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與生活》課程以學生的生活為源泉,選擇他們熟悉的、感興趣的、有意義的主題為學習對象,把品德、勞動、社會等教育內容有機地整合在一起,通過兒童自主體驗、嘗試和實踐活動,去促進其自身的全面發(fā)展。作為教師,如何才能真正提高《品德與生活》課堂教學的實效呢?我們認為應該重視以下幾要素之間的互動。
一、教師與學生的互動
《品德與生活》課程是以自主活動為主要形式來認識生活、發(fā)展能力的。如果把課程實施過程看作一種生活的話,那么這種生活就是由師生的互動共同建構的。所以教師應積極參與學生的活動。比如教學《我長大了》一課,為達到“學會以自己的方式表達對長輩的愛和感激”這一目標,我們設計了表演活動“獻給長輩的愛”,讓學生把表達對長輩愛的方式在班上交流,并當場表演。在表演中,教師自然成了活動的參與者。有的學生要求老師扮演奶奶,他給“奶奶”捶背;有的要求教師扮演爸爸,他給“爸爸”泡上一杯熱茶……在一幕幕情景中,師生的眼神、手勢、表情、語言得到了真誠的交流,從而讓學生體驗到美好的語言和行為在溝通和促進家人情感方面的作用,逐步養(yǎng)成孝敬長輩的好品德。
二、學生與學生的互動
在《品德與生活》課程中,每一課都是以主題活動的形式出現(xiàn),教師需要設計具體的教學活動方案。許多活動的開展并不是學生個體所能獨立完成的。只有在生生合作中,大家共同分擔活動任務,才能使活動順利進行,才能增進同學間的感情交流,改善人際關系。如《和大家一起玩》一課是針對剛入學的小朋友設計的,怎樣才能讓他們很快地融入新的環(huán)境并快樂地成長呢?在教學中,我們用多數(shù)的時間讓學生玩游戲。全班同學在操場上隨意活動,自由地交朋友,快樂地玩游戲,碰到困難時群策群力,出現(xiàn)矛盾時也自行協(xié)調解決,讓學生在輕松的氣氛中學會與人交往、與人合作。學生玩的游戲很簡單,但是他們玩得很快樂,在玩的過程中實現(xiàn)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三、教材與生活互動
《品德與生活》教材選擇了兒童喜聞樂見的卡通圖片、生活照片、兒歌、游戲等多元性體裁作為載體,使教材形態(tài)貼近學生實際,以適應低段學生從游戲生活向學習生活過渡的特點。在設計活動時,我們不僅要充分開發(fā)教材內容,而且要大量利用身邊的課程資源,開展兒童喜聞樂見的活動,特別是應選取本地適宜開展的活動來創(chuàng)設情境。如《我們找到春天了》一課教學中,我們帶領孩子走進大自然,讓他們置身于田野、草坪上,通過看一看、找一找、聞一聞、踩一踩等活動感知“春天”,并以照相、拼圖、畫畫、表演等形式收集“春天”。秀麗的景色提供了學生們欣賞美、感受美的教育資源,也拓寬了孩子學習的大舞臺。教材中的圖片和學生的真實生活實現(xiàn)互動,達到讓學生在生活中習得知識的目的。
四、學習與實踐互動
《品德與生活》課程強調以兒童直接參與的豐富多彩的活動為主要教學形式,強調寓教育于活動之中。教師為學生創(chuàng)設開放、多樣、富有變化發(fā)展的活動環(huán)境,讓他們在活動中得到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行為習慣的整體建構。低年級是進行養(yǎng)成教育的關鍵時期,應尤其關注行為規(guī)范的養(yǎng)成?;顒拥慕Y束并不等同于教育的結束,學生良好習慣的形成、能力的發(fā)展是一個連續(xù)的過程,離不開反復的實踐。只有讓學習活動和實踐活動互動起來,讓學生用課堂上得到的“道德認知技能、方法過程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去實踐、去深入體驗,才能真正強化和鞏固所學的知識。因此教師在教學時應及時捕捉各種有利于學生實踐的契機,將品德實踐活動與其他學科的實踐活動相結合,與學校德育活動、少先隊教育活動相結合,并爭取家庭、社區(qū)的支持和配合,促使學生養(yǎng)成習慣,最終達到《品德與生活》課程的教學目的。
(作者單位:浙江省慈溪市天元鎮(zhèn)潭南小學 浙江省慈溪市天元鎮(zhèn)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