夕之夜,大人、小孩都興守歲,半夜還要現(xiàn)吃現(xiàn)包大概是一年中最“精制”最講究的一頓餃子,餃子形似元寶,包餃子、吃餃子意欲著“招財進寶”。那餃子餡可是紅一色的精肉、外加泡發(fā)的干蝦仁,只摻上點蔥花或新鮮韭菜調(diào)味;餃子皮也是選最白最勁道的面來和,而且餡大、皮薄,一口咬下去,一個肉團一股油,香在嘴里,沁在心里,這時姥姥還會洗干凈幾枚一分二分的硬幣,偷偷地包在餃子里,據(jù)說誰有幸吃到分幣,一年就會有好運氣相伴,不過,每年我都會有這樣的福氣。
初一早上,當(dāng)睡意正濃的我被姥姥喚醒時,枕邊一定是套新衣褲和一雙花棉鞋,這都是姥姥和舅媽年前就精心為我挑選、購置的。吃過新年的第一頓飯后,我們幾個孩子就急不可待地套上過年的新裝,這時,男孩們要向老人磕上仨響頭,才能得到幾角嘎嘎新的壓兜錢,而我只要點頭行個禮就會“混”上相同的待遇。揣好墊底的壓兜錢,就一窩蜂地沖出家門,挨家挨戶地給鄰居家老人拜年。當(dāng)然,年不白拜,不但進賬增多,每家的“年嚼果”也被孩子們“掃蕩”一空??蛔郎?,一盤一盤擺滿了糖果、花生、瓜子、凍梨、凍柿子等好吃的東西,孩子們一家一家的嘗、一戶一戶地吃,一兜一兜地揣,東北農(nóng)村人的純樸、豪爽和熱情的待客風(fēng)俗,童叟無欺,盡顯其中,我們直到“兜滿肚平”,才歡天喜地心滿意足地沖出房門,跟在舅舅和哥哥們的的后面放鞭炮、打雪仗、堆雪人、坐爬犁、抽冰尜,在隆冬飄飛瑞雪的正月里,鬧得天翻地覆、玩得熱火朝天。
一晃三十多年,彈指一揮間,那兒時在小鎮(zhèn)上過年的情景,深深印在腦海里,令我回味無窮,難以忘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