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唯美主義作家王爾德取材《圣經(jīng)》,創(chuàng)作了悲劇《莎樂美》,僅用短短兩萬多字的篇幅即將女主人公的愛情推向絕境:在月黑風(fēng)高之夜,希律王不惜以半壁江山為代價請求莎樂美為他跳舞,莎樂美對半壁江山毫無興趣,她只想當(dāng)即獲得先知喬卡南完整的人頭。她愛這位先知,卻屢遭拒絕,得不到他激情的回應(yīng),決心用最訣絕的方式——割下他的人頭——去獵取一個親吻。這個故事令人毛骨悚然,瘋狂的愛情居然如此殘忍和血腥?真是匪夷所思。且聽莎樂美臨死前亦狂亦喜的喃喃自白:
?。∥椅堑侥愕淖齑搅?,喬卡南。我吻到你的嘴唇了。你的嘴唇有一絲苦味。這是血的味道嗎?……不,這也許是愛情的味道吧……人們說愛情有一種苦味……不過那又怎樣?那又怎樣呢?我吻到你的嘴唇了,喬卡南。
莎樂美,這位捧吻先知斷頭的變態(tài)公主,她的名字總給人一種不祥的感覺。其實,在希伯來語中,“莎樂美”的詞義為“和平”,這無疑是一個反諷。
放眼西方世界,除了《圣經(jīng)》里這位冷血酷美人外,還有另一位莎樂美廣為人知。相同的是,她也渴望與偉大的心靈翩躚共舞,獲得他們的愛情;不同的是,她猶如強(qiáng)力的助推火箭將一位又一位天才送往預(yù)定的軌道,她要的不是死吻,而是以創(chuàng)造為旨?xì)w,以探求人類靈魂的奧秘為目的。
露·莎樂美(1861~1937)是俄國將軍古斯塔夫·莎樂美的掌上明珠。莎樂美不僅天生麗質(zhì),而且非常聰明。十七歲時,她偶然親聆牧師濟(jì)羅的布道,為其咳唾珠玉的口才和明心見性的智慧所折服,竟自作主張,寫信邀請濟(jì)羅出任自己的家庭教師,信中有這樣的話:“……我希望這不是一位牧師與一位信徒的交往,而是兩位同樣對人類智慧充滿好奇的人之間的交流。”濟(jì)羅曾碰到過形形色色的怪人怪事,他無不應(yīng)付裕如,這回,他的心弦卻被一位少女的誠意撥響了,決定傾其所有,去填滿她求知若渴的“欲壑”。蘇格拉底、柏拉圖、奧古斯丁、笛卡兒、帕斯卡爾、歌德、席勒、康德、克爾愷郭爾、伏爾泰、盧梭、費希特、叔本華等哲人、文豪一個個風(fēng)塵仆仆,都被濟(jì)羅從高高的書架上請了下來,他們的著作足以堆成一座小山。換了資質(zhì)平平的少女,二十年也未必能啃得完這些硬骨頭。可是露·莎樂美照單全收,胃口出奇的好,消化力出奇的強(qiáng),她面對知識的盛宴,“用膳”之后,居然連飽嗝都未打一個。惟有濟(jì)羅的愛情她完璧歸趙。這太不合時宜了,她崇仰上帝,看到的卻是一張世俗的面孔,上帝的仆人豈不是理應(yīng)無欲無求嗎?濟(jì)羅的使命已經(jīng)完成,他向莎樂美打開了一扇大門,通向西方文明世界的大門,這才是決定性的。她將從此離開俄羅斯,去遠(yuǎn)方尋夢。
在母親露易絲陪伴下,十八歲的莎樂美前往瑞士蘇黎士上學(xué),一年后,她就博得了“思想非常成熟,天性則像孩子般純凈”的好評。但她精進(jìn)過猛,體質(zhì)下降,時有咯血的病征。選擇地中海邊的意大利作為療養(yǎng)地,對莎樂美而言,這無疑是明智的決定。此行,她最大的收獲是結(jié)識了優(yōu)秀的知識女性弗羅琳·馮·梅森伯格,后者對歐洲的文化版圖和人物星象了如指掌。世間的探險活動五花八門,無非是追尋遠(yuǎn)方的純金、愛情、風(fēng)景和海市蜃樓,但最令人激動的探險則是深入哲人、詩人和學(xué)者的精神國度,在那里,將有不可思議的奇遇。
哲人的假面舞
