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標準實施以來,為了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求異思維、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造能力,教材和教輔材料中,特別是測試題中常常會有一些開放的、主觀的試題。教師在對待這樣的問題時應認真關注孩子的思維過程,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過程比結果更重要。
兒子在一次測試時遇到了這樣一道題:“一個正四邊形兩次對折后,從得到的三角形頂端任意剪去一個圖形,剩下的圖形有幾條對稱軸?那么,正六邊形、正八邊形、正n邊形呢?此題共11分?!?/p>
其標準答案是“2條、3條、4條、n/2條”,而我兒子所呈現(xiàn)的答案是:“2條或4條、3條或6條、4條或8條、n條或n/2條”。理由是:如果剪掉的圖形不是對稱圖形,那么剩下的圖形有n/2條對稱軸;如果剪掉的圖形本身就是對稱圖形,那么剩下的圖形有n條對稱軸。
我認為兒子的答案內(nèi)涵豐富、思維縝密、個性獨特,近乎完美。然而,由于這個答案和標準答案不一致:除了n/2條以外還多了n條,所以1分也沒有得到。
成績下來后,兒子很不服氣地和老師探討標準答案。老師告訴他題中說的是“隨意剪”,既然是“隨意剪”,那么剩下的圖形本身是對稱圖形的可能性就不大;而兒子卻認為:既然是“隨意”,那么一定也存在著對稱的可能性,哪怕這種可能性只有百分之一、千分之一、萬分之一,畢竟是有這樣的可能性。
我認為,兒子既然答出了n條說明他理解了這部分知識,這就足夠了。難道多了一種思考反而錯了?于是我對兒子說:“你不但答出了老師的答案,還答出了老師沒有答出的答案,你真了不起!媽媽為你加上這11分!”
聽了我的話,兒子笑了,我也笑了——我維護了孩子可貴的求異思維!
(作者單位:同江市第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