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及其后的五代,數(shù)十人各有成就,堪稱人才輩出,其中好幾位是女性。這與曾國藩重視家庭教育、對子女督責甚嚴分不開。曾國藩在重視子弟教育和培養(yǎng)他們的同時也重視婦女教育,重視婦女在持家和教育子女中的作用。首先,曾國藩是深受祖父的影響成長起來的,而他的祖母比祖父整整大了七歲,他的母親又比父親大五歲,可見在這個家族中十分看重女輩在主內(nèi)、齊家、相夫、理財方面的作用。在曾國藩的后人中,五個女婿均是他親自看中的親家,可謂門當戶對。這些親家的父輩與曾國藩是至交,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可是沒有料到的是他相中了好的親家,卻沒有擇選到如意的女婿,子不承父業(yè),五個女婿均不像他們父輩,沒有大的作為。而自始至終為曾國藩所看重,起到了支撐曾氏家族作用的是他的二媳婦。
在曾寶蓀的回憶錄中曾經(jīng)這樣寫道:“關(guān)于我的祖母,我要多說明些,因為沒有祖母,我們孫輩的教育便會毫無成就?!?sup>〔1〕曾寶蓀女士于民國五年畢業(yè)于英國倫敦大學(xué),是我國第一位在西方獲得學(xué)位的女性,著名的教育家。她的祖母正是曾國藩的二子紀鴻的媳婦郭筠。我們平時談到曾國藩的家族五代均有人才輩出,曾氏有成就的后裔幾乎全出紀鴻一房。
她的爺爺曾紀鴻是一位優(yōu)秀的數(shù)學(xué)家,“生有四子一女,其后代多有人才,但他本人三十三歲便去世了,將家庭支撐起來并給予子孫以良好教育的,則是他的夫人郭氏”。同治四年,郭氏與紀鴻成親后,曾國藩曾經(jīng)親自指導(dǎo)她讀完《十三經(jīng)注疏》和《御批通鑒》,培養(yǎng)了她良好的文化修養(yǎng)。曾寶蓀在回憶錄中還談到:“我祖母是一個最公平的老人,她帶了她每個兒子的最長的孩子,不論男女,都歸她教養(yǎng)。我是大房的長女,大姐是二房的長女,二弟是五房的長子,三弟是七房的長子,恰好兩個孫男兩個孫女。我祖母的教育總之也很特別,她不贊成八股文章,也不愿兩孫去考秀才,但她要我們學(xué)外國文學(xué)……”〔2〕“我和大姐并未習女紅烹飪,卻要畫畫、讀詩、學(xué)做詩。”〔3〕
注釋:
〔1〕〔2〕〔3〕《唐浩明評點曾國藩家書》,岳麓書社2002年版,第106、106、10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