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設》雜志是1949年9月創(chuàng)刊的。它的前身是《中國建設》半月刊,簡稱《中建》雜志(1947年春出版)?!吨薪ā肥且槐揪C合性刊物,總社在上海,編輯出版在北平(北京)。它的宗旨是揭露國民黨的反動本質,團結和教育各民主黨派及全國各族廣大人民群眾,堅決與國民黨反動派進行各種形式的斗爭。《中建》是民主黨派和無黨派民主士創(chuàng)辦的,一些共產(chǎn)黨員也參與編輯出版工作,這就引起國民黨反動派的注意,終于在1949年9月被國民黨反動派查封了?!缎陆ㄔO》雜志的創(chuàng)刊
《中建》被迫停刊后,《新建設》雜志創(chuàng)刊。當時,正值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的全國政協(xié)會議召開前夕,我國學術界中民主黨派和無黨派民主人’上中一些知名人L,如吳晗、費青等人以團結學術工作者、促進新中國建設為宗旨,共同商定創(chuàng)
辦《新建設》,編委會負責人是費青;編委15人(以姓氏筆劃為序):向達、吳晗、李廣田、袁翰青、張志讓、費于、費孝通、聞家駟、雷潔瓊、樊弘、潘靜遠、錢偉長、錢端升、嚴景耀。董事長王艮仲、費振東、潘祖丞?!缎陆ㄔO》創(chuàng)刊號子1949年9月8日出版。這期雜志,由《新建設》”l:作人員史濟舟和伊明志二
人直接送到全國政協(xié)會場,分發(fā)給每個委員。吳晗在全國政協(xié)會議期間,晴毛主席為《新建設》題寫刊名。毛主席寫了三張“新建設”,由張志讓指導史濟舟從中選出字體大小均勻的“新建設”三個字,一直沿用55\"文革”停刊。會議期間,毛主席、朱德、董必武、張瀾等還分別為 《新建設》題詞,這些題詞,發(fā)表在1949年10月6日出版的《新建設》第3期上。毛主席的題詞是:“隨著 經(jīng)濟建設的高潮的到來,不可避免地將出現(xiàn)一個文化 建設的高潮。中國人被人認為不文明的時代已經(jīng)過去了,我們將以一個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現(xiàn)于世界”。朱德的題詞是:“努力建設新中國”。
《新建設》雜志從1949創(chuàng)刊.1956年曾合并到《光明日報》社,編委會和主編也幾易其人。到1958年,編委會負責人為吳哈,主編由孫承佩擔任。幾年間,發(fā)表過不少有價值的學術著作,如費孝通的《白皮書剖析》、俞平伯的《紅樓夢簡論》等等。
中宣部決定《新建設》歸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領導
1958年秋,中央宣傳部決定將《新建設》劃歸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領導,成為由黨 領導的我國第一個哲學社會科學綜合性雜志,直到1966年\"文革\"中被迫停刊。
1958年10月,中宣部副部長許立群(當時他分管理論工作)找我談話,決定調我到《新建 設》擔任總編輯,當時我覺得我干這工作,是\"鴨子上架\"的事,實在不合適,但為服從組 織,只好答應下來。許立群還明確提出要求,《新建設》于1959年1月出版歸學部后的第1期 。準備的時間只有兩個多月,可謂\"倉促上馬\"。
原《新建設》的人員,只有少數(shù)人調到學部,其中有原副總編輯劉一農,編輯和管理人 員有趙幻云、劉利圭、張明坎等人。僅靠這些同志是辦不成刊物的。事有湊巧,正當編輯部 缺少編輯、記者、管理等各方面人才的時候,適逢中宣部辦的《學習》雜志撤銷,經(jīng)許立群 批準與中宣部干部處協(xié)商,從《學習》雜志社調劉亞克、鄧全、王笑等同志到《新建設》工 作。上述兩部分人組成《新建設》編輯部。我任總編輯,劉亞克、劉一農任副總編輯。并成 立文、史、哲、經(jīng)各編輯組,《新建設》編輯部打下這個班底后,迅速進入緊張組稿時刻。
在此期間,中宣部常務副部長周揚又找我們談話,明確了《新建設》的編輯方針。周揚 說:《新建設》原來是民主黨派和無黨派民主人士主辦的學術刊物,他們感到工作有困難, 吳晗同志向中央打了報告。毛主席講學術界有這個刊物好,開個口子,讓黨內外的專家學者 有個發(fā)表意見的地方,以了解思想動向。周揚特別強調《新建設》雜志是在馬克思列寧主義 和毛澤東思想指導下的一個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刊物,《新建設》要貫徹\"百花齊放\"、\"百家 爭鳴\"的方針,要開展學術討論,要把它辦成高層次的學術刊物?!缎陆ㄔO》行政上歸哲學 社會科學學部管,編輯業(yè)務,除受學部黨組領導外,還要同中宣部科學處聯(lián)系,大事找于光 遠同志,具體業(yè)務工作找林澗青同志。為方便工作,決定讓我列席中宣部部務會議(也稱部 長辦公會議)和學部分黨組會議。最后,當我們要離開時,周揚很有風趣和詼諧地說了一句 話:這個刊物好比是\"有領導的自由市場\"吧!
