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屋》2004年第12期范泓《胡適為何屈就東方圖書館館長》一文說:“明末清初著名藏書家和出版家毛晉所刻印的許多書也在收藏之內(nèi),包括《十三經(jīng)》、《十七史》等。毛晉刻本在當時影響很大,著名學者錢謙益就說過‘毛氏之書走天下’這樣的豪邁之語。盡管也有不少人因毛晉很少臆改宋本而稱其‘佞宋’,將宋本的一些錯誤也推到了毛本的頭上。”但此段話完全是錯的。
其一,錢謙益言“毛氏之書走天下”是張冠李戴。此話不是錢謙益的,而是清代大藏書家朱彝尊說的。他在《嚴孺人墓志銘》中說毛晉“力搜秘冊,經(jīng)史而外,百家九流,下下至傳奇小說,廣為鏤版,由是毛氏鋟本走天下”。〔1〕< /sup>可是范泓在文中卻改為“毛氏之書走天下”,加在錢謙益的頭上是不妥當?shù)摹?/sup>
其二,關于“佞宋”的問題并非毛晉的故事,而是清中葉的藏書大家黃丕烈之事。清中葉的藏書大家黃丕烈(1763~1825)一生無聲色犬馬之好,只是喜歡收藏圖書和讀書、校書,尤其喜愛宋版書。他的好友顧廣圻字千里為他撰《百宋一廛賦》,說他家所藏宋本多達百部以上,就送他一個外號“佞宋主人”。黃氏欣然受之,便常自署此號。這“佞宋”最生動地概括了他一生的性格和藏書特點〔2〕。清人葉昌熾在《藏書經(jīng)事詩》中詠黃丕烈藏書事也說:“得書圖共祭書詩,但見在咸宜絕妙詞。翁不死時書不死,似魔似佞又如癡?!鼻迥┲夸泴W家繆荃孫也高度評價黃丕烈的藏書:“蕘翁黃之別號題跋于書目別開一派,既非直齋之解題,亦非敏求之骨董。文筆稍多蕪累,而溺古佞宋之趣時流溢于行間?!倍诿珪x時代尚未產(chǎn)生“佞宋”之名,何能有“盡管也有不少人因毛晉很少臆改宋本而稱其‘佞宋’,將宋本的一些錯誤也推到了毛本的頭上”之事呢﹖正相反,毛晉是明末清初的大藏書家兼出版家,因為他也收藏了大量的宋元善本和獨創(chuàng)了“影抄”法而刻印書籍,所以他刻的書質(zhì)量都很高。因為毛晉“???、監(jiān)刻工作十分認真,凡汲古閣刻成的書版,都要經(jīng)過幾次校正挖改方可開印。對原書的疑誤,沒有確鑿的證據(jù),他都不輕易刪改,以免出現(xiàn)錯誤。汲古閣印書所用的紙張,都是從千里以外的江西專門定做的毛邊、毛太紙。所印出的圖書裝潢考究,紙墨精良,不僅有學術價值,而且也是難得的藝術品”〔3〕< /sup>。這樣,也才有所謂“毛氏鋟本走天下”的轟動效應。說“將宋本的一些錯誤也推動了毛本的頭上”的沒有別人,也只是范泓“自己一人”而已。
關于毛晉、錢謙益、黃丕烈和朱彝尊等大藏書家的事跡資料不說車載斗量,可也說數(shù)量不少,不難尋覓。如不確鑿,不妨多處查查,弄準確了再寫不遲。可作者并非如此,在尚不掌握這些人的確鑿事跡資料之時,即率爾為文,這就難免錯位嫁接,張冠李戴,遠離事實了。且今如此為文的學者專家不在少數(shù),是讀書界、學術界的一大弊端,當糾其謬以誡其余也。
注釋:
〔1〕轉(zhuǎn)引徐雁主編:《中國讀書大辭典》,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81頁。
〔2〕〔3〕見鄭偉章、李兀健著:《中國著名藏書家傳略》,書目文獻出版社1986年版,第133、7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