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千年來,中國文人的入世情結(jié)一直很重,他們動輒“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一付睥睨天下舍我其誰的派頭。誠然,他們關心國家命運,憂患天下蒼生的愛國情懷,自有其積極意義。但是,在那個生殺予奪全系于皇帝一人一時之喜怒的封建社會里,入世者如果缺乏駕馭政治的自知之明,缺乏對政治環(huán)境的審時度勢,那么就會出現(xiàn)李國文先生所說的局面:“中國知識分子的政治情結(jié),說來也是一種痛苦的自虐。明知是杯苦酒,但一個個卻巴不得地端起來一飲而盡。于是,只要卷入政治漩渦之中,這個文人,縱使?jié)M腹經(jīng)綸,縱使才高八斗,也就統(tǒng)統(tǒng)付諸東流了?!薄?〕能茍全性命于亂世,已屬萬幸,而大多時候,文人們所深戀著的政治,往往會變成導引他們走向地獄之門的通行證。
明代江南才子、《永樂大典》總編輯解縉即是這些文人中極有代表性的一個。
一
說起解縉(1369—1415),不但有明一代,就是放到整個中國文化史上,那也絕對是一大才子。當他奉明成祖朱棣之命走上《永樂大典》總編(當時叫監(jiān)修)的工作崗位時,才三十四歲,若在現(xiàn)時,正是讀博士后的年紀,頂多算個青年學者,能有多大成就呢。而我們的解總,當時已是翰林學士,窮盡了經(jīng)典圖籍,閱遍了千古文翰。正因為有這樣的大才,《永樂大典》這樣的煌煌巨制才有可能完成。中國歷代的學問大家可謂不少,但可和解縉比肩者甚少。清代編《四庫全書》的紀昀勉強可算一個,但那也是解縉的開創(chuàng)性勞動承前,紀昀才可能啟后。這樣看來,解縉可算“千古一才”。當時解縉領導著一個總數(shù)在三千人左右的龐大編纂機構,經(jīng)過五年磨勘精校、廣搜博覽、披沙揀金、選優(yōu)集萃的辛勤勞動,將我國自古以來所有書籍中的有關資料,整段、整篇、甚至整部地抄入,當時輯入的圖書達七八千種?!队罉反蟮洹烦蓵?,分別裝訂成一萬一千零九十五冊,總計約三億七千萬余字,是我國歷史上空前的最大的一部類書,也是極其珍貴的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
匯集了中華文化的萬卷精華,出自這位矮個子學士手中,真讓幾百年后的晚輩們有一種高山仰止的崇敬。
如果解縉只做他的學士,心無雜念,一心向?qū)W,將是中華文化的大幸??上φ蔚男募?,對政治的癡戀,使這位文化巨人過早地隕滅了。
二
解縉的政治癡戀,從他中進士的那一天就潛滋暗長了。洪武二十一年(1388),解縉年僅二十歲,就一舉考中進士。“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理想的輕易實現(xiàn),使這位少年郎頓生無限豪情,“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忠君、愛民,從此就成了自己的神圣職責。大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正在破舊立新之際,早聽說這位才子的大名,自然恩寵有加,立即在御花園召見解縉,命制春風春雨詩。按照一般人的思維,第一次覲見天顏只需用誠惶誠恐的激動心情,把圣主的寵眷禮遇感念一番,抑或?qū)χ旎实鄣拈_國功勛謳歌一番,可這位少年才子偏不,他的政治荷爾蒙急速膨脹,在這團激情之火的燃燒之下,他還是借詩進諫,吟出一首七絕來:“漫漫春風入舜韶,綠柳舒葉亂鶯調(diào)。君王不肯娛聲色,何用辛勤學舞腰?!?/p>