《新建設》歸學部后,先由劉導生主管,張友漁調到學部后,經(jīng)學部分黨組決定,正式 成立《新建設》雜志編委會。張友漁任編委會主任。編委有潘梓年、尹達、何其芳、劉大年 、孫冶方、艾思奇、鄭昕、吳晗、張志讓、吉偉青?!缎陆ㄔO》有了新的領導班子,實際上 成為學部的機關刊物。
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
1959年1月,《新建設》按照要求出版了歸學部后的第1期刊物,在編者按中表明:《新 建設》是哲學社會科學的綜合刊物,任務是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讀者為我國學 術界廣大人士和中等以上學校的師生等。在這期刊物上還發(fā)表了學部副主任潘梓年和劉導生 的文章。潘梓年文章的題目是《貫徹'百家爭鳴'的方針,把學術批判推向前進》,是針對 《新建設》記者寫的《北京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和學術批判的群眾運動》而發(fā)的評論,指出: 哲學社會科學的研究工作,要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指導下,為工人階級的政治服務,徹底 批判脫離實際的資產(chǎn)階級的學風。文章還指出學術批判對資產(chǎn)階級知識分子的思想改造具有 重大意義。
劉導生文章的題目是《社會主義工作者當前的新課題》,文章指出:社會科學工作者要 繼續(xù)批判資產(chǎn)階級的學術思想,與各種資產(chǎn)階級思想殘余作斗爭,學術問題是屬于思想斗爭 的范圍,因此,我們要和風細雨,強調說理斗爭,對一切學術性質的問題要作細致的科學分 析,要以理服人,決不能以力服人。對被批評的人,不要隨便加上\"白旗\"的帽子和其他政 治帽子,被批評的人,也可據(jù)理力爭,提出反批評。文章還指出,要研究社會主義建設的理 論問題和向共產(chǎn)主義過渡的理論問題,堅決貫徹研究工作的群眾路線。
從這兩篇文章的論點來看,當時仍是強調階級斗爭,強調為無產(chǎn)階級政治服務,為社會 主義建設服務,強調開展學術批判,雖然也講了要貫徹\"百家爭鳴\"的方針,但這是在\"左 \"的思想指導下去執(zhí)行\(zhòng)"雙百方針\"。關于如何劃分學術問題和政治問題的界限?在周揚找 我談話時,我曾向他提出兩者界限劃分問題,他只簡單地說:\"學術問題和政治問題,兩者 既有區(qū)別,又有聯(lián)系\",他沒有多作解釋。在這種指導思想下去辦學術刊物,是在一種扭曲 的思想下,天天膽戰(zhàn)心驚,如履薄冰,生怕掌握不好犯政治錯誤。我遵循的一條原則是:在 學術問題和政治問題一時劃不清時,一律按照學術問題去對待,去處理,實際執(zhí)行起來很不 容易。這就是我在《新建設》工作八年中的思想狀態(tài)。這就是當時的政治大背景。
在我們開展學術討論中,有一個典型的例子是關于北京大學校長馬寅初學術觀點的討論 和批評。1959年11月號的《新建設》發(fā)表了馬寅初的《我的哲學思想和經(jīng)濟理論》(此文的 大意是:用對立統(tǒng)一的觀點研究經(jīng)濟各部類的相互聯(lián)系和相互制約。從農業(yè)出發(fā)最后又回到 農業(yè),他用這種觀點解釋\"八字憲法\",即他的\"團團轉\"理論。),編者按說:我們根據(jù) 作者的要求,發(fā)表這篇文章,供大家討論。作者在內容提要中寫道:本文(除附帶聲明外)就 大躍進的情形,作出一科學的解釋。