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的氣候特征
據氣象資料統(tǒng)計,上海地區(qū)9月份的平均氣溫一般都在23.6攝氏度~27.4攝氏度之間。近年來,由于受全球氣候轉暖的影響,上海的氣溫有增高趨勢,去年9月的平均氣溫約偏高2.1攝氏度~3.2攝氏度,創(chuàng)了歷史同期最高值。
9月氣候除了高溫炎熱之外,降雨量也較大,多在150毫米左右,加上每年的主汛期都要到月底結束,由此造成氣候變化多端。特別是進入下旬以后,隨著一陣秋風一陣雨,氣溫下降、忽冷忽熱,與上旬的高溫天氣形成極大反差,因而本月的氣候是酷暑未盡、余熱尚存,白露前后還可能出現“秋老虎”發(fā)威天氣。總之,整個9月是風多雨多,呈現前熱后涼的發(fā)展趨勢。
9月氣候對健康的影響
氣象醫(yī)學認為,在季節(jié)轉換中,病邪易乘虛而入。
因而在這夏末秋初轉折關頭,須密切關注各種氣象變化,及時排除對健康的不利影響。如白露秋分前,雖已過立秋,但此時暑熱尚未全身而退,氣溫仍比較炎熱,“秋老虎”還虎視眈眈,因此,請務必做好防暑降溫工作。白露秋分后,氣候開始逐漸轉涼,此時,早晚溫差明顯增大,必須及時調整自己的作息時間以及服飾、被褥等。俗話說“白露身不露”,就是提醒人們當秋季露水來臨時,應當穿衣保暖以衛(wèi)護身體的健康。
氣象醫(yī)學研究發(fā)現,秋分前,病癥多為火盛、濕重之因所致,以中暑、熱射病、心血管、消化道疾病為主;秋分后,病因則逐漸轉為秋季干燥傷津,呼吸系統(tǒng)疾病、皮膚問題開始增多。由此可見, 9月份這些疾病經常是相互混雜、交替發(fā)生,若不注意防護,可能會危害健康。
9月疾病防治要點
腹瀉 由于9月的中前期氣溫仍然偏高,因此,許多人常喜歡食用一些生冷涼拌食品,若生食了遭受污染或進食洗滌不凈的水產、瓜果食品,再加上腹部受涼等原因,就很可能誘發(fā)病毒、細菌、寄生蟲感染而導致腹瀉。夏秋之際的腹瀉,既有比較單純的急性胃腸炎、消化不良癥,也有部分屬于沙門氏菌、霍亂弧菌、肉毒梭菌、葡萄球菌等引起的細菌性痢疾、食物中毒以及食物中殘留農藥造成的中毒病癥。因而夏末秋初,飲食衛(wèi)生絕不可大意,食品不僅要保證質量、清洗干凈,且應盡量燒熟燒透,殺菌消毒,以防病從口入。
哮喘 每年白露后醫(yī)院急診室中的哮喘病人明顯增多,主因是氣溫下降、寒冷刺激,造成支氣管過敏和痙攣等。夏末秋初氣溫多變,最容易誘發(fā)各種肺部和呼吸道的感染,引發(fā)支氣管炎、哮喘等疾病。為此,每當初秋,支氣管哮喘患者必須早做防范,以防患于未然。
相關鏈接
在夏秋季聽氣象預報時,還需要注意如下方面——
1.氣溫報告
夏秋時分,人們應及時收聽氣象預報,一旦氣象部門發(fā)出高溫警報,必須認真做好防暑降溫工作。倘若遭遇高溫天氣,應合理安排自己的作息時間,有條件的情況下,中午可小睡片刻;11點~14點太陽高照、氣候最為炎熱時,應盡量避免或減少外出;飲食宜清淡、偏涼,多進食水、湯以及蔬菜和水果,適當補充鹽分。少吃溫熱、煎、烤類食物;勤洗澡、勤換衣,以保持汗液的正常排泄。至于室外露天工作者、外出旅游之人,應根據身體的健康狀況,調整自己的作息時間,如早晚氣溫相對較低的時段,外出工作、旅行。并帶上遮陽傘、遮陽帽、太陽鏡、清涼飲料等防暑用品。
2.濕度報告
有關專家認為,當相對濕度達到90%以上,26攝氏度時讓人感覺就像31攝氏度似的。濕度過大,易引發(fā)頭暈、煩躁、疲倦、抽筋、視力模糊、心情憂郁、情緒低落、記憶力下降等癥狀以及導致事故率增加、自殺事件增多等。因此,氣象預報中出現或接近這類天氣時,人們需要及時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例如溫度、濕度過高時,可使用空調降溫抽濕的方式,降低居室內溫度和相對濕度,也可通過采光、關啟門窗、適時通風等手段,來調節(jié)環(huán)境濕度。在高濕度氣候條件下,應穿一些吸濕能力強、透氣性能好的棉織品衣物,衣物若被汗水浸濕后應及時調換。
3.陽光輻射報告
醫(yī)學研究發(fā)現,許多疾病都與過度的陽光、紫外線照射有關,如皮膚癌、乳腺癌、肺癌等疾病。
因而,在聽(看)氣象預報時,應仔細了解每天的陽光指數(紫外線強度),若氣象預報陽光指數較高時,對于那些需外出或在室外工作者,更應做好紫外線的全面防護。由于紫外線屬于一種不可見光,陰雨天中照樣可以穿云過雨輻射至人的皮膚,所以未見強烈陽光時,同樣需要注意預防紫外線的輻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