少女的祈禱總是虔誠的,少女的夢想總是熱烈的。莎樂美渴望什么?她渴望有朝一日能與偉大的心靈當(dāng)面對話,從那口甘泉中舀取一瓢瓊漿玉液。弗羅琳·馮·梅森伯格是莎樂美的知音,也是莎樂美的引導(dǎo)者,這位“女巫”仰眺璀璨的星空,猶豫的只是該讓誰來下凡?她的目光被一顆最閃亮的星,也是一顆最孤獨的星吸引了,他就是偉大而又可憐的弗萊德里?!つ岵?。弗羅琳待人接物的技巧頗為圓熟,她先給莎樂美寄去尼采的新著《悲劇的誕生》,然后又寫了一封長信講述這位哲人的故事。在她的筆下,尼采的精神屹立不倒,人格獨立不羈,他劍鋒所指,竟迫得尊崇已久的恩師瓦格納無地自容,大有亞里斯多德“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的勇氣和憨勁。然而,這位思想的巨人,偏偏又是生活的弱者,他年近四十,卻萍蹤浪跡,孤身漂泊,而且與病魔長年周旋。莎樂美讀了尼采的著作,不禁為他橫空絕地的智慧所震撼,讀了弗羅琳的長信,又不禁為哲人孤苦悲涼的身世而感傷。震撼加感傷這難道還不夠嗎?她直覺自己已被征服了,是的,尼采具有偉大的心靈,她渴望盡快見到他。
帷幕徐徐拉開,導(dǎo)演弗羅琳·馮·梅森伯格已退到舞臺之后,她正指點歐洲最偉大的哲人去約會歐洲最聰明的閨秀,地點選在羅馬的圣彼得大教堂。弗羅琳急于將此劇導(dǎo)演成千古佳話??善婀值母睂?dǎo)演則是保爾·李,盡管他內(nèi)心狂熱地迷戀莎樂美,卻愿意退避三舍,為朋友讓路。至于最遲登場的男主角尼采,經(jīng)弗羅琳和保爾·李兩人從旁大煽特煽,心中的那團(tuán)烈火已由深紅而趨于純青了。他甚至飄飄然,有點盲目樂觀,在寫給保爾·李的信中,跳閃著下面的語句:“請您代我問候那位俄羅斯女郎,如果這樣做有意義的話。我正需要此種類型的女子。……一段篇章的開始是婚姻。我同意最多兩年的婚姻,不過這也必須考慮到我今后十年內(nèi)將做些什么而定?!边@話說得過于托大了,他以為局勢盡在自己的掌握之中?莎樂美則未能征得兄長羅伯特的同意,因為羅伯特的眼光完全是世俗的,對尼采這種飽學(xué)多才的老光棍抱有十足的戒心,怕妹妹會上當(dāng)受騙;此外,他還告誡妹妹,作為大家閨秀,須知形象第一,名譽(yù)第一,人言可畏,浪漫無異于玩火自焚。向來特立獨行的莎樂美自然很反感這樣的提醒,她在回信中明顯帶著幾分火氣:
我既不追隨典范去生活,也不奢求自己成為誰的典范,我只為我自己而生活。因此我的生活中沒有不可逾越的規(guī)則,而是有太多不可言傳的美妙的感受——它們蘊(yùn)含于我自身,在喧鬧的生活中越受壓抑越要呼喊出來。
“一個真正的男子需要兩種不同的東西:危險和游戲。因而他需要女人,當(dāng)作最危險的玩物?!边@是尼采的語錄。那么,在羅馬的圣彼得教堂他與莎樂美的約會是該算危險,還是游戲,抑或是危險的游戲?
尼采未及躲閃,便遭到了愛神的當(dāng)胸一箭。當(dāng)見到莎樂美金黃色的卷發(fā)、優(yōu)美絕倫的面部輪廓、豐滿鮮艷的嘴唇、朗若晨星的眼睛和撲面而至的青春氣息,他就無可救藥地愛上她了。這位二十一歲的妙齡女郎舉止嫻雅,氣質(zhì)高華,思維敏捷,要言不煩,這些都是尼采欣賞的。當(dāng)弗羅琳問及第一印象如何,尼采的評價只有短短的一句:“那是一瞬間就能征服一個人靈魂的人!”與尼采相比,莎樂美則要冷靜得多,在她眼中,尼采的形象顯然不是什么白馬王子的形象,與那些自己常見的華服盛裝豐神秀貌的貴族青年相比,尼采簡直無異于山野狂夫。她在回憶錄中用了以下這些詞去形容尼采:孤僻——尼采的性格幾乎一目了然;平凡——尼采的外表沒什么驚人之處;樸素——尼采的衣著十分整潔;慎重——尼采的言行節(jié)制而略顯拘謹(jǐn);優(yōu)美——尼采的雙手非常吸引人;半盲——尼采的眼睛高度近視;笨拙——尼采的客套仿佛是一個假面具。
這七個關(guān)健詞串聯(lián)在一起,將構(gòu)成怎樣的印象已不言自明。尼采畢竟是一位偉大的哲學(xué)家,對此,她并沒有感到失望和懷疑。但敬重是一回事,愛慕則是另外一回事,對于一位比自己大十七歲的病夫,莎樂美的心扉欲開還閉。這時,她母親——一位糖廠老板的女兒開始嘀咕:“尼采先生的財產(chǎn)還不夠養(yǎng)活自己,你跟他去喝西北風(fēng)?”她真的不了解女兒,受窮,這是莎樂美最不介意的一點。莎樂美只擔(dān)心尼采偉大的心靈是一個風(fēng)暴眼,除了填沒俗世的幸福,自己還將犧牲得更多,包括人格的獨立和精神的自由。