一、序言;二、根據(jù)辯證法核心對立的統(tǒng)一的普遍規(guī)律 ,用大量的事實證明我的三個理論的正確性(團團轉、螺旋式上升和理在事中);三、這樣的 處理問題的幾個好處:1把\"八字憲法\"和辯證法的核心熔為一體。2從\"八字憲法\"得 出來的小型\"團團轉\"理論反映了\"八字憲法\"濟世救人的偉大力量。3從辯證法核心得 出來的大型\"團團轉\"理論反映了推動大躍進的巨大力量(附帶說明不低頭認錯的理由并請 求批判者們另立一個學說來替代)。4為什么在本文中同時討論新人口論,為什么強調人口 的質量。5附帶聲明:接受《光明日報》的挑戰(zhàn)書;對愛護我者說幾句話并表示衷心的感 謝!
《新建設》于1959年12月,《光明日報》于1960年1月先后發(fā)表了批馬寅初的文章。馬 先生看后,又送來題為《重申我的請求》一文,《新建設》1960年1月號上予以發(fā)表,并加 有編者按說,馬寅初的這篇文章否認階級斗爭,這就把他從馬克思主義一貫地根本分歧告訴 了大家。他的這篇文章和其它許多文章資產(chǎn)階級謬論很多,必須進行討論批判。(這個按語 是在極\"左\"的思潮影響下寫的,帶有明顯的時代特征。)馬寅初這篇文章曾在北京大學學 報上發(fā)表。我們即時收到北大張俊秀、石世奇、柯木火三人合寫的馬寅初在《請求什么》一 文,遂與馬寅初的文章一并發(fā)表。馬寅初在《重申我的請求》中寫道:\"我在拙著《我的哲 學思想和經(jīng)濟理論》一文中一個附帶聲明,是我接受《光明日報》開辟的一個戰(zhàn)場的挑戰(zhàn)書 ,我說這個挑戰(zhàn)是很合理的,我當敬謹拜受,我雖年近八十,明知寡不敵眾,自當單身匹馬 ,出來應戰(zhàn),直至戰(zhàn)死為止,決不向專以力壓服不以理說服人的那種批判者們投降。不過我 有一個要求,過去批判文章都是破的性質,沒有一篇是'立'的性質,徒破而不立,不能成 大事,如我國革命,只破而不立,決不能有今天。\"
從這一事例看出:1對爭論雙方采取平等的態(tài)度,有批評,也有反批評,沒有壓制一 方或另一方的弊病。2在編者按中和有的批評文章中,還顯露出批判的傾向,這是當時的 政治氣候所致。
《新建設》受到毛主席的關注
從1958年到1966年\"文革\"前,《新建設》在哲學社會科學各個學術領域都開展了學術 討論,發(fā)表了許多具有時代特征的文章。如1959年12月號發(fā)表了高級黨校副校長艾思奇的《 我們需要歌頌風雷》一文,曾受到毛主席的稱贊。1962年2月號又發(fā)表了艾思奇的《外行與 內行》,文章說:外行領導內行是一條客觀規(guī)律。此文又受到毛主席的贊賞。1959年2月《 新建設》發(fā)表學部委員、哲學家馮定的《掌握客觀規(guī)律,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作用》一文,指 出人們的主觀能動作用在于隨時隨地有意識地去反映客觀,并且依照客觀規(guī)律去檢查和調整 自己的實踐活動,而不是憑主觀愿望去創(chuàng)造這一規(guī)律和消滅那一規(guī)律。毛主席稱贊他的這一 觀點正確。
1959年2月號發(fā)表了學部委員周谷城的《八論形式邏輯與辯證法》一文。此文是針對馬 特在《哲學研究》上發(fā)表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還是資產(chǎn)階級唯心主義的邏輯理論》一文中 對周谷城批評部分的答辯。從此,邏輯問題的討論逐步形成《新建設》的傳統(tǒng)項目之一,并 曾受到毛主席的關注。毛主席為此召開過一次專家座談會,他表示:不同意形式邏輯辯證化 的觀點,支持周谷城等人的觀點。周谷城在《新建設》上陸續(xù)發(fā)表了《九論形式邏輯與辯證 法》、《論實踐和推論真實性和正確性的統(tǒng)一》等一系列文章。