平心而論,朱皇帝不是一位沉溺聲色的皇帝,他勵精圖治,關心民生疾苦,堅決懲貪反腐,為大明王朝二百七十七年的基業(y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從這點來說,朱皇帝用得著你如此耳提面命嗎?我想,朱皇帝當時心中肯定不痛快,但為了不讓天下人才失望,他只能表現(xiàn)得寬容一點,授解縉翰林院庶吉士,隨侍左右。官職級別雖不高,卻能接近最高權力中樞。許多文人一輩子汲汲以求之都不可得,而這位少年才子得來全不費功夫。命運女神的偶然垂青讓解縉不知天高地厚起來,從此,飲上了政治這杯苦酒,初生牛犢不怕虎,自然飲得如癡如醉,毫不覺苦。
明王朝建立后,朱元璋為了給子孫帝王創(chuàng)造一個萬世之業(yè),煞費苦心,用盡心機,主要用了兩招。一招是大殺功臣,為子孫接班鋪平道路,僅胡惟庸和藍玉兩案,史稱“胡藍之獄”,就搞了擴大化,誅殺四萬五千多人,“元勛宿將相繼盡矣”!與此同時施第二招,大興文字獄,在文字細節(jié)上進行挑剔,吹毛求疵,編造莫須有的罪名,迫害那些不服氣的文人。一時間,人人自危,早晨上朝,晚上還不知道能不能活著回家。在這樣嚴酷的政治環(huán)境中,人們只求自保還惟恐不能,哪兒敢給朱皇帝提意見呀!但我們的解大才子就敢標新立異,一花獨放。他曾冒死進諫,寫奏折直指時弊:“臣聞令數(shù)改則民疑,刑太繁則民玩。國初至今,將二十載,無幾時不變之法,無一日無過之人。嘗聞陛下震怒,鋤根煎蔓,誅其奸逆矣。未聞褒一大善,賞延于世,復及其鄉(xiāng),始終如一者也……”同時又指出用人不問賢愚,授職不思輕重,致使許多品學兼優(yōu)者大材小用;一些欺世盜名之輩,極力鉆營,布滿朝廷。該奏折三千五百余言,直率、尖銳,一針見血地指出當時社會的各種弊端。不久,解縉又上《太平十策》,提出參用井田、均田之法,兼行封建郡縣之制,主張興禮樂、興學校、薄稅斂、勸農(nóng)桑、禁閹寺、絕娼優(yōu)、免屠戮、省株連,并批評朝廷政令屢改,殺戮太多;認為按照他的建議辦,就可以取得太平。在別人都噤若寒蟬的情況下,敢冒著生命危險,去批龍鱗陳逆耳之言,這種大無畏的精神確實令人佩服。也許,有人以為解縉是豁出去了,才敢把愚忠精神進行到底,這樣未免把解縉看得太冒失了。其實,解縉之所以敢拿著性命進行政治投機,絕不是一時頭腦發(fā)熱沖動所致,而是他的小聰明早算計好了:朱皇帝誰都敢殺,惟獨不會殺他。因為朱皇帝曾親口對他說過:“朕與爾義則君臣,恩猶父子,當知無不言?!睂Υ耍钚挪灰?,這也成了他為大明王朝盡忠終身發(fā)揮藥效的一味興奮劑。實際上,朱皇帝對這個青年有為之士,口中雖然稱許其才可用,是個人才,但對解縉的那些諫言,他根本不愿聽,甚至有些不屑一顧:書生之論,可言而不可用也,一介腐儒,懂得什么政治呀!