不管怎么說,尼采和莎樂美的旅行還是愉快的,另一護(hù)花使者(保爾·李)則未必有此同感。這無疑是全新的體驗,尼采仿佛扮演著瘋騎士堂吉訶德的角色,護(hù)衛(wèi)著自己的心上人杜爾西內(nèi)婭。更妙的是,他與莎樂美單獨去了一趟海濱城市蒙特卡洛(現(xiàn)為摩納哥的賭城)。在那里,尼采是否把握了機(jī)遇?僅作哲學(xué)的玄談?僅有思想的共鳴?莎樂美透出的口風(fēng)是:“至于尼采在蒙特卡洛是否吻過我,我已經(jīng)不記得了?!笨峙逻B傻瓜都能猜出此地?zé)o銀三百兩的意思。保爾·李見到尼采的“震顫”和莎樂美的神采飛揚(yáng),不由得大吃其醋。而尼采勝券在握,便假裝大方,慫恿自己的道友去娶莎樂美。保爾·李很清楚自己處在下風(fēng),便再次擺出高姿態(tài):“我是一個厭世者,一想到生兒育女的世俗生活就心存厭惡。還是你娶她吧,她正是你孜孜以求的伴侶?!逼鋵?,在尼采早先的想法中,戀愛時的近視只需一副眼鏡就可豁然而愈,婚姻則是慢性疾病,不可能妙手回春,世間沒有那樣的神醫(yī)和良藥。然而莎樂美該是一個例外,世間還哪有這樣秀色可餐的解語花?她善于傾聽,無論尼采談到多么玄奧的問題,她全都聽得懂。又豈止聽得懂,她還能恰如其分地補(bǔ)充幾句,仿佛畫龍點睛。為這樣的女子動心,為這樣的女子銷魂,尼采一點也不感到可羞可愧。他竟決意為莎樂美而改變自己對女性不甚樂觀的看法。幸福本來是可以這樣成全尼采的,將他身上屢屢抬頭的那股憤憤不平的戾氣化為無形,如此一來,作為哲人的尼采也許會受損,然而作為常人的尼采則必定會受益。但尼采打的是最理想的算盤:“莎樂美具備高貴而睿智的心靈,而且有鷹的視覺,有獅子的勇氣,她一定愿與我一道肩負(fù)起人類精神的十字架,走一條上升之路!”他反復(fù)思慮,居然找不到否定的可能性。那么,事不宜遲,他決定向莎樂美求婚,畢其功于一役??蓱z的哲人,在思想領(lǐng)域他敢于沖鋒陷陣,在感情的后花園則變成了徹頭徹尾的懦夫,他讓道友和情敵保爾·李相機(jī)行事,代為操持,自己則一溜煙逃回了瑞士的巴塞爾,靜候遠(yuǎn)方的佳音。
你不妨猜猜看,陷于戀愛迷狂狀態(tài)的尼采此時滿腦袋都蹦跳著怎樣的念頭?他想入非非:娶莎樂美為妻也許并不是最好的主意,自己更看重精神戀愛,對肉欲是排斥和鄙視的,但為了她的名譽(yù)不遭外界的惡意中傷,將彼此的姓名聯(lián)為一體仍屬必要。他甚至考慮到了最世俗的事情,那就是財產(chǎn),即應(yīng)該采取怎樣的方法獲得最劃算的版稅?也許該去大學(xué)里謀得一席教職,因為漂游不定的生活有損于家庭的穩(wěn)定。他最感欣慰的是,既然找到了智慧的心靈伴侶,就必定有許多元氣充盈的精神之子將呱呱面世。
然而,尼采的幻想猶如精美的瓷器,被莎樂美的當(dāng)頭一棒擊得粉碎。莎樂美的回答很簡單,正因為簡單,便愈加殘忍??傊痪湓挘荷瘶访啦幌虢Y(jié)婚。她希望尼采能比那位濟(jì)羅牧師更為明智,但他們都無可救藥地將心靈生活與世俗生活混為一談,糾纏不清。說到底,尼采和濟(jì)羅都沒有看出,莎樂美是一位奇異的女子,思想只是她的游戲,她欣然入局,并不意味著她要找一位游戲伙伴做自己的丈夫。為此,莎樂美毅然決然地將十九世紀(jì)后半葉最偉大的哲人的求婚擋了回去。
哲人畢竟是哲人,尼采的綺夢破滅了,并不意味著他就頹唐了,就完蛋了。尼采決意向古希臘的哲人學(xué)習(xí),舍棄世俗生活中的核心部分,妻子不再重要,又何妨退而求其次,他和莎樂美依然是心靈的朋友,依然可以誕生他們的精神之子——查拉圖斯特拉。莎樂美也不愿看到這位偉大而可憐的哲人因求婚受挫而傷心,她給尼采寄去了詩篇。這的確不失為一帖良藥,使尼采的精神重又得到了撫慰:
誰一旦被你逮住還能逃脫?
