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有關“大頭娃娃”的報道連篇累牘。孩子何以得?。烤科湓?,就是蛋白質含量嚴重不足的劣質奶粉在作祟。大家都知道,蛋白質是構成生命的基石,尤其是剛出生的嬰兒,正處于一生中第一次生長發(fā)育的高峰,更需要攝入足夠的蛋白質來構建生命的大廈。如果這個時候“欠了賬”,就會像“大頭娃娃”產生浮腫、成長遲緩等癥狀,嚴重的還會危及生命。所以,有一些年輕的爸爸媽媽,唯恐孩子食物中蛋白質的含量不夠,除了母乳、牛奶之外,還想讓孩子再吃一些高蛋白的食物,于是便翻起了營養(yǎng)學的書籍。發(fā)現豆制品、雞蛋、魚、蝦的蛋白質含量高,就馬上自作主張地買來給孩子吃。而結果往往是適得其反,孩子幼嫩的身體并不領情,腹瀉、消化不良、過敏等問題紛紛登場,家長們不勝其煩卻又不知所以。那么,究竟怎樣給寶寶補充蛋白質才是科學的呢?
問:嬰兒究竟攝入多少蛋白質才是合適的?
答:這個問題不能一概而論,不同年齡、不同體重的寶寶需要的蛋白質的量是不一樣的。一般說來,0~6個月,每天蛋白質的推薦攝入量是2.2克/千克體重;6~12個月則為2克/千克體重。有些人也許會奇怪,為什么較大的寶寶需要的蛋白質量反而降低了?這是因為在出生的頭6個月,嬰兒的生長速度非常快,只有攝入足量的蛋白質才能保證肌肉、骨骼以及心臟、腦、肝、腎等重要臟器的發(fā)育。
問:衛(wèi)生部門一直提倡母乳喂養(yǎng),但這能保證蛋白質的需要量嗎?還應添加輔助食品嗎?
答:采用母乳喂養(yǎng),對孩子的生長發(fā)育和身體健康都是很有好處的。因為母乳當中不光含有豐富的蛋白質,還有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yǎng)素。更關鍵的是,孩子可以從母乳中獲得抗體以抵御疾病的侵襲。有些母親看到自己的乳汁比較稀薄,就擔心蛋白質含量不足,不能滿足孩子的需要,轉而給孩子吃一些其他食物。其實,這是一個認識上的誤區(qū)。評價一種食物,不能光看其蛋白質的含量有多少,還應該看蛋白質的質量。人們攝入體內的蛋白質并不能直接吸收進入血液循環(huán),而要靠消化系統(tǒng)的辛苦運作,分解成氨基酸之后才能為人體利用。構成蛋白質的氨基酸一共有20種,不同的蛋白質中各種氨基酸所占的比例是不一樣的。這一比例和人體越接近,就越利于身體“接納”。這在營養(yǎng)學上稱為“蛋白質評分”。在所有的食物中,只有母乳才夠資格打滿分。其他一些食物,尤其是一些植物性的,蛋白質的含量雖然很高,但評分卻很低,而且分子非常大,需要消化器官花費很大的力氣才能分解,對于嬰兒幼嫩的腸胃來說,顯然負擔過重了,而且過多的含氮廢物對孩子的腎臟也是很大的“考驗”。所以,對于3個月以內的嬰兒,一般不推薦增加輔助食品。當然,對于那些沒有乳汁或乳汁不足的產婦,給孩子喂養(yǎng)人工食品是必須的,但有一個原則,應盡量使用加工過的專供相應年齡段嬰兒食用的乳制品,而水果、谷物、魚類等食物則是不合適的。
問:對于較大的嬰兒,怎樣添加非乳類來源的蛋白質呢?該如何挑選食物的種類呢?在添加時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答:喂養(yǎng)4~6個月的寶寶,可添加水果類、蔬菜類及谷物類食物,而非乳類蛋白質食物則建議到孩子6個月后再添加。考慮嬰兒的消化系統(tǒng)、腎功能以及食物可能引起的過敏反應,不主張過早添加非乳類蛋白質食物,如蛋、豆、魚、肉及動物肝臟。而一些較易引起過敏的食物,如蝦、蟹、海鮮、鮮奶、雞蛋白等,則提倡至一周歲后再添加。
增加輔助食物應注意以下幾點:
⒈根據嬰兒的需要來決定輔助食品的添加,不要強迫孩子吃。
⒉選擇具有豐富營養(yǎng)的食物,由易消化且最不易引起過敏的食物開始,如水果類、蔬菜類和谷物類。
⒊一次只能喂食一種食物,待其適應后再添加另一種,以免引起過敏。
⒋濃度由稀至稠,制作時應遵循流質、半流質、半固體直至固體的順序。
⒌選用新鮮的食物,盡量不添加調味品。
⒍開始添加副食品之后,嬰兒對乳汁的攝取量相對減少,因而要特別注意水分的補充,可以開水或是果汁的形式作補充,尤其是在易流汗的夏日,最好每千克體重給予150毫升的量。
⒎應避免選擇下列食物:油膩或含糖較多的食物;含鹽量多的食物;添加了防腐劑、填充劑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