年紀輕輕的解縉,初登政治舞臺,一亮相,一出手,就得了個滿堂彩。因敢于忠言直諫,在臣僚中很快就有了較高的威望。因了朱皇帝鐵券丹書式的圣諭,解縉對暢飲政治苦酒充滿了過分的自信;慣于見風使舵的朝臣,自然對這位少年郎進行熱情的吹捧,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熏陶久了,解縉自然躊躇滿志得意萬分。但是人不能得意,因為得意必定忘形,忘形必定致禍。在不知不覺中,在感覺極度良好中,解縉覺著自己成了大明王朝包打天下的中流砥柱,不但要批評皇帝的施政得失,而且要替別人打抱不平。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借胡惟庸案將退休的丞相李善長賜死,并殺戮其妻子親屬七十余口。當時朝廷內(nèi)外,人們都覺得實在太冤。但在皇帝震怒,連年大批功臣被斬的嚴酷氛圍中,誰敢為他喊冤呀。然而,不怕遭禍敢說真話的人,終究還有。就在李善長被殺的次年,虞部郎中王國用這個剛直之士便憤憤不平,為之鳴冤叫屈。有意思的是,解縉受這位好友所托,代他替左丞相韓國公李善長寫了辯冤的奏折。朱皇帝看了這篇《代王國用論韓國公事狀》,心里雖不高興,但因奏疏寫得情通理順,無可反駁,只好默不作聲。事后聽人密報,才知是解縉代筆,不由大吃一驚,嫌他多管閑事。從此,朱元璋開始對解縉產(chǎn)生不滿,遂有罷職之意??上Ы饪N未從這件事中吸取絲毫教訓,不久便又發(fā)生了他代同官夏長文草疏彈劾副都御史袁泰之事。袁泰是一奸黠小人,平時常干些竊聽、畫圖告密的勾當,以此誣害與之意見相左的官吏,使朝中百官人人自危。一次上朝,朱元璋問夏長文,昨晚為何長嘆,有何不滿?夏長文大汗淋漓,只能將昨晚與妻爭吵,才獨坐飲酒嘆息之事照實稟報,朱元璋見他如實反映,才沒有治罪。解縉知道是袁泰所為,平時早就對他的行奸使詐深惡痛絕,便代夏長文草疏《論袁泰奸黠狀》,加以彈劾。朱元璋見奏疏陳詞慷慨,有理有據(jù),便令有司檢實后,把袁泰作了調(diào)職處罰。
一個青年官員,一味疾惡如仇,不講究斗爭方式,未免太書生氣,時間長了,在官場中是難于立足的。何況解縉反對的都是有權有勢、貪贓枉法、能量極大的官員,同這些人作對,盡管暫時占到了便宜,但也只能浪得一些虛名,與帶來的禍害相比,實在微不足道。在朱元璋看來,你解縉進諫指責我,只要我老朱不理,就什么作用都沒有,朕照樣我行我素,而且還能留個胸懷寬廣的好名聲;但你到處代人草疏,惹是生非,把我的耳目都剪除了,想動搖我的江山基石,也未免太狗膽包天了,實在可恨!但奇怪的是,解縉竟保住了腦袋。其中奧妙,有人說是他曾經(jīng)贊揚過朱元璋“遠過漢唐宋之君,無愧三代圣王”,起了對他的保護作用。這種因素不能說沒有,但依我愚見,主要還是得益于朱元璋的深謀遠慮。這位開國皇帝明白,如果殺死解縉,會寒了天下士人的心,不如把他冷凍起來,留給子孫后代再用。但這愣頭青無論如何也不能留在朝廷里,讓他嘗嘗被冷落的在野滋味,以后回到朝廷才會倍加珍惜在朝為官的幸福生活。
洪武二十四年,解縉才二十三歲,正值政治苦酒飲得有滋有味之時,卻被迫去官回家。朱元璋是以“大器晚成”為由,讓解縉回家讀書,還說什么“后十年來,大用未晚”。這當然是客氣的說法,醉翁之意不在酒,如果為了讓解縉多讀點書,何必要送他歸鄉(xiāng)?京師文淵閣里的書汗牛充棟,讓解縉在那兒鉆研,條件豈不比江西更好。