要是他感覺你注視著他那雙莊嚴(yán)的眼睛。
我無法拯救自己,假如你將我獲取,
除了摧毀你還能做什么?我永遠(yuǎn)不會相信。
是啊,你必定會光顧塵世上的每一個生靈,
任何人都逃脫不了你的掌心:
生活沒有你——依然美麗,
——你也同樣值得生活下去。
有人說,尼采便是古羅馬暴君尼祿精神上的兄弟。關(guān)于尼祿,普魯東有一個精辟的論斷:“尼祿是一位藝術(shù)家,一位抒情戲劇的崇拜者、獎?wù)碌氖占?、旅游家、劍客;他是唐璜,也是登徒子;他還是一位充滿機(jī)智、幻想和同情心的高尚的人,在他身上洋溢著對生活和享樂的熱愛。這就是為什么他成為尼祿的原因?!睉?yīng)該說,尼祿的某些特性尼采并不具有,但某些特性則在他身上得以強(qiáng)化,內(nèi)心的風(fēng)暴肯定是一致的,即尼祿擅長于破壞,尼采則除此之外,還擅長于創(chuàng)造。能與這位偉大的創(chuàng)造者結(jié)為知己,莎樂美感到十分欣慰,1882年8月14日,她在尼采的居處陶頓堡寫信給保爾·李,即表明了這一點:
總體上說尼采是一個有著堅強(qiáng)意志的人,然單方面看,他又是個極其情緒化的人。同尼采談話是十分愜意的事情——你一定也知道這一點,在這種有共同理想、共同感覺的交談中,常常會心有靈犀一點通。尼采本人也這樣說:“我相信,我們之間惟一區(qū)別就是年齡。我們的生活和思想是多么的一致?!?/p>
對于這種“一致性”,保爾·李無疑是吃醋的,而另一位以尼采的保護(hù)神和知己自居的女人則感到異常妒忌,她就是哲學(xué)家的妹妹伊麗莎白·尼采。伊麗莎白·尼采心胸狹隘,眼看著莎樂美的鋒頭處處蓋過自己,讓哥哥像傻瓜似的意亂情迷,令自己遭到日甚一日的冷落,因此對莎樂美抱有深刻的敵意。女人之間的怨恨如同死結(jié),是很難解開的,她們會挖空心思去中傷自己的對手或假想敵。伊麗莎白便找準(zhǔn)哥哥的軟肋猛力捶打,諷刺他的哲學(xué)越來越帶有莎樂美的色彩,認(rèn)定那位俄國女子的個性在左右一切。尼采幾乎立刻就鬼上身了,他向來就以君臨思想界的哲王自居,不容許有異樣的聲音響在耳畔。莎樂美雖然是尼采的知己,在許多方面能與他共鳴,但莎樂美決不盲從,也不愿成為別人的附庸,她有自己的立場。有時她會置疑,有時她會堅持相反的意見。每當(dāng)這種時候,尼采就怒火中燒,甚至拂袖而去。這對性格古怪的兄妹終于迫使莎樂美踏上了歸程。這是富麗的九月,尚未剝蝕光彩的仲秋,但一股蕭瑟的別情已縈繞在尼采和莎樂美的心間,久久揮之不散。
莎樂美走了,尼采仿佛脫水的魚,一時間,茫然無主,連思考和寫作都喪失了原有的動力。莎樂美則再次聽到了老媽的嘮叨:“和弗萊德里希在一起你是不會幸福的,不錯不錯,我指的是世俗的幸福,也許他是一位圣人,可是失去世俗的幸福,做個圣人又怎樣呢?上帝原諒我說這樣的話,可這就是我的觀點。這位尼采先生不僅瀆神,而且全身是病,虛弱不堪,你怎么可以嫁給他?除非你瘋了,想做一個終身制的護(hù)士或大夫。還有他的母親和妹妹,他們會想盡一切辦法趕走你的,別傻了,我的孩子?!鄙瘶访罌]瘋,也不傻,此時,她身體內(nèi)似乎有兩個自己,一個是虛榮的,以駕馭和支配兩位哲人(尼采和保爾·李)的感情為快,使兩位哲人競相博取她的歡心為榮;另一個則是冷靜的,看到尼采生出妒忌心,聽他中傷保爾·李是個時刻準(zhǔn)備服毒自殺的膽小鬼,她便心生輕蔑。當(dāng)莎樂美再次遭到伊麗莎白的惡語中傷(稱莎樂美與弗萊德里希交往,純粹出于卑劣的虛榮心,而哲學(xué)家從未愛過她),人格上受到莫大的侮辱,一氣之下,她便與這對兄妹恩斷義絕了。其后不久,莎樂美與保爾·李在柏林同居,尼采永遠(yuǎn)失去了能減輕其孤獨與痛楚、賦予其勇氣和希望的天使。尼采對莎樂美的譴責(zé)再次暴露了他受到刺激之后的偏激:“我以為我已經(jīng)找到了一位能幫助我的人;當(dāng)然,這不僅需要高超的智力,而且還要有第一流的道德,但是相反的,我卻發(fā)現(xiàn)了一位只想娛樂自己的人物。她不害臊的是,夢想把地球上最偉大的天才作為她玩弄的對象?!北枴だ钭x了道友尼采的這封信,是否也有同感?莎樂美與保爾·李同居不到一年,就因為他堅持學(xué)醫(yī),彼此意氣不投而分道揚(yáng)鑣了。也許保爾·李更有資格說莎樂美玩弄了自己的感情。十八年后,一直抑郁寡歡的保爾·李最終選擇了自殺。對此,莎樂美并未感到良心不安,她認(rèn)為良心不安是軟弱的表現(xiàn)。
告別了天使,尼采只好與自己最新創(chuàng)造的精神之子查拉圖斯特拉組成“單親家庭”,獨自走完生命最后階段瘋狂的黑洞。他沖到大街上,抱著被鞭打的駿馬的脖子,熱淚迸涌地高呼“我的兄弟”。那一刻,他瘋狂得極為美麗,也極為善良。
也許,在尼采的腦海中,有一首歌的詞曲仍如佛殿的長明燈一樣閃爍不滅。詞作者是莎樂美,曲作者是尼采,《贊美生活》是他們惟一的“私生子”:
像朋友那樣
真誠地愛著一位朋友,
就如我愛你一樣。
呵,我的內(nèi)心翻卷著怎樣的波浪?
