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鵬:聽說,親近母語課題對這個問題有不少探索,能不能請徐老師給我們作一個介紹?
徐冬梅:好的。其實我們幾年來已經(jīng)關(guān)注這個問題,并且做了一定的工作。從1999年年底開始,一批有志于進行母語教育研究,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人文素養(yǎng)的老師走到了一起,開始了親近母語實驗研究。
我們認為要提高學生學習母從親近母語開始周益民:面對現(xiàn)狀,我們還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具體說,我覺得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努力:努力促進母語課程設置的調(diào)整。盡管兒童文學在母語課程中的地位、價值已經(jīng)日益為人所重視,但由于編者認識的差異,這一點在各家小語教材的體現(xiàn)上并不均衡。我認為我們一方面要通過努力去影響、推動課內(nèi)教材的改革,另一方面,更要積極做一名行動者,去努力建構(gòu)“自我的”母語課程。譬如親近母語的不少實驗學校目前正積極踐行的親近母語讀書會的多種形式———“大聲讀給孩子聽”、“班級讀書會”和“學校讀書俱樂部”等,就為孩子們推介了大量優(yōu)秀的中外兒童文學作品,以校本化閱讀彌補課內(nèi)教材的不足,深受孩子們歡迎。完善教師知識結(jié)構(gòu)。對于教師,兒童文學作品除了一般文學作品所具備的怡情養(yǎng)性功能外,更有其獨具的魅力,那就是為我們展示了一個走近兒童、了解兒童文化的通道。我以為優(yōu)秀的兒童文學作家就是一位優(yōu)秀的兒童心理學家,優(yōu)秀的兒童文學作品就是“活”的兒童心理學。透過那些動人的文字,語的興趣,必須切實解決好閱讀問題。而要解決好閱讀問題,關(guān)鍵在于把兒童真正看作“兒童”,尊重他們的閱讀趣味,引導他們“讀好書,好讀書”?;趯δ刚Z教育和兒童閱讀的認識,四年多來,我們做了一些工作:首先我們編寫了一套旨在落實課程標準中提出的閱讀的最基本的質(zhì)和量,同時又具有開放性,對兒童閱讀進行系統(tǒng)指導的讀本———《親近母語》,并在揚州率先每周開設了一節(jié)課外閱讀指導課,用好《親近母語》讀本,研究課外閱讀指導課的基本類型,對學生進行切實而具體的閱讀指導。我們還在各個不同層次的學校推廣親近母語讀書會,重點建設班級讀書會、校園讀書會、親子共讀會、教師讀書會,讓兒童浸染在兒童文學中,讓兒童文學作品走近兒童。同時我們還在積極探索將兒童閱讀的理念引進課內(nèi)語文教學,實現(xiàn)課內(nèi)外的有效銜接。
我們以“讀經(jīng)典的書,做有根的人”為理念,以“倡導兒童閱讀,推進素質(zhì)教育,建設書香社會”為目標,通過改進課程設置、培養(yǎng)書香教師、開展讀書活動、推動閱讀評價改革等手段,初步探索了一條讓學生“親近文學,親近母語”的有效途徑,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宋鵬君(廣東深圳南山實驗小學):我們注意到你們的《親近母語》自讀課本推薦書目和開展的讀書活動確實比較偏重于兒童文學,難道學生就只需要閱讀這些文學作品嗎?在我們學校、我的班級就有不少學生喜歡科學、愛好歷史,你們這樣做,是不是會妨礙學生個性的發(fā)展呢?徐冬梅:你所提的和我們所做的并不矛盾。因為我們思考和實踐的出發(fā)點不同。我們也并不是只讓學生閱讀兒童文學,你可以看一看我們親近母語實驗室的書目,在每個年級的拓展層,就向?qū)W生推薦了不少百科的圖書。但“親近母語”認為,對于小學生來說,閱讀一定數(shù)量的經(jīng)典,特別是兒童文學經(jīng)典是必須的,一方面這符合孩子的天性,孩子喜歡,另一方面,閱讀一定數(shù)量的文學經(jīng)典對于提高學生的語言素養(yǎng)、文學素養(yǎng)、人文素養(yǎng)都是非常重要的,不可缺少的。
周益民:記得數(shù)年前曾有學者就語文的內(nèi)涵闡釋說,小學語文主要是“語言文字”,中學語文主要在“語言文學”,大學語文主要在“語言文化”。初看似有道理,但是當我們以兒童文學的視角來審視,就會發(fā)現(xiàn)它的片面性:難道兒童就不需要文學嗎?兒童就不需要文化嗎?兒童是一種繆斯性存在,是最富于靈性與詩意的。因此,每一個孩子本質(zhì)上都是很容易親近文學的,從讓學生親近文學開始,是親近母語、熱愛母語的一條非常有效的途徑。
范崚瑱:閱讀是有層次的,我們目前的母語課程比較強調(diào)精讀,實際上,閱讀還應該有誦讀、略讀、瀏覽等層面。閱讀的目的也是不一樣的,有些是為了獲得信息,有些是為了陶冶性情,有些是為了積累語言。閱讀教學和一般的閱讀不一樣,宋老師所說的是學生自發(fā)進行的一般的個性閱讀,我們目前更關(guān)注的是從語文教學的層面開展的閱讀。畢竟,作為語文教師種好自己的責任田是首要任務。語文教學視野里的閱讀我們首推的是兒童文學,因為兒童文學更貼近兒童的生活世界、情感世界和認知規(guī)律。在這個情感豐富的階段錯過了兒童文學的滋潤是孩子的一大損失,親近母語的實驗旨在盡力將這樣的損失減少到最小程度。至于學生的個性閱讀,是不必也不能刻意控制的。然而個性也是需要肥沃的土壤的,否則個性就沒有了持續(xù)生長的能力和空間。兒童文學的閱讀就是要為孩子打好精神的底子,期待在厚實的基礎上建高樓,在肥沃的土壤里滋養(yǎng)各種異彩紛呈的種子。但無論是從哪一個目標來看,讓兒童更多地閱讀兒童文學都是非常好的一個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