對解縉而言,這次能全身而退,他應該額手稱慶才對。如果他能對這初飲政治苦酒的三年作一番深刻反省的話,對他以后的人生未必不是一件幸事。
三
我們現(xiàn)在已無法清楚,在被冷凍的幾年里,除了讀書研究點學問外,解縉是如何的度日如年,如何的望眼欲穿,好讓這十年之期快點到來。很快,一個意外的機遇來到了。
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明太祖朱元璋駕崩。消息傳來,解縉又悲又喜,悲不必多言,而喜的是,朱皇帝“后十年來,大用未晚”的諾言,再也不用死守下去了。對政治的癡戀使他體內(nèi)的欲火燃燒起來,他再也等不下去了,立即趕往京師。這在形式上固然是入臨致祭,實際上卻有“冠帶來廷”之嫌,但解縉已顧不上避嫌了。他的如意小算盤打得挺精明,借著這進京祭奠老皇帝之機,先讓新皇帝記起我這昔日的解大才子,或許可乘機再表現(xiàn)幾手,也好在新一輪的政治盛筵中搶先分得一杯羹。
然而,這次解大才子卻失算了。對他的入朝,昔日的政敵紛紛指出他一連串的罪過,“有司劾縉有違詔旨,且母喪未葬,父年九十,不當舍以行”。實事求是說來,這些罪過都不值一提。所謂“有違詔旨”,不過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而已。當年老皇帝只是讓他歸讀,允諾十年后再用,并非禁錮其身;何況“君父”之喪,官員入臨致祭,本是人臣之禮,怎么反誣為“有違詔旨”呢?至于“母喪未葬,父年九十”,則更說明解縉悼先帝之情甚切,舍小家為大家,其忠感人哪!歷史上的建文皇帝本以寬仁和柔懦著稱,但在這件事上卻聽信讒言,以致解縉遭到類似充軍般的貶謫——到臨洮河州衛(wèi)為吏。滿腔希望化作了一川冰雪,原想施展抱負卻只能到荒瘠之地當個吏員,解縉的痛苦和失望是可想而知的。貶謫臨洮,去家更遠,可是再也無人說解縉“父年九十,不當舍以行”了。
君命難違,解縉只好孤身西行。這時候,他感受到了仕途的坎坷,故在一首詩中發(fā)出了這樣的慨嘆:“早歲攀龍客天府,浪得聲名滿寰宇。歸來自分閉門過,豈料更為名所苦。旅影西行萬里途,黃葉飄蕭更無數(shù)?!北M管西行途中可以領略壯美的山川景色,但極度失意的解縉根本沒有這份雅興,而且由于自幼生長南方,他有些禁不起北方的酷寒。十月到達西安時,結(jié)識了一位熟悉西北形勢的鄒生,對解縉談起臨洮的山川冰雪。解縉邀他對飲,以酒澆愁。他心中惦念著家人,尤其是對九十歲的老父身體多病,危在旦夕,特別擔憂。精神與生活的雙重打擊使解縉不久便病倒了。
滿腹經(jīng)綸,卻弄得如此狼狽,長此下去,不要說再實現(xiàn)“攀龍客天府”的壯志,恐怕連性命也保不住。這時候,解縉表現(xiàn)出了大丈夫能伸亦能屈的一面,他收起文人的孤傲之氣,提筆給禮部侍郎兼翰林院學士董倫寫了一封言辭凄楚的書信,在信中他做了檢討,承認“率易輕狂,無所避忌”。董倫被這封書信打動了,于是向建文帝推薦了解縉。不久,解縉即被召回,授官翰林待詔。