如果你為我?guī)硐矏偦驊n傷,
如果我低聲啜泣或縱情歡唱,
那就是以不同的面孔
傾訴著對于你的愛的衷腸。
你的別離
為我留下深深的絕望,
而你的擁抱
又使我抹去眼角的淚光。
讓我們像知己一樣心心相印,
并且在寂靜中
傾聽著它們的碰撞。
如果你仍舊不曾使我狂喜,
那就努力吧,
因為同樣的悲戚也在折磨著你的心房。
哲人的假面舞曲終人散了,原本心心相印的舞伴以快樂始,卻以痛苦終。然而,正是這種精神的痛苦化為酒藥,使尼采釀出了最醇香的著作——《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其超人哲學(xué)得以功德圓滿。另一方面,這種精神的苦痛也充分凸顯了其負(fù)作用,尼采對女性的仇視和輕蔑在生命的最后七年達(dá)于極致:“你到女人那兒去嗎?別忘了帶上你的鞭子?!边@無疑是泄憤之語,盡管他心底下針對的只是某個人——露·莎樂美,仍然不足為訓(xùn)。
莎樂美以不愛為大愛,這原本是尼采的思路,尼采是不該抱怨的。莎樂美畢竟沒有砍下這位先知的頭顱,給尼采最殘忍的一吻。何況,在尼采辭世后四年,莎樂美出版了自己的精心之作《尼采評傳》,這本書足以紀(jì)念他們心靈相擁相握的那些美好時光。
詩人的華爾茲
離開尼采后,作為才女的莎樂美已逐漸浮出海面。她先后創(chuàng)作了思想錄《與上帝之爭》和小說《露特》,在歐洲贏得了廣泛的聲譽(yù)。她獨立了,不再只是作為尼采和保爾·李的不光彩的“情人”被長舌婦們掛在嘴上,嚼在牙間。誰也不能否認(rèn),昔日那位善解人意的漂亮小姐露·莎樂美現(xiàn)在已是富有魅力和才情的女士。但二十六歲的她再次做出了一件令人驚訝的事情。她曾逃脫了一位弗萊德里希,現(xiàn)在卻嫁給了另一位弗萊德里?!亓值奈鱽喺Z言學(xué)教授弗萊德里?!た枴ぐ驳铝衼喫埂_@位比莎樂美大了整整十五歲的老書生有何絕招贏取美人心?說出來,卻十分可笑,他竟是以自殺相威脅而奪取了芳標(biāo)。尼采的想象力太超邁了,像這樣下三濫的招法他是既想不到也做不到的。此亦弗萊德里希,彼亦弗萊德里希,用招卻是天差地別,勝負(fù)也是判然兩極。不過,這位枯燥的語言學(xué)教授也有一宗不易有的好處,即他不干涉莎樂美的自由,莎樂美從此有了婚姻的保護(hù)傘,更可以天馬行空。
勒內(nèi)·馬利亞·里爾克是幸運的,他二十二歲時在舞會上遇見了三十六歲的莎樂美。莎樂美不僅魅力四射,才華一流,而且具有極高的眼界和洞察力,在不多的幾次交往后,她便看出身形瘦小、體質(zhì)羸弱、性格靦腆的里爾克是一塊非凡的璞玉,假以時日,經(jīng)過精心雕琢,必能光耀歐洲,成為偉大的詩國之雄和詩國之王。尼采曾是她的引路人,現(xiàn)在,她便是里爾克的明燈,且樂意扮演這個角色。里爾克生長于捷克首都布拉格,二十一歲時徹底逃離了那個小市民家庭,走向西方,宣稱:“我是我自己的立法者和國王,在我之上別無他人,連上帝也沒有?!比缃裰蒙碛谖鞣绞澜缋?,其敏感的心靈渴求許多東西——母愛、戀情、學(xué)識和榮譽(yù),這四項,他從莎樂美那里都可以獲得。這太神奇了。里爾克從未遇見過這樣優(yōu)異的女性,智慧、大度,而且極具理解力和包容性。他明白了,為什么連最高傲的哲人之王尼采都曾拜倒在莎樂美的石榴裙下。于是,莎樂美很快就收到了里爾克的情書。而對于這樣的“刺激-反應(yīng)”,她見慣不驚,但還是發(fā)出了一句感嘆:“多么細(xì)膩而內(nèi)斂的靈魂,他會大有作為的!”只挑選天才作為自己心靈的舞伴,這是莎樂美的原則。里爾克的幸運正是天才的幸運,盡管他既不偉岸,也不雄健,但具有尼采那種深入骨髓的孤獨感和能穿透時空的敏銳性。這就夠了。依照尼采永劫輪回的定律,里爾克也許就是另一個尼采?莎樂美昔日不能給予尼采的愛情,今日盡可給予里爾克,這仿佛是命運之神的旨意。
里爾克的告白異常熱烈:
我要通過你看世界,因為這樣我看到的就不是世界,而永遠(yuǎn)只是你、你、你!……只要見到你的身影,我就愿向你祈禱。只要聽到你說話,我就對你深信不疑。只要盼望你,我就愿為你受苦。只要追求你,我就想跪在你面前。
面對這般如火如荼的愛的告白,只有盲目盲心的女人才能無動于衷,莎樂美又怎會是那樣的女人?她無愧于最高的禮贊——里爾克在信中有所保留,而在詩中則無所保留那種最高的禮贊:
挖去我的眼睛,我仍能看見你,
堵住我的耳朵,我仍能聽見你,
沒有腳,我能夠走到你身旁,
沒有嘴,我還是能祈求你。
折斷我的雙臂,我仍能擁抱你——
用我的心,像手一樣。
鉗住我的心,我的腦子不會停息,
你放火燒我的腦子,
我仍將托舉你,用我的血液。