《新建設》1963年12月號發(fā)表了北大教授任繼愈的《關于談談佛學》的文章,也引起毛 澤東的注意。他在12月30日在中央外事小組《關于加強研究外國的工作報告》上批示:\"這 個文件很好,但未提及對宗教研究、對世界三大宗教(耶穌教、回教、佛教)至今影響著廣大 人口,我們都沒有知識,國內沒有一個馬克思主義者領導機構,沒有一本可看的這方面的刊 物。《現(xiàn)代佛學》也不是馬克思主義者領導的,文章的水平也很低,其他刊物上,用歷史唯 物主義觀點寫的文章也很少。例如任繼愈發(fā)表的一篇談佛學的文章,已是鳳毛麟角。談耶穌 教、回教的沒有見過。不批判神學就不能寫好哲學史,也不能寫好文學史和世界史,這點請 宣傳部門的同志考慮一下。\"此后,中宣部和哲學社會科學部等單位便著手籌備成立世界宗 教研究所和其他有關外國研究機構的工作。
據(jù)毛澤東身邊的有關同志透露,毛主席很關心《新建設》的文章,每一期都仔細閱讀, 從中了解學術理論界的\"頭面人物\"和學術界廣大人士的思想動向和學術理論觀點。
活躍學術空氣廣泛開展學術討論
《新建設》在哲學社會科學的各個領域廣泛連續(xù)地開展學術討論,在學術界震動很大。 許多專家、學者積極參加,并理論聯(lián)系實際地對一些現(xiàn)實問題和基礎理論問題提出一些理論 觀點。
1960年10月、11月號發(fā)表了學部委員馮定、稽文甫的學習《毛澤東選集》第四卷,宣傳 毛澤東思想的文章,詳細論述了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的偉大勝利。
1960年6月號發(fā)表了平心的《論生產(chǎn)力和生產(chǎn)關系的矛盾運動》,由此引發(fā)一場關于生 產(chǎn)力發(fā)展動向問題的大討論。這一時期還發(fā)表了陶德麟關于《主觀能動性與客觀規(guī)律的關系 》的文章,引起學術界的關注,展開了一場大討論。1961年1月至10月,《新建設》參與了 關于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同一性與斗爭性的討論,發(fā)表了賀麟、馮友蘭等許多學者的文章。 1959年10月《光明日報》發(fā)表于世誠談《思維與存在的同一性是唯物主義原理嗎?》一文, 郭月爭和王若水都提出了不同意見,《新建設》也發(fā)表了幾篇這方面的文章。毛主席很關心 這場爭論。1960年毛主席在《讀蘇聯(lián)政治經(jīng)濟學教科書》的談話中說:思維與存在不能等同 ,是對的,但是,因此就說思維和存在沒有同一性,則是錯誤的。說思維和存在沒有同一性 ,勢必要走到反對恩格斯的觀點上去。
在經(jīng)濟學方面,我國著名的經(jīng)濟學家如薛暮橋、于光遠、許滌新、王亞南、千家駒、駱 耕謨、管大同等都發(fā)表過學術理論文章,還有一大批年輕一代的研究人員如吳敬璉、董輔仁 等。他們對我國的價值規(guī)律的作用問題、商品生產(chǎn)問題、國民經(jīng)濟有計劃按比例的發(fā)展問題 等,發(fā)表了許多見解新穎的理論觀點。在哲學界除一些大師外,一批年輕的哲學研究人員如 汝信、邢賁思等也紛紛撰稿發(fā)表自己的學術觀點。在史學界侯外廬、尹達、劉大年等著名的 歷史學家和林甘泉、蔡美彪等青年研究者也寫了不少文章。值得提及的是翦伯贊教授發(fā)表的 《打破封建王朝體系問題》的文章,對史學界和歷史教學中的一些\"左\"的偏向提出了批評 和討論,引起史學界的關注。