經(jīng)此磨難,特別是他看出建文帝重用的是方孝孺、黃子澄等重臣,對他并不怎么感興趣,便沒再自作多情,鋒芒收斂了許多,這官當?shù)靡脖沩槷?。然而,解縉并沒有灰心喪氣,他還年輕著哩,年輕就是資本,憑著他的小聰明,預感到政治這杯酒可能要變味了,于是他就在默默等待中期待著命運女神的再次降臨。
四
機遇終于來了。靖難之役,建文帝兵敗,燕王朱棣即將率師進京。解縉與同鄉(xiāng)胡廣、王艮、李貫(此三人為建文二年的狀元、榜眼、探花)聚集在吳溥家中商議,談到國家興亡時,王艮悲痛流淚,表明忠臣一身不事二主。胡廣也憤激慷慨,表示舍生取義。李貫則默不作聲。獨解縉口若懸河,陳說大義:朱允文(建文帝)雖心慈,但是遇事優(yōu)柔寡斷,朝令夕改,使臣僚無所適從,不是個統(tǒng)一天下的皇帝。胡廣顧慮的是,燕王兇悍怕難容舊臣。解縉開導說:太祖創(chuàng)業(yè),慘淡經(jīng)營三十載,好不容易才出現(xiàn)中興統(tǒng)一的局面。燕王志大,智勇雙全,能屈能伸,非一般公侯所能及。只要天下得安,國運強富,我等前程不必過慮。隨后,解縉連夜趕至金川門燕軍大營,“馳謁,成祖大喜。明日薦胡廣,召至,叩頭謝,李貫亦迎附”。
我們不能不佩服解縉的政治投機眼光。不過,在建文帝還沒有徹底垮臺,朱棣還沒有坐上龍椅的時候,解縉就為自己的出身極力鉆營,還先其他降臣一步提前去拜見新主子,變臉的速度之快,讓人驚奇,也讓人厭惡,解大才子也未免太心急了吧!唯一可替他辯解的是,解縉早就想結(jié)束在建文帝手下郁郁不得志的生活了,想早日找到能給他提供在政治舞臺上盡情表演機會的新主子,至于什么忠孝節(jié)義,都見鬼去吧!太祖皇帝許諾“十年以后,大用未晚”,十年時間早超過了,還等什么呀!這十年可把他等苦了,如果不抓住燕王這根救命稻草,再無休無止地等下去,非把他急瘋不可。不過,我有點納悶,從前的解縉是何等的剛直不阿,放言無忌,現(xiàn)在的解縉卻極善揣摩逢迎,這兩種近乎矛盾的性格卻奇妙地統(tǒng)一在解縉身上。想不到,我們的解大才子還有這一手,真是高明??!也許,文人在困頓失意的時候,都想改變這不幸的命運,既急不可耐又回天乏術,只好低下自己高貴的頭顱,拉彎自己挺直的脊梁,加入到蠅營狗茍的隊伍之中,他們的高智商在這時發(fā)揮出了最大的效用,比之一般無恥小人,他們更易獲得成功。為了能盡早品嘗政治美酒,他們也只能出此下策了??蓱z的文人,我們還能指責他們什么呢?
一夜之間,解縉易主而事,成為永樂皇帝朱棣的首席寵臣,這雖然有點奇怪,但卻在情理之中。在方孝孺、黃子澄等重臣拒不合作,更不投降的情況下,朱棣能得到名滿天下的解學士的竭誠擁戴,也就相當滿足,自然要委以重任了。于是,朱棣馬上給這位解學士派下修《太祖實錄》、《永樂大典》這種極體面榮耀,也極需要學問的重大差使。隔朝修史,盛世出書,這薪火相傳的重任,被中國歷代知識分子視作神圣的職責。這進一步奠定了解縉學界泰斗、文壇重鎮(zhèn)的崇高地位。解縉能在中國文化歷史的天空里成為熠熠閃爍的一顆星,根基全在于此。
還有令解學士高興的事情。永樂元年,正式建立內(nèi)閣制度。這些閣臣不僅是備顧問,有時還代行皇權,六部事務全由內(nèi)閣統(tǒng)管。解學士就在第一批閣臣的七人當中,且名列第四。因他才華出眾,文筆流暢,又多策略,不到一年,便脫穎而出。朱棣凡事皆與解縉商量,還把金綺衣獎給他,其地位與尚書相同。朱棣曾對人說:“天下不可一日無我,我則不可一日少解縉?!庇纱丝梢娪罉坊实蹖饪N的器重程度了。
