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珠
隨著賞識教育思想的提出,特別是“平等,民主,和諧”的教育理念的倡導,教師們的工作比過去顯得小心謹慎了。尤其是在公開性的教學或?qū)W生有文字性的評價中,教師幾乎不敢觸及一個不”字,惟恐因此扼殺了一個“牛頓”,夭折了一個“愛迪生”。教師們的初衷是好的,但筆者認為,凡事都要有一個限度,一味的或不適當?shù)馁p識,未必都是好事。
我們知道,學校好比是一個人才工廠,它“生產(chǎn)”出來的產(chǎn)品,將來必然投放到社會這個大市場中,必須要接受社會的檢驗和選擇。而社會是充滿競爭和挑戰(zhàn)的,它不僅需要人才具有創(chuàng)造能力,更需要人才具備優(yōu)良的心理素質(zhì)。而現(xiàn)實中,學生在認識上有了偏差,行為上有了瑕疵,教師卻往往因為擔心挫傷他們的積極性、傷害他們的自尊心,不去或不敢正面撥開他們眼前的迷霧。實際上,這恰恰是助長了學生的壞習慣。這種“養(yǎng)癤子護膿”的做法,必然會使學生在未來社會中,難以承受來自現(xiàn)實的壓力,遭受更大的心理痛苦。從教育的終極目標來看,這種做法是教育,上的短見,是教育功用上的舍本求末。
一味賞識,還會模糊孩子的認識,包括對知識的理解和對自我的認識。有些教師或許受賞識教育的影響,誤以為“賞識”就不能否定,所以在課堂上,無論學生說得有無道理,都不置可否,或保持中立態(tài)度。有的教師給予學生含糊肯定:你們說的都有道理”或你們說的都有一定的道理”。弄得學生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不知自己的觀點到底對不對。這種不分是非、不置可否的賞識,對學生正確理解和掌握知識,不僅會造成誤導,甚至會產(chǎn)生不可低估的負面影響。
不適當?shù)馁p識,會造成學生知識上的模糊和理解上的偏差。隨著時間的推移及學生閱歷的增長,也許影響會逐漸淡化或消除。但由此造成的學生對自身認識的錯位,恐怕會影響久遠甚至難以改變。在寫給學生的評語中,有的教師明明知道一些學生缺點很多,卻不能夠正面指出,只是不疼不癢地提醒“不怕樓房高,只要根基牢”,“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些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大眾化評語,對成績差及缺點多的學生來說,看了等于白看,絲毫不能引起他們的反省和觸動。對家長來說也是霧里看花,還會誤以為自己的孩子白璧無瑕。這對學生的自我認識和成長是極為不利的。相反,那些對缺點和不足直言不諱的點擊,雖可能一時“刺激”了學生,但卻能使他們清醒地認識自己,從而讓自己不斷完善和走向成功。
曾記得,我的孩子在小學三年級時,老師在他評語的前半部分唱了不少的贊歌,結(jié)尾處卻毫不含糊地指出了一個缺點:“但膽小”。對前面的優(yōu)點,我們看了雖高興倒沒十分在意,而“但膽小”3個字卻引起了我和孩子的高度重視。其實,孩子膽小的缺點,我平時也是知道的,但總覺得沒什么。經(jīng)老師這么一提醒,我才覺得已不是一件小事了。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就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孩子的膽量,使孩子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又向前邁進了一步。
筆者認為,賞識應該有一定的分寸,批評教育也是不可缺少的。有時必要的批評,會有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或許成為學生走向成功的推進器和催化劑。而一味地賞識,也許就是學生健康成長道路上的“糖衣炮彈”,是健全人格塑造中的溫柔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