在這里還應該提及兩大學術冤案:一是對楊獻珍的批判,一是對孫冶方的批判。這兩起 全國性的和震動學術界的批判大案,是把學術問題上升到政治問題的極\"左\"思想的大暴露 。1964年5月29日《光明日報》發(fā)表了艾恒武、林青山關于楊獻珍的文章《一分為二與合二 為一》,接著又發(fā)表了項晴《'合二為一'不是辯證法》一文,引起全國學術理論界的強烈 反應。這是康生、陳伯達密謀策劃的一場全國性大批判的開端。隨后《人民日報》、《哲學 研究》雜志發(fā)表批判文章,9月31日《紅旗》雜志第16期發(fā)表《哲學戰(zhàn)線上的新論戰(zhàn)》。當 時對楊獻珍的批判文章鋪天蓋地,并對贊同楊的觀點的人一并批判,最后,將楊獻珍從高級 黨校校長調到哲學研究所任副所長,這場大批判才告一段落。事后證明,楊獻珍的《合二而 一與一分為二》論點是辯證法的富有創(chuàng)意的演繹。在這個明顯地把學術問題上升到政治問題 的大批判中,《新建設》始終堅持不發(fā)表任何批判性質的文章。
1964年9月,康生、陳伯達等人在舉行雙周座談會的名義下,對孫冶方關于生產(chǎn)價格、 利潤等問題的觀點進行批判,并指令全國報刊公開點名批判孫冶方。并組成了一個70多人的 工作組進駐經(jīng)濟研究所,進行所謂\"文化大革命\"試點,實質是批判孫冶方的\"修正主義\" 觀點。當時全國許多經(jīng)濟刊物、學術刊物都發(fā)表文章批判孫冶方的社會主義經(jīng)濟論是修正主 義的,是中國的利別爾曼(蘇聯(lián)的一位經(jīng)濟學家)。這場批判一直到\"文化大革命\"爆發(fā)才休 止。\"文革\"后平反冤假錯案,證明孫冶方在經(jīng)濟學方面一系列論點是完全正確的?!缎陆?設》當時沒有跟著批判浪潮隨波逐流。
從這兩件大批判冤案中看出,學術與政治界限的劃分,不僅是當時未能解決的問題,也 是目前和今后需要繼續(xù)研究解決的大問題,必須從這些事例中吸取經(jīng)驗教訓。前車之覆,后 事之師。
于光遠倡導將《新建設》改為《東方雜志》式的大型綜合刊物
1963年12月,聶榮臻到中南海向毛澤東匯報科學規(guī)劃工作時,毛主席說,社會科學也應 有個規(guī)劃,也要給他們一點錢,也要給他們一點外匯。當時有位中央領導同志說,社會科學 花的錢并不多。于光遠也插了一句,錢不多,但還是要有點錢,要有一點外匯。于光遠同志 把毛澤東的話,向哲學社會科學部作了傳達,準備制定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后來因為各 種原因,特別是\"文革\"來臨而中斷。
在此期間,于光遠(時任中宣部科學處處長、國家科委副主任)找我到他家去過多次,一 是向我了解參加籌劃社科規(guī)劃的一些情況,主要是他談關于把《新建設》逐步向《東方雜志 》型方向轉變的問題。他說《東方雜志》學術門類多,評論多,而且很切時宜、內容豐富, 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和保存價值。他要我抽調編輯部的人研究《東方雜志》的資料、欄目、細 則、評論設置以及每期有多少學科種類,每期的固定欄目和突出的特點,他還要我估算改版 后每期需補貼多少錢,以及擴大發(fā)行后的效益等等。光遠同志的興致很高。在他和我談話后 ,我立即向《新建設》編輯部傳達他的意見,大家都感到光遠同志很有遠見。我們編輯部立 即行動,抽調幾位同志組織一個研究班子,制定改版方案,并決定先在刊物上增加文藝方面 的作品或評論。