其實,不管皇帝對你如何器重,尤其是那些表示器重之語,不過是皇帝一時頭腦發(fā)熱說說而已,他并不會為那些話終身負責,所謂“此一時,彼一時”是也。中國文人的可悲之處就在這里,皇帝的幾句器重之語,往往會使他們像吃了鴉片一樣,一輩子興奮不已。既然明君賢臣風云際會,如果不“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不抓住機會發(fā)展自己,不但心有不甘而且會死不瞑目的。由此說來,政治對于文人,不只是杯苦酒,簡直就是毒酒,而文人們一旦端起了酒杯,就巴不得一飲而盡。我們的解學士就是如此,被朱棣的迷魂湯一灌,就不管不顧,置一切于度外,甚至成為自己的掘墓人仍不知覺。
解縉為自己找的第一個掘墓人是漢王朱高煦。高煦乃朱棣次子,勇武過人,在靖難之戰(zhàn)中救過朱棣的命,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雖然暴虐無常,卻最為朱棣看重。為立太子事,宮廷內(nèi)形成了兩派,靖難功臣擁戴朱高煦,而中國的傳統(tǒng)是立長不立幼,因而朱棣一時拿不定注意。此時解縉的政治頭腦又開始盤算開了。他知道,立了朱高煦,這擁戴之功他是搶不到多少的,而長子朱高熾最不被人看好,如果擁立了他,才是真正的奇貨可居,才是一本萬利的政治投資。解學士一定為他的聰明投資而激動不已,況且以學士之才,要夢想成真也不太難。一天,朱棣密召解縉進宮,問及此事,解縉專挑好的說:“皇長子仁孝,天下歸心?!迸橙鯚o能竟然能高尚成仁孝,中國的語言之美就在這里。朱棣是個明白人,什么話也沒說。解縉又頓首說:“好圣孫(即后來的明宣宗朱瞻基)”。這可是解縉的殺手锏,果然奇效無比。朱棣動了心,因為他是非常喜愛長孫的。這個孩子出生時,朱棣曾夢見父皇授此兒以大圭,鐫有“傳之子孫永世其昌”八個大字,這樣的瑞兆朱棣非常相信。現(xiàn)在長孫已經(jīng)十歲了,嗜書好誦,智識杰出,朱棣怎能不怦然心動呢?〔2〕為了長孫,朱棣把朱高熾立為太子,封次子朱高煦為漢王,并命解縉擬詔書告示天下。漢王當然氣壞了,從此把解縉視為眼中釘,必欲除之而后快。
在中國歷史上,為了爭這個擁立之功,不少文人掉腦袋于其中。其實,對皇帝來說,手心手背都是肉,立儲是一件很難決定的事情,往往意見聽得越多,選下的接班人越是糟糕,這是盛世明君們易犯的毛病。秦始皇、唐太宗也好,明太祖、康熙帝也好,概莫能外。這種事情,做臣子的往往是瞎操心,即使操對了心,也是出力不討好。以解學士之聰明,這點歷史的禪機他不會參不透,但政治的毒酒早把他喝得不分東南西北,哪管得了這么多呀!太子雖立,朱棣意向仍游移不定,一邊是“靖難”功臣們的呼聲,一邊是太子“又時時失帝意”,所以屢欲易儲。這可把解學士急壞了,趕緊向朱棣進諫:“是啟爭也,不可?!笨蛇@時,朱棣已懷疑到了解縉的動機,很后悔當初聽他的話立了這樣一個無能的太子,所以對解縉的意見不但不采納,反而責怪解縉在離間他的骨肉。從此,朱棣對解縉的禮遇漸漸減少。疏不間親,解學士怎么就想不到這點呀!