若非情熱到極限,向來以冷靜平和著稱的里爾克是寫不出這樣灼人胸臆的詩句的。這深度的迷戀打開了莎樂美心靈中久已扃閉的那扇門,促成了她身上母愛的覺醒。這種感覺簡直太新奇了,太美好了。莎樂美帶著里爾克漫游歐洲,討論哲學(xué),寫詩,唱歌,會友,閑聊,野餐,打獵,在月光下漫游,在花叢中擁吻,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在希臘神話中,巨人安泰的母親是大地之神蓋婭,只要安泰身不離地,便能源源不絕地吸取母親的力量。莎樂美便是里爾克的大地,是他精神的母親。在莎樂美身邊,里爾克的創(chuàng)造力空前飽滿,詩的靈感紛至沓來,應(yīng)接不暇;而一旦莎樂美回到丈夫的身邊,里爾克就會深陷于孤獨和相思之苦,完全失去工作的熱情和興趣。這時,莎樂美便會寫信安撫他:
不要著急,我的孩子。真正的藝術(shù)家總是要經(jīng)歷無限的孤獨和漫長的痛苦,你必須在安靜中等待回應(yīng)。忍耐,忍耐,再忍耐,終有一天你將脫穎而出,展翅高飛。正如總有一天我會再次回到你的身邊。
這便是寓教于愛的指點,如同母親的叮嚀。里爾克是受益者,他從雙份的愛意——母愛與情愛、精神和肉體中體驗了人生的幸福。莎樂美擔(dān)心里爾克的天才會在誤打誤撞的野路上迷失,又建議他去大學(xué)聽課,彌補(bǔ)知識的缺陷,以加強(qiáng)其理論修養(yǎng),增厚其文化底蘊(yùn)。她還勸導(dǎo)里爾克從相對空洞的內(nèi)宇宙轉(zhuǎn)向自然和真實,從抒寫主觀的“我”轉(zhuǎn)向精細(xì)地觀察和刻畫大千世界。這些適時適地的點撥都收到了奇效,但絲毫也未擾亂里爾克敏感而豐富的內(nèi)心天地。莎樂美給里爾克自由和恰如其分的孤獨,是必要的,對一位正在蓬勃上升的天才,不能聽任情愛的烈火燒壞腦子,里爾克必須擁有自己的空間和時間。莎樂美對這位詩歌王子的改造無微不至,甚至包括他的大名,莎樂美打趣說“勒內(nèi)”有脂粉氣,里爾克便將它改為“萊納”,這也可見出里爾克對自己的女友和“母親”是如何的尊敬,莎樂美的話就是圣旨。
三十八歲的莎樂美決定回返闊別了二十年的故國俄羅斯,去找回自己少女時代的感覺。陪同她前往的有里爾克,也有她的丈夫安德列亞斯。在外人看來,這樣的三人行也許有點尷尬,但換個角度看,一位女王配上兩位侍衛(wèi),卻又非常正常。畢竟一切都由莎樂美作主,她便是女王。這趟俄羅斯之行,莎樂美和里爾克都有很大的收獲:里爾克的收獲主要是文化意義上的,那片廣袤土地上純樸的民情民風(fēng)都是西方世界里找不到的最鮮活的素材;莎樂美的收獲則主要是生命意義上的,她找到了故鄉(xiāng),找到了久違的親人,找到了兒時的伙伴,找到了記憶的源頭,內(nèi)心激情澎湃,再次煥發(fā)出青春的光彩。
翌年(1900年),莎樂美和里爾克又作了第二度俄羅斯之行,拜訪了契訶夫和高爾基,還去圖拉的亞斯納亞·波良納莊園拜訪了七十二歲的列夫·托爾斯泰。在芳香彌漫的花園里,他們聆聽托翁暢談福音和改造俄國鄉(xiāng)村的計劃,批評西方文明的虛偽和淺薄,還親眼見證了托翁的夫人索尼婭的陰郁脾氣。
兩次俄羅斯之行結(jié)束了,莎樂美與里爾克的愛情也結(jié)束了。莎樂美認(rèn)為里爾克已到了“心理斷奶期”,必須從戀母情結(jié)中解脫出去,正如小袋鼠最后一次從母親的胸袋中跳出一樣,才能宣告獨立和成熟。這個決定是痛苦的,但是必要的,詩人的心靈需要痛苦的淬煉,里爾克為此陷入了迷惘,有一種被拋棄的感覺。一年后,他與羅丹的女弟子、畫家克拉拉·韋斯特霍夫倉促結(jié)婚,仍帶有負(fù)氣的成分。這樁婚姻顯然是失敗的,但里爾克一旦走出痛苦的陰影,重新開始漫游和等待,他的創(chuàng)作便達(dá)到了嶄新的境界。里爾克寫于1903年的那首名詩《豹——在巴黎植物園》便將現(xiàn)代詩歌“思想知覺化”的特點淋漓盡致地展示出來,令讀者耳目一新。
這對天才戀人分手二十六年后,里爾克去世了。莎樂美一生閱人多矣,卻在其回憶錄《生命的回顧》中宣稱:“我是里爾克的妻子?!边@一大膽告白說明莎樂美對這段愛情格外看重。正如她當(dāng)初預(yù)言的那樣,此時的里爾克成了歐洲的詩人之王。這再次證明,莎樂美與天才共舞,既充滿了激情之美,也充滿了智慧之美。
心理學(xué)家的探戈
1902年,莎樂美出版了較為成熟的心理小說《中途降落》,涉及的主題是亂倫和不貞、性欲的倒錯和癲狂。此外,對于性饑渴這個女性作家的禁區(qū),她也產(chǎn)生了異常濃厚的興趣,寫了一本名為《性愛》的書,探討性與愛的融合與分離的過程。在這本書里,莎樂美將一個離經(jīng)叛道的觀點推到了衛(wèi)道士們的鼻尖下:婚姻和愛情可以并行不悖,從婚姻中能獲得安慰和支持,從愛情中則可以汲取力量和快樂。在她看來,性愛是人類生活的動力源泉,它最能顯示人性的本質(zhì),所以是高貴而圣潔的,踐踏它的人即踐踏人性本身,是不可饒恕的罪過。但莎樂美并非一味地貪求床笫之歡,卻看重性與愛的水乳交融。她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回,莎樂美已入住某家旅館,約好與男友共度良宵,可突然感到忐忑不安,也許這一切都搞錯了,自己并非真心實意地愛他。怎么辦?莎樂美趕緊一走了之,乘車去鄰近的城市,入住另一家旅館。然而,下榻伊始,喘息未定,她卻又強(qiáng)烈地意識到此舉的荒唐可笑,覺得自己百分之百地愛著那位朋友。可現(xiàn)在遙隔兩地,如何慰解相思?她想起手頭有那位朋友的一封信,好,就吃了它,味道還真不賴。
