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內容:九年義務教育五年制小學數學第八冊。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1)了解分數的產生,理解單位“1”。(2)初步理解分數的意義。
2.能力培養(yǎng)目標:通過自主學習,領悟一定的自學方法,培養(yǎng)自學能力。
3.創(chuàng)新素質目標: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想及合作精神。
教學重點:理解和掌握分數的意義。
教學難點:滲透量率對應的思想。
創(chuàng)新點:引導學生學會抽象、概括,培養(yǎng)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
德育點:滲透辯證唯物主義啟蒙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與交往的能力。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材、學情分析:
1.教材分析:關于分數的意義,學生在學習第五冊時,已初步認識了分數(基本上是真分數),會讀、寫簡單的分數。要在這個基礎上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概括出分數的意義,理解單位“1”。學生理解了單位“1”可以表示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還可以表示1個整體,才能正確理解分數的意義。
2.學情分析:學生從已有知識經驗出發(fā),通過回憶、想像、學習、交流,初步感知知識;通過自學、討論、分析,逐步抽象概括分數的意義。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復習舊知
同學們,你們想掌握更多的知識嗎?老師這里有個學習新知識的好方法,想知道嗎?
(電腦顯示學習方法及步驟: 1.我已經知道了什么?2.我還想知道什么?3.自學課本后,我又知道了什么?4.我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5.動動手,檢測自己掌握得怎么樣?)
1.關于分數,我已經知道了什么?
(1)讀出下面各數:3/42/57/156/8……
(2)說出分數各部分的名稱。
1…………分子
—— ……… 分數線
3………分母
2.關于分數,我還想知道什么?
(學生可能會說:我還想知道,為什么要有分數?分數與小數有什么區(qū)別?什么是分數?等等。)
引出課題:分數的意義
二、創(chuàng)設情境,探索新知
1.自學課本后,我又知道了什么?(讓學生自學課本,把重點勾畫出來,可以互相交流,找到分數的產生和分數的意義。)
(1)引導學生結合實際生活探究分數的產生。
(2)找出分數的意義。
(板書: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的一份或者幾份的數,叫分數。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一些物體組成的整體單位“1”。)
2.我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1)質疑,你們對這個意義還有什么不理解的嗎?
●學生提出問題:什么是單位“1”?
●動手操作并結合課本得出結論。
●學生匯報自學情況。
●總結得出了什么結論?
(小結: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或者由一些物體組成的整體,都可以用自然數1來表示,通常我們把它叫做單位“1”。)
讓學生舉例說出一些單位“1”所表示的物體。
(小結:世界萬物,小到一顆沙礫,大到宇宙空間,我們研究誰,就可以把誰看作單位“1”。)
(2)質疑,你們對這個意義還有什么不理解的嗎?
●為什么單位“1”要加引號呢?
●學生討論研究。
(小結:因為這個“1”不僅表示一個物體,還表示一個計量單位,或者一些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具有特殊的含義,所以要加上引號。)
(3)質疑,你們對這個意義還有什么不理解的嗎?
●什么叫若干份?
●結合屏幕上的圖,小組討論研究。
(小結:平均分的份數不確定,我們就用若干份來表示。)
3.新課小結:
引導學生總結:這節(jié)課我們都學到了哪些知識?
三、鞏固新知,拓展應用
動動手,檢測自己掌握得怎么樣?
1.第一關:基本題(圖略)。
(1)用分數表示下面各圖中的陰影部分。
(2)判斷下面說法是否正確?(題略。)
(3)圖下面的分數表示圖中的陰影部分,對不對?
2.第二關:發(fā)展題。
有3 個紅球,4個藍球,2個黃球。
(1)三種球各占整體的幾分之幾?
(2)將其中一個紅球換成一個藍球,這時藍球占整體的幾分之幾,紅球呢?
(3)增加一個黃球,黃球占整體的幾分之幾,為什么?
(4)三種球各增加一個,三種球各占整體的幾分之幾?
四、反思與小結
談談這節(jié)課學到了什么?怎樣學的?畫出本課知識結構圖。你在學的過程中有什么收獲和不足,下一次怎樣才能做得更好?
五、研究性作業(yè)
古時候,有一位老人,在臨終前囑咐他的三個兒子說:“我快要死了,沒有什么東西留給你們。畜牧場里有19頭耕牛,你們就分了吧。老大分得總數的■,老二分得總數的■,老三分得總數的■?!闭f完老人就去世了。三個兒子就遵照老人的遺囑分牛,可是每個人不能得到整條牛,又不能把牛殺掉,始終沒有找到分牛的方法,應該怎樣分呢?
同學們幫助老人的三個兒子分一分,下節(jié)活動課把你們分得的結果告訴老師。
總評
一、建立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
在本設計中,每個學生都能主動參與教學,體現了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平等關系。教學活動中,教師充分發(fā)揮民主,學生無拘無束,充分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教師盡量讓學生自己去發(fā)現,當他們遇到困難時,點撥他們看書、討論、動手演示去解決問題。教師以一個合作者的身份出現,學生完全是在一種平等、自由、和諧的氛圍中學習。教師還經常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與他們一起承擔苦惱、分享快樂。
二、留給學生充分發(fā)展的時間和空間
讓學生參與教學就必須給他們一定的自由,有充分的空間和時間。讓學生自由地展開討論,在討論中學習新知識。教師給學生自由發(fā)言的時間和空間,這可以說是精神上的自由。沒有學生積極參與交流的課堂,談不上開發(fā)學生的潛能。教師既要為學生的參與交流提供適宜、豐富、有趣的活動內容與機會,又要為他們創(chuàng)設一個適合參與交流的民主、和諧、自由的課堂氛圍,同時還要保證有充分的時間與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