解縉為自己找的第二個掘墓人是錦衣衛(wèi)帥紀綱。作為特務頭子,紀綱是皇帝不可或缺的一個耳目,對這樣的大紅人,一般朝臣根本不敢惹。然而解學士卻對這個不學無術的特務頭子不屑一顧。一年冬天,在一名朝廷官員的壽宴上,解縉正與大臣學士們吟詩作對,紀綱走進來,硬充斯文,胡謅對聯(lián),仗勢拿人取笑。解縉決心煞煞他的威風,便離席踱到廳中,向紀綱念出:“墻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請紀綱對下聯(lián)。這位劊子手自然對不出。解縉笑著說:“這俗對不是大人對不出,怕是懶得對。我自個兒續(xù)下聯(lián)吧!”然后輕重有致地念道:“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紀綱當然悟出點其中奧妙,卻不好發(fā)作。從此,這兩人結(jié)下了難解的私怨。好一個解學士,以敏捷之才懲治了一個奸詐之徒,實在是大快人心。不過,這也正是中國文人的小聰明所在,也可說是一大通病。他們總把自己看得過分高尚,把小人看得過分丑陋,總想實現(xiàn)除惡務盡的理想,為此不惜把自己主動推到與小人的對立面上去。盡管暫時取得了阿Q式的精神勝利,但日后所付出的慘痛代價,是這些單純善良可憐的文人們做夢也想不到的。加之解縉幾次勸諫永樂帝,取消了一些勞民傷財意義不大的“形象工程”,讓紀綱失去了不少搜刮百姓的機會,這使得紀綱更對解縉恨之入骨。
漢王和紀綱在永樂帝跟前不斷地搬弄是非,而解縉還在不斷地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淵,身處危境而不知,可悲啊!
五
永樂四年七月,朱棣賜黃淮等五人二品金紗衣一件,身為翰林學士兼右春坊學士的解縉卻未被賜予,這是朱棣將要貶黜解縉的一個信號。其實,朱棣早就想把這個討人嫌的解縉一腳踢開,只是《永樂大典》還沒有編完,為了這千古未有的偉業(yè)不至于半途而廢,朱棣只好隱忍不發(fā)。這個時候,解縉也可能明白自己失寵了,但他實在舍不得放下歷經(jīng)艱難險阻好不容易才奮斗到手的這杯政治美酒,依然對朱棣一往情深,有時還很牛氣:我解縉才干出眾,你皇帝縱然不喜歡我,但你要想當明君,就離不開我這樣的賢才。解學士以為他是擎天之柱,沒有他天就要塌陷,世間將永處黑暗之中。這種盲目樂觀使解縉變得感覺遲鈍起來。
永樂五年(1407)二月,《永樂大典》再有幾個月就要交卷了,朱棣再也等不下去了,找了個借口即所謂“廷試閱卷不公”,將解縉降謫為廣西布政司的右參議。像解縉這樣一個書生氣十足又頗遭嫉恨之人,一旦離開內(nèi)閣近臣的位置,厄運也就開始了。這一年解縉三十九歲。解縉離京后南行,順路回鄉(xiāng)滯留數(shù)日,將妻兒安頓于家,便只身前往廣西就任。這次出任與當年謫貶河洲時心情一樣:“十年遭運否,河隴孤棲遲,東還未展翻,一麾復南馳。”他雖然用“丈夫志四方,離別何足悲”來安慰自己,但還是寄希望于“圣恩喜謝事,樂矣不復疑,壺觴集群彥,遲我從南歸”。都什么時候了,解縉依然對政治癡心不改,如果不是對永樂帝充滿了幻想,就是希望新主子將來“遲我從南歸”,這就更罪莫大焉。如此的怨婦心態(tài),莫怪以后又被人奏劾,說他心懷觖望。朱棣偏聽,于是又將解縉貶為交趾布政司右參議。有時我想,如果解縉此時能夠懸崖勒馬,迷途知返,重新品味孔老夫子的教誨“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從此不再沉溺于政治,潛心學問,依他之才華橫溢,遠見卓識,成為中國文化史上的一位巨人當不是妄語??上В瑲v史是不能夠如果的。