這樣的浪漫,許多人一生都不會有一次,而對于莎樂美來說,這只不過是她的日常功課。
離開里爾克后,私人醫(yī)生澤克曼成了莎樂美的情人,這段感情既開了花,也結(jié)了果,盡管談不上美滿溫馨。這樣,莎樂美有了做母親的欣喜,也有了進(jìn)退兩難的尷尬,安德列亞斯不肯離婚,澤克曼的母親則將她轟出家門。更傷心的是,她因采摘蘋果不慎跌倒而流產(chǎn)。
澤克曼的出現(xiàn)曾使里爾克嫉妒得發(fā)狂,但這位醫(yī)生只是一個過渡性人物。在他之后,另一位同行,瑞典的精神療法醫(yī)生希爾·比耶爾接管了莎樂美的感情領(lǐng)地,正是他將莎樂美引領(lǐng)到精神分析學(xué)大師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座前。
莎樂美對弗洛伊德的理論(主要是無意識學(xué)說、本能學(xué)說、夢的解析學(xué)說和人格學(xué)說)充滿好奇和興趣。弗洛伊德的理論并不枯燥,他的比喻異常生動:“無意識”好比一個寬敞的門廳,其中擁擠著各種各樣的沖動,都想闖入“前意識”控管的一小間會客廳,得到那位雄居其中的“意識”先生的親睞??墒墙哟彝忾T口(學(xué)名為“意識閥”)站著警衛(wèi),將那些硬往里闖的欲念一一擋駕。然而,那些被攔阻在“無意識”大廳里的沖動賊心不死,倘若乘亂過了玄關(guān),為“意識”所接納,則萬事大吉;倘若一再遭到壓制,就可能釀成危險的變態(tài)心理。精神分析學(xué)要做的就是撤除那些“警衛(wèi)”,使“無意識”與“意識”會晤。弗洛伊德的理論過于尖新,研究的又是人類以往欲說還休的性意識,自不免被人罵成“一心要敗壞公眾道德的淫棍”,但他在莎樂美的眼中則是學(xué)術(shù)界大智大勇的普羅米修斯。何況,莎樂美曾撰寫過《性愛》那樣的著作和《物質(zhì)的愛情》那樣的文章,探討的同是人類共有的心魔——性意識。當(dāng)時她掘進(jìn)得不夠深,只能說是淺嘗輒止,現(xiàn)在她運用弗洛伊德的理論則可以鉆探到真正的“礦層”。
1912年秋天,莎樂美正式?jīng)Q定赴維也納在弗洛伊德的手下受訓(xùn)。應(yīng)該說,他們并不是那種嚴(yán)格意義上的師徒關(guān)系,作為朋友,兩人的理論觀點也不無分歧,誰也不能說服誰,誰也不愿放棄自己的立場,但他們彼此尊重。其實,弗洛伊德和莎樂美在智力游戲中是同一類型的天才,同樣罕逢對手,同樣是不折不扣的工作狂,同樣因為離經(jīng)叛道而樹敵多多,同樣淡泊名利,甘于寂寞,但他們在情場上則是完全不同的兩類人,弗洛伊德從不尋求愛情的確定性,只尋求知識的確定性,他悲天憫人,也害怕在不確定的情感狀況中遭受痛苦,因此尊崇的是意志和理性這兩位鐵面門神,為此寧肯回避和舍棄生命中某些強(qiáng)烈的歡愉和喜悅。莎樂美則是一個在感情和理智中都能得到快樂的冒險家,她對多變情感和欲望的駕馭得心應(yīng)手,堪稱最好的馴馬師,盡管也有痛苦,也有別離,也有憂傷,但正是這些負(fù)面的深切的感受構(gòu)成了她生命中另一道奇異的風(fēng)景。
在精神分析學(xué)專家的圈子里,是沒有任何禁區(qū)的,或者說,常人的那些禁區(qū)恰恰是他們的花園,對于性欲沖動的形象化比喻更是信手拈來。有一次,莎樂美一邊聽著那些專家談話,一邊織毛衣,竟有人腦袋里靈光一閃,指著莎樂美調(diào)侃道,她通過織毛衣的動作表現(xiàn)出了女性潛意識中對不間斷性交的渴望。這當(dāng)然不會惹莎樂美生氣。在她看來,這并非冒犯和侮辱,而是不拘一格的論學(xué)。
