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邱慧均
湖北武漢市黃鶴樓與湖南岳陽市岳陽樓、江西南昌市滕王閣是江南三大名樓。自古以來,文人墨客都愛到此登高遠望,追古思今,寄懷遣愁,遐想悠悠。滄桑巨變,不少名樓、名閣屢建屢毀,所幸的是此三大名樓經(jīng)歷代重修、重建,終于為我們保留下昔日的雄姿。
據(jù)史料記載:黃鶴樓始建于三國東吳黃武二年(223),至今已有1700多年歷史。其后歷代屢建屢毀,興廢多次,僅明清兩代就重修過七次,最后一次毀于清光緒十年(1884)一場大火中。1985年5月武漢市人民政府重建黃鶴樓。歷代黃鶴樓向有“千古名勝,天下絕景”之稱。各代重建的黃鶴樓風格各異:唐樓古樸,宋樓雄威,元樓富麗,明樓雋秀,清樓奇特,但與今日重建的新樓無論在規(guī)模、氣勢、瑰麗、雄偉上都無法相比。由于新樓樓高50余米,又建在蛇山山頂上,顯得十分雄偉壯觀。登樓極目四望,滾滾長江向東流去,滔滔漢水從西奔來,汽車、火車南北奔馳,武漢三鎮(zhèn)高樓大廈星羅棋布,區(qū)內綠樹成蔭,一派現(xiàn)代楚天美景。
湘北洞庭湖畔的岳陽樓是岳陽城西門樓,開元年初(713)張說為岳州刺使時所建。相傳此樓最初為三國吳將魯肅訓練水師的閱兵臺,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的盛譽。
使岳陽樓聞名遐邇的是歷代傳誦的名篇《岳陽樓記》。宋慶歷五年(1045),滕子京為太守時重修岳陽樓,并請范仲淹作《岳陽樓記》,使岳陽樓名聲大振。岳陽樓幾經(jīng)興廢,歷史上最后一次興建于清同治六年(1867)。1983年由岳陽市人民政府主持重修,保持了原樓三層三檐、如意斗拱、金黃色琉璃頂,翹首挑角脊飾的古樸風貌。岳陽樓下臨洞庭,碧波萬頃,遙望君山,景色萬千,為游覽勝地。
重陽節(jié)是我國傳統(tǒng)節(jié)日,而滕王閣與重陽節(jié)便有淵源。滕王閣為唐太宗之弟——滕王李元嬰于永徽四年(653)始建,上元二年(675)重陽之日落成,并以李元嬰的封號命名滕王閣。滕王閣有1300多年歷史,毀后重建,有史可查的有26次之多。南昌市人民政府重建的滕王閣,于1989年重陽節(jié)竣工落成,這也是第27次重建。按照唐代原閣的位置,建于贛江、撫河交匯處,面江背城,保持了唐閣“層臺聳翠,上出重霄,飛閣流丹,下臨天地”的雄偉氣勢。登閣遠眺,可重現(xiàn)“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之壯麗景色,令游人駐足流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