人常說,四十而不惑,解縉卻在過了不惑之年(永樂八年,他四十二歲)時,辦了一生中最糊涂的一件蠢事,親手為自己推開了地獄之門。這年解縉離開交趾北歸面見皇帝奏事,到了南京,才知朱棣已率師北征,只留下皇太子總理國事。既然皇帝不在,當務之急是趕緊回去,以避嫌疑,這時候最需要謹慎從事。然而,解縉去拜謁了皇太子朱高熾,然后離京乘船南下。哪曾想,他入京謁見太子一事被錦衣衛(wèi)帥紀綱探知,密告隨父皇北征的漢王。漢王趁戰(zhàn)事不順之時,添油加醋奏了解縉一本,疑心重的朱棣一聽大為震怒,好你個解縉,乘著我不在私自去向太子表忠心,我還活著,你們就想搶班奪權,真是豈有此理!于是詔令逮解縉下獄。本來,解縉在歸途中見南方各省旱情嚴重,浩浩贛江許多處也變成涓涓細流,河兩岸隨時可見乞討之人。解縉心情沉重,草擬了《請鑿贛江通南北》的奏疏。不料,他憂國憂民的奏疏尚未上達龍廷,自身卻在歸途中被捕入獄。解縉之獄牽連極多,成了漢王向太子派勢力的反攻清算。不少重臣瘐死獄中,就連太子也感到隨時可遭不測,惶惶不可終日。漢王勾結(jié)紀綱,嚴刑拷打,逼解縉承認“私覲太子,辱上謀叛”,解縉寧死不招,這最后的底線他必須守住,否則將永無出頭之日。因事關太子,又沒有“謀叛”的實據(jù),紀綱等無法,只好把解縉打入死牢。盡管如此,解縉心中的那盞希望之燈一直沒有熄滅,一直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他的政治美酒還沒有飲完。不過,坐了好幾年死牢,奇跡卻沒有發(fā)生。然而,時間越長,越能夠吊足他求生的胃口。
希望好像要發(fā)生了。永樂十三年(1415),朱棣查看錦衣衛(wèi)的囚籍,見到解縉的姓名,便輕描淡寫問了一句:“解縉猶在耶?”錦衣衛(wèi)的頭子紀綱心領神會,遂令設計飲酒把解縉灌醉,命人將他拖出丟在獄中小院,任其在大雪中活活凍死。五百八十九年后的今天我無法想像,解學士怎么就能興奮地一口氣將一壇酒全喝下去呢?可能的解釋是,在酒精的興奮作用下,他不禁感慨這二十多年的宦海沉浮,感慨父子兩代皇帝的殊遇恩寵,如今皇帝終于想起我來了,而且還賜了御酒,出頭之日就要來了,怎能不百感交集呢!人生幾何,現(xiàn)在且醉酒當歌吧!于是,解學士喝了個一塌糊涂,終于在糊涂中飲盡了最后一杯政治毒酒。
一代才子解縉就這樣在政治酒海中受害冤死。這一年,他僅僅四十七歲。他死后,朱棣猶感余恨未消,還命籍其家,妻子宗族遣戍遼東。
解縉作為朱元璋朱棣父子兩代皇帝寵遇一時的近臣,常受到賜宴的禮遇,甚至兒子的婚事朱棣亦曾關心,君臣之間可謂親密無間。但是,在政治酒海中暢游的人們,由于中毒日久,不管是皇帝還是大臣,都已經(jīng)迷失了人性,喪失了理智。所以,“金杯同汝飲,白刃不相饒”,〔3〕就成了解縉這個大才子的悲劇命運。而且,它也成了千古文人從政的一個可怕讖語。無數(shù)文人在其中醉生夢死,不可自拔。
注釋:
〔1〕李國文:《中國文人的活法》,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252頁。
〔2〕蔡東藩著:《明史通俗演義》,岳麓書社1996年版,第100頁。
〔3〕修曉波、田澍:《明太祖——朱元璋》,學苑出版社1997年1版,第224頁。此詩背景:一次,朱元璋在便殿宴請敢于直諫的大臣茹太素,在與茹太素飲酒的時候,朱元璋吟了這兩句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