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多拉在余秋雨的一場名譽官司一審敗訴后,寫了篇《余秋雨是可以“隨便罵”的嗎?》,把《三國演義》中的王朗拉了出來打比說:“假使余秋雨的心理比有的未成年人還要脆弱,承受批評的能力比《三國演義》中的司徒王朗還要低下,在蕭夏林的一通亂‘罵’之下,不幸出現(xiàn)了不大不小的意外,法院大約也只會對蕭夏林提出更嚴(yán)厲的批評,而不會要求他對此意外承擔(dān)法律責(zé)任。”
王朗是誰!意外有多大?我不知道,那就翻書吧。在《三國演義》第九十三回王朗來了。曹魏軍師王朗以不可爭議的“王權(quán)話語”狠狠數(shù)落孔明一通,教他倒戈來降,不失封侯。他也不打聽三國之中他的對手才是頭號鐵嘴,孔明在回敬他的一席話里免不了要點他的穴,抖他的底了(以下為書中摘句):汝為漢朝大老元臣,理合匡君輔國,安漢興劉,何期反助逆賊,同情篡位。既為諂諛之臣,皓首匹夫,當(dāng)咫尺歸于九泉之下,何面目而見二十四帝?王朗聽罷,大叫一聲,氣死于馬下。就這么完了?有點可疑。
其實,本回前面已有交待,上陣的王朗都七十六歲了,也就是說,如果閻王召喚,他連打起背包的工夫都沒得。那是《演義》的作者硬派他發(fā)揮余熱,忽然羞恥大于功名,做了順?biāo)饲樗徒o孔明的。潘先生的文章還說:“當(dāng)然,一個人如果這么不禁罵,肯定是很難發(fā)展成余秋雨這等級別的公眾人物的?!苯Y(jié)論便有了,不管從聲譽和命運哪方面比較,王朗都不配與余秋雨站到一個領(lǐng)獎臺上去,他只是一個笑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