同時著手調集人才,通過學部人事部門,從1963年起陸續(xù)調進一大批新生力 量,先從《北京日報》將曾普調來,接著又從幾個重點大學將莊建平、裴叔平、余存珍、陳 素琰、張芝彥、王品蘭、王玉恒等同志調進,充實編輯力量,以備改版時發(fā)揮他們的特長和 作用。在這前后,還調進田森、龔發(fā)信、谷方、許可、蒲肇楷,并從中山大學調進鄭錫煌成 立了地理、數(shù)學編輯組,調趙群、陳光輝成立了辦公室,準備大干一場。可是由于改版方案 遲遲拿不出來,終由于我們沒有狠狠抓緊和其他原因,加上\"文化大革命\"的風浪陣陣襲來 。我們辜負了光遠同志一片苦心設想,他的一個大膽的、美好的革新愿望最終沒有實現(xiàn)。
《新建設》在\"文化大革命\"中
1964年秋我調回中共中央宣傳部,任辦公室副主任,仍兼任《新建設》總編輯。時間荏 苒,到了1965年11月10日,上?!段膮R報》發(fā)表了姚文元的《評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的 文章,這標志著\"文化大革命\"的序幕已經(jīng)拉開。學部各刊物和全國報刊都紛紛轉載,《新 建設》卻沒有轉載。這就觸動了文革小組和一些人的神經(jīng),由《哲學研究》的吳傳啟出面找 我談話,說你們還不革命?。课掖鹪唬何覀冋M織工農兵學哲學的文章,怎么不革命?他說 :不是指這個。你們?yōu)槭裁礇]有轉載姚文元的《評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我答:不知內 情,看看再說。于是,他轉而拉攏了《新建設》的另一位負責人,他們罷了我的官,宣布撤 銷我的總編輯職務。批斗會在《新建設》和中宣部辦公室同時召開。批斗會上說我是反動資 產(chǎn)階級頭面人物的代言人,是\"閻王殿\"的忠實走狗(\"閻王殿\"一詞是毛主席說中宣部是 閻王殿,要\"打倒閻王,解放小鬼\",才有此稱謂),《新建設》是資產(chǎn)階級反動\"權威\" 的講壇。總之,反反復復,一次一次批斗會上就是這老一套,在批斗我時有的同志質問我, 你膽大包天,為什么竟敢不轉載姚文元的文章。我多次申明:第一,姚文元的文章是登載在 《文匯報》上的,《新建設》一般不轉載別的報刊的文章,尤其是《文匯報》的文章,我更 不轉載。第二,姚文元只是《新建設》的一個作者,曾在我刊發(fā)表過豆腐干大的一篇哲學文 章?!逗H鹆T官》已是學術界爭論的老問題了,我看不出他在《文匯報》上發(fā)的這篇文章和 別的批判文章有什么差別,有什么新的意義。第三,《新建設》是中宣部領導的學術刊物, 聽說中宣部周揚同志正組織寫作班子,撰寫有關海瑞罷官的文章,我當然要等這篇文章轉載 ,別的一概不知。就這樣一遍一遍的重復、再重復,批判我在《新建設》執(zhí)行的方針,以及 沒有轉載姚文元文章的\"罪行\(zhòng)"。造反派對我的批斗,除給我戴些政治帽子外,從我嘴里什 么也沒有撈到。所以他們寫的批判我的大字報,大標題寫著\"吉判官(\"閻王殿\"里的判官 。指作者--編者)張口結舌,負隅頑抗。\"在\"文革\"大混亂中,《新建設》結束了它的 歷史使命,我也被下放寧夏五七干校勞動改造去了。\"文革\"后,張友漁和我曾主張《新建 設》復刊,可被有關人士給否決了。許多同志都留戀《新建設》這個影響著一段歷史時期的 有水平、有質量,而又能啟迪人們思想的刊物,學術理論界的許多同志對《新建設》的隕落 表示婉惜。
(責任編輯:曉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