專家也是正常的人,有正常的七情六欲,追求莎樂美的男士有一大把,奪得芳標(biāo)的卻只有一個,他就是維克多·陶斯克——弗洛伊德門下最有才華的弟子之一。此時莎樂美已五十一歲,仍有十足的魅力捕獲這位三十五歲的英俊男子。陶斯克原本喜歡的是莎樂美的朋友、嫵媚多情的愛倫·德爾普,但莎樂美橫刀奪愛,使陶斯克投入了她的懷抱。這無疑又是一段“母子戀”的翻版,外人可能想當(dāng)然地認(rèn)為,莎樂美給陶斯克的精神安撫多過性滿足。事實卻恰恰相反。她正是有感于陶斯克身上“人類創(chuàng)造力的斗爭”過于酷烈,遂決定用自己的愛使他體內(nèi)猛獸一般的原始力量得到紓解。實際上,他們對于愛情的理解是完全歧異的,陶斯克向往穩(wěn)定和永恒,莎樂美則喜歡變數(shù)和短暫,她認(rèn)為女人只須對自己保持忠誠,女性對男人“不忠”恰恰是為了回歸自我,并非欺騙和淫蕩。戀愛中的女人仿佛是“一棵等待閃電將其劈開的樹”,它或者內(nèi)心分裂,或者發(fā)出新芽長出新枝;也就是說她要么犧牲自我,要么對男人“不忠”。除此之外,別無他途。在莎樂美看來,愛情只是風(fēng)暴,只是彩虹,只是海市蜃樓,想把它固定在婚姻的框架中是不現(xiàn)實的,也是不明智的。因此,陶斯克的出局早已注定,當(dāng)莎樂美離開奧地利維也納返回德國哥廷根時已成事實。十五年后,陶斯克——這位歷經(jīng)戰(zhàn)爭磨難的精神分析專家如愿以償,有了自己的診所,有了心愛的女人(一位音樂家),卻在結(jié)婚的日子里,將脖子伸進(jìn)窗簾的拉繩套,開槍自殺了。猝聞噩耗,莎樂美寫信給弗洛伊德,感慨系之:“可憐的陶斯克,我曾愛過他,認(rèn)為了解他,卻從未想過他會自殺。這種死亡的方式既是一種暴力行為,同時也是一個承受過巨大痛苦的人的最佳選擇?!彼藭r已了生斷死,并未使用人們慣用的那種憐憫痛惜的陳詞濫調(diào)。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殘酷屠戮使莎樂美看清人類欲望中最卑劣最陰暗的一面——魔鬼一樣的嗜血如狂。這不只是某個軍事集團(tuán)的罪責(zé),而是人類全體的罪責(zé)。她在自己的文章中不止一次地表明自己有“反對普遍犯罪的感情傾向”,因此決定拿起精神分析療法為患者服務(wù)。從1921年起,作為心理醫(yī)生,莎樂美每天工作十小時以上,這遠(yuǎn)遠(yuǎn)超過了弗洛伊德忠告的極限,但她樂此不疲。她使不少身如槁木、心如死灰的病人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這的確是神奇的績效、非凡的功德。
臨到晚年,莎樂美身患糖尿病,還因為胸部腫瘤切除了乳房,但她從未抱怨過什么,也從不接受同情,一直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1937年2月5日的夜晚。她是作為一位嚴(yán)謹(jǐn)?shù)膶W(xué)者和一位本色的女人而告別人世的。
希爾·比耶爾在風(fēng)燭殘年之際回憶莎樂美,眼神中仍閃爍出朝霞之光,他的描繪值得留意:“她是一個與眾不同的女人,人們立刻就會發(fā)覺這一點。她具有能夠直接切入到他人思想世界深處的天賦,尤其是當(dāng)她愛那個人時,她那巨大的精神專注力仿佛點燃了她愛人的精神之火……”莎樂美無疑是一位決定命運的女人,天生具有一種本事,讓命運老老實實地跟著自己的節(jié)奏亦步亦趨。她不是那種緊跟在天才身后“拾麥穗”的安琪兒,卻與天才并駕齊驅(qū),甚至超越他們。這才是她奇特的地方。
莎樂美一生風(fēng)流韻事不斷,但她只與天才的心靈共舞。誠然,愛過她的男人多半沒有幸福的結(jié)局,三位終身未娶(尼采、保爾·李、澤克曼),兩位自殺身亡(保爾·李和陶斯克),這更證明了她的愛情讓那些男人刻骨銘心,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陀^地說,她的自然力和愛情風(fēng)暴并非全是毀人不倦,還使那些天才的鷹翼得到強(qiáng)力的鼓蕩,將那些天才托舉到更高的海拔,尼采的哲學(xué)和里爾克的詩歌中便包含了許多由她激發(fā)出來的靈感。即便是號稱“定海神針”的弗洛伊德,也險些被莎樂美的風(fēng)暴卷走,她和煦的微風(fēng)(友情)同樣使那位精神分析學(xué)大師受益無窮。絕頂智慧的莎樂美堪稱二十世紀(jì)歐洲不可多得的自由的女人和自足的女人,是歐洲文化史上不可多得的亮點和奇跡——稱她為尼采的“曙光”,里爾克的“圣母”,弗洛伊德的“吉兆”,可算是毫不夸張。作為天才心靈的最佳舞伴,她的表現(xiàn)無可挑剔。
愛倫·德爾普曾指出,她在莎樂美身上看到了飽滿充實的人生所必備的三種激情:對愛情不可遏止的追求,對真理不可遏止的探尋,對人類苦難不可遏止的悲憫。正是這三種不可遏止的激情使她成為魅力無窮個性獨具的尤物,那些傲睨人間不可一世的天才也只得紛紛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為她迷狂,為她痛苦。但希爾·比耶爾也曾特別指出:“莎樂美可以在精神上對一位天才全神貫注,卻不能徹底與之融合。這或許是她生命中真正的悲劇。她渴望從自己強(qiáng)烈的個性中解放出來,卻得不到拯救。從某種深層意義上說,莎樂美是一位未曾獲救的女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