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麗梅
假如把一個人的綜合素質比作一座金字塔,那么審美素質便是塔基,一個人不論從事何種職業(yè),都需要豐富的感知力、情感力和想像力。
在學校教育中,對學生審美素質的培養(yǎng)途徑很多,語文教育是主渠道之一。作為審美對象,語文教材本身就是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集萃的倉庫。語文教育具有得天獨厚的審美優(yōu)勢??墒情L期以來,語文教學忽視自身的情感力量,只要求學生去玩弄一些文字游戲以應付考試,“不聞瑯瑯讀書聲,但見習題如海洋”。這樣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情感教育不良,甚至出現感性和理性斷裂,成為一個沒有靈性、缺少創(chuàng)造力的人。
那么,語文教育又應怎樣去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素質呢?
第一,使學生擁有“繪畫的眼睛”和“音樂的耳朵”。
美學家說:憾覺是我們進入審美經驗的門戶。”作為語文老師,要重視在教學過程中訓練學生的審美感官,使他們能夠透過文字對它所展示的色彩、音韻、節(jié)奏、結構等形式因素有敏銳的感知力。以色彩為例,高明的作家在描寫事物時,常常會運用色彩語言表現事物,使文字具有一種靈活的表現力。比如,同是月光下的生活,在孫犁的《荷花淀》和沈從文的《邊城》中卻有不同的作用,通過比較分析,可以揣測作品中主人公的內心世界。水生嫂月下編葦子,“她像坐在一片潔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潔白的云彩上。她有時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銀白的世界”。白洋淀的寧靜,水生嫂的勤勞、溫柔與善良,在“等夫歸家”的期望過程中得到很好的體現。而翠翠的眼里,“月光極其柔和,溪面浮著一層薄薄的白霧,這時節(jié)對岸若有人唱歌,隔溪應和,實在太美麗了”。在月光柔和的湘西自然風光里,即使是夜晚,翠翠的需求、期待、渴望也會隨月色溶溶而升起來,這一筆并非閑筆,而是為下文老船公吹蘆管,“翠翠的心被吹柔軟了”所做的一個鋪墊.
除了引導學生從書本上去發(fā)現美、感受美,還應經常把他們帶到大自然中去,讓他們體察自然美。大自然本身就是一幅美麗的畫卷,一支動人的樂曲,那青的山,綠的水,萬紫千紅的花草,五彩的云霞,鳴囀的百鳥,如簫如笛的山泉流瀑,綠肥紅瘦的意韻,都帶給學生直接的美的感官享受。烏申斯基甚至認為,教師的影響難與美麗的自然風景對青少年氣質發(fā)展的巨大影響竟爭,凡是經常接近大自然的學生,對美的事物要比一般人敏感得多。
第二,給學生插上想像的翅膀。
想像是審美的翅膀。德國著名文藝理論家萊辛說:“凡是我們在藝術作品里發(fā)現為美的東西,并不是直接由眼睛,而是由想像力通過眼睛去發(fā)現為美的?!?/p>
中國古代的許多繪畫典故都是啟發(fā)想像的經典,如“深山藏古寺”、踏花歸去馬蹄香”。其實,這種方法也可以用到中學語文教學中來。如教學小說《過橋》第十一節(jié),這是高潮部分,講到這里,我用深沉的語調念道:“浪頭卷了過來,一片白茫茫的世界……”念完緊閉嘴唇,久久不語,教室里一片寂靜。這樣一個短暫的空白留給學生的其實是一片巨大的想像空間。果然,當我提出“如果在電影中放映這一鏡頭,需要一分鐘旁白,你想怎么講”時,學生紛紛舉手,發(fā)言十分踴躍。
第三,培養(yǎng)學生豐富的情感和完美的人格。
朱自清說:“欣賞是情感的操練?!笨v觀中學語文教材的眾多篇章,無不以美感人,以情動人。它們有的通過深邃的意境來展現,有的通過寫景抒情來表達,有的通過條分縷析來說明,有的通過嚴密推理來論證,尤其是古往今來那些志士仁人用鮮血、生命凝成的詩章,更是情濃如血,意醇似酒,感人肺腑。那“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的岳飛,那“國仇未報壯志老,匣中寶劍夜有聲,的陸游,那“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傾吐的是赤子一腔報國情。讀其詩文,如見其為人。只要教師抓住詩文中這種醇意濃情,去撥動學生的心弦,鼓勵他們奮發(fā)向上、學習傳統(tǒng)美德,就無形地為學生樹立起了一座“追求崇高理想,獻身壯麗事業(yè)”的豐碑。
蘇霍姆林斯基說:“學生帶著一種高漲的激動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對面前所展示的真理感到震驚?!边@種教學境界,常常體現在師生的心態(tài)和語言上,體現在教師親切自然的教態(tài)上和生動形象的教學方法上。我曾聽過一位儀表秀美的女教師上高爾基的《海燕之歌》,她沒有介紹作家作品,也沒有給學生講文章分段,歸納中心思想及寫作特色,她只用銀鈴般的標準普通話給學生范讀課文,一遍,兩遍,學生靜靜地聆聽。隨著節(jié)奏的跌宕起伏,表情的生動變化,學生被引入課文意境,仿佛感到暴風雨就要降臨,看到了各種水鳥在烏云里翻滾,聽到了拍岸的浪花的轟鳴……情感的體驗,加深了學生領悟大海的遼闊、深沉和壯美,這樣的教學具有美感效應。文學作品含情,教者傳情,學者感情。置身于這樣的教學情境之中,學生的學習是一種享受,他們的思維活動能不活躍起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