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報道可以通過上百、上千甚至上萬字的無聲語言向讀者詳盡闡述事件的原委,電視新聞可以通過連續(xù)的有聲畫面向觀眾講述報道內容的方方面面,而圖片新聞只能通過一個或幾個幾十分之一秒的瞬間鏡頭在通常只有幾十個字的說明文的輔助下來展現(xiàn)所要報道的主題。
攝影記者要想讓自己的\"瞬間工夫\"在讀者的記憶中留下痕跡,只能靠平日里\"厚積\"、關鍵時\"勃發(fā)\"來實現(xiàn)。
培養(yǎng)\"形象\"新聞敏感
攝影記者除了應與文字記者一樣具備較強的新聞敏感外,還應對\"形象\"新聞有較強的預見能力和駕馭能力。重大的突發(fā)性、事件性新聞,是新聞攝影最熱衷于表現(xiàn)、也是最受讀者歡迎的,攝影記者自然會不失時機、全力以赴地捕捉它。但是,具體到每個人,一生中碰到的這類新聞畢竟是少數(shù),有些人可能一生都難得遇上一次。因而,攝影記者對生活的高度敏感和對自身職業(yè)的執(zhí)著追求遠比單純追求那些\"可遇不可求\"的重大新聞更為重要。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我們一定要做有\(zhòng)"心\"人,善于用以小見大的手法來表現(xiàn)身邊的事物,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平凡的生活中捕捉到更多角度新、寓意深的好作品。
練就過硬瞬間工夫
攝影記者不但要\"眼疾\"而且要\"手快\",過硬的抓拍技術是把有價值的\"形象\"新聞不失時機地捕捉進鏡頭的關鍵所在。
1999年4月18日是個星期天,我在逛街的時候,突見一個騎自行車的婦女從身邊飛快而過。另一個婦女從后邊緊追而來,且連聲喊道:\"抓賊呀!抓住她!\"我立即意識到身邊有\(zhòng)"事兒\",就也追了過去。我邊追邊掏隨身攜帶的相機,拐了兩個彎后,失主終于抓住了女賊。我舉起相機摁動快門,女賊看見有鏡頭對準她,就瘋了似的朝我撲來,伸手抓住了相機。一時間,失主、店主、女賊和我扭作一團。在眾人的一片喊\"抓\"聲中,女賊不得不把所偷的200多元錢交還失主低頭認罪。我抽出身再次摁動快門搶抓鏡頭。這組圖片誰見誰說好。
增強新聞\"兩種意識\"
隨著\"讀圖時代\"的來臨,攝影記者當然不能僅僅滿足于能夠輕松抓拍,還應不斷增強兩種意識,即\"大片\"意識和策劃意識。
能使讀者過目不忘的新聞圖片才是好作品,能在社會上產(chǎn)生重大影響的新聞圖片才算\"大片\"。
機遇為什么偏愛有準備的頭腦?讀者為什么欣賞有思想的新聞攝影\"大片\"?要成為無愧于\"讀圖時代\"的攝影記者,我們還要增強策劃意識,為自己多創(chuàng)造一些拍攝新聞\"大片\"的機會和條件。
2000年,南陽市大部分地區(qū)遭受了特大洪災,還有部分地區(qū)不同程度遭受了地震、干旱、冰雹和龍卷風的侵襲。為給災民和特困戶送去歡樂,送去黨和政府的溫暖與問候,讓災區(qū)人民過上一個安樂祥和的春節(jié),我提出了記者與災民一起過大年的設想,得到了報社領導的一致贊同。經(jīng)精心策劃,我很快擬出了\"春節(jié)災區(qū)農(nóng)家行\(zhòng)"活動方案,同時擬訂了以圖片為主的報道方案。大年三十,鵝毛大雪滿天飛舞,報社院內滿載\"年貨\"的5輛汽車一字排開,\"春節(jié)災區(qū)農(nóng)家行\(zhòng)"的紅色橫幅在銀裝素裹的世界里顯得格外耀眼。報社領導在大雪中為參與\"春節(jié)災區(qū)農(nóng)家行\(zhòng)"的記者壯行。我不失時機地捧起相機拍下了這一壯觀場景。到達災區(qū),我們將面粉、棉衣、鯉魚等\"年貨\"送到災民家中,將足球、作業(yè)本、文具盒等文體用品分發(fā)給孩子們,我們逐戶到災民家里拜年,與災民一起吃年夜飯。歡樂的氣氛驅走了災區(qū)大年夜的寒冷,災區(qū)人民的熱情也大大激發(fā)了記者的靈感。文字記者不時取出采訪本搜集災民們純樸的話語,攝影記者則手不離快門,隨時捕捉感人的瞬間。春節(jié)后的第一張南陽日報早刊以一四版打通、套紅的形式,將\"春節(jié)災區(qū)農(nóng)家行\(zhòng)"活動的報道集中發(fā)表,新聞圖片唱主角使這次活動更加直觀地再現(xiàn)給讀者。河南省報紙閱評員對這次活動及報道形式給予了高度評價,并稱其為\"真情鑄就的大氣之作\"。
提高文字表述能力
響亮的標題和凝練的文字說明是攝影記者向讀者完美展現(xiàn)\"瞬間工夫\"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攝影記者有必要不斷加強自己的文字功力,提高擬制標題和文字說明的技巧。
報界雖有\(zhòng)"一圖勝千言\"的說法,但那只是對個別極優(yōu)秀攝影作品的褒揚。新聞圖片畢竟是瞬間產(chǎn)品,雖然直觀,但只是表現(xiàn)了生活中的一個側面或事件中的一個場景,它所傳遞的新聞只是最生動、最關鍵的一部分或大部分,而不是全部。因此,畫面背后的新聞往往還需簡短的文字語言來傳遞和補充。簡潔、詼諧、耐人尋味的文字說明往往是一幅精美新聞圖片的點睛之筆,攝影記者必須在加配\"弦\"外音上下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