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騎
(1)鐵騎初段
鐵騎從初段到三段,共有三種形,無論哪種形,其站立方法都是馬步站立。因為這種站立方法正好與騎馬時的樣子相似,所以稱為馬步站立。也就是以騎馬的樣子,將雙膝分開,兩腿彎曲,雙腳內(nèi)扣。這種站立方法,既是鐵騎的特征,也是非常莊重而有深度的形。
鐵騎初段,可以說是從古到今的最有代表性的形。
演武線為一字形。乍一看似乎只是種很單調(diào)的形,但一個個移動的方法,手的技巧,會使練習者越練越有興趣。
已經(jīng)去世的船越義珍先生曾說過:“如果習慣了這種站立方法,并充分體會的話,即使在刮臺風時,拿著木板套窗上了房頂,也絕對不會被吹走”。
鐵騎初段共有25個動作,演武在30秒內(nèi)完成,演武線呈一字形。
準備姿勢:從自然體開始,先將左腳,再將右腳拉回,呈并足站立。兩肘稍微彎曲,右手在下,左手在上,疊放于下段(圖1)。
1、(開始)面朝右方,交叉站立:在面向右側(cè)的同時,猛地下蹲,將全部體重置于右腿,左腿放于右腿前面,使之交叉。雙手保持不變(圖2),這一瞬間很重要。
連絡動作:在將重心移到左腿的同時,將右手使勁揮至左腋下。從這個地方開始,使雙手使勁交叉,采取穩(wěn)穩(wěn)站立的態(tài)勢(圖3)。
2、左中段背刀接招:穩(wěn)穩(wěn)站立,進行右背刀接招。圖中是將腳高高抬起,然后踩下去,但如果習慣了的人,僅僅移動腳也可以。但是,手部動作要認真,做到位(圖4)。
3、下半身不變,左拳右后擊:腰以下部分不變,將上身盡量扭動,進行左拳右后擊(圖5)。這是柔道中肘擊要害部位的動作,左肘貼放在右手處,右手有招引敵人的意思。
分解:左拳右后擊時貼放的右手指,注意不要向下彎曲(圖6)。
連絡動作:只將面部向左側(cè)使勁轉(zhuǎn)的同時,雙拳在腰右側(cè)處疊放。右拳往回收,左拳側(cè)立,小拇指在下(圖7)。
4、姿勢不變,左下段驅(qū)逐:從右肩處加入反作用力,然后揮下,進行下段驅(qū)逐(圖8)。
5、右中段勾擊:姿勢保持不變,拉回左拳,進行右鉤擊。右鉤擊時,要將肘充分伸開,在軟肋高度水平出擊。臂與胸的距離,以15公分左右為宜(圖9)。
連絡動作—1:上身、腰的高度,保持不變,運動右腳,使之在左腳前與左腳交叉(圖10)。要注意兩膝間不要留有空隙,要緊緊貼住。
連絡動作—2:將左腳高高抬起,采取深深踏入的態(tài)勢。踏入時,要使腳尖呈山形移動。
6、馬步站立,右中段臂接招:將左腳使勁踏下,把右勾擊的臂猛地運至左腰處,然后呈馬步站立的同時,進行右中段臂接招(圖12)。拳的高度與肩高相同。
連絡動作:接著,將右拳運至左耳處,左手運至右腰處,使雙臂使勁在身體的正面交叉(圖13)。
7、左上段接招與右下段驅(qū)逐:上下段同時接招,右臂通過內(nèi)側(cè)進行下段驅(qū)逐,左臂有欺騙對手擊打的意思(圖14)。
8、左上段里拳:將進行下段驅(qū)逐的手臂,收回至胸前,用左里拳打向?qū)κ值念~部,左肘放在右拳上方,注意左肩不要抬高(圖15)。
連絡動作:只將面部朝向左側(cè)。雖說如此,必須準備好充沛的精力,不要忘記眼睛要瞪著對方(圖16)。
9、向左方,左腳回勾再頂擊:不改變馬步站立的姿勢,突然左腳回勾,左膝頂起。上身保持不變,左腳回勾再頂擊是大幅腿的移動,預防從正面來的攻擊的拚命的技巧(圖17)。
10、踏下去,左中段內(nèi)接招:用腳回勾頂擊的腳踏下的同時,只將上身盡量扭轉(zhuǎn),進行左中段內(nèi)接招。右拳附在左肘處不變(圖18)。
連絡動作:姿勢不變,只將臉部朝向右側(cè)(圖19)。
11、向右方,右腳回勾再頂擊:上身的姿勢,左腳保持不變,進行右腳回勾再頂擊(圖20)。注意不要改變馬步站立的姿勢。
12、踏下去,左中段外接招:將左腳踏下,恢復到馬步站立的同時,只將上身向右扭,進行左中段外接招(圖21)。這時,成為外接招。右拳附在左肘處不變。
連絡動作:再次將面部朝向左側(cè)的同時,同時收回雙拳,疊放于右腰上(圖22)。
13、向左方雙手擊(吆喝):雙拳同時向左側(cè)出擊,出擊的瞬間,要大聲吆喝,左臂直擊,右臂進行鉤擊。要注意臂的高度(圖23)。
連絡動作:面朝左側(cè)不變,將左手猛地大幅運至右腋下方(圖24)。
14、左方、左背刀接招:向左側(cè)進行左背刀接招。右拳拉回至右腰上(圖25)。有用自己的左手臂招引從左側(cè)擊來的拳頭的意思。
15、右中段后擊:右拳完全與左肘內(nèi)側(cè)靠上,重度出擊(圖26)。
連絡動作:面朝右側(cè)的同時,將雙拳疊放于左腰的上方(圖27)。為了拳頭不松動,要使勁攥住小指。
16、右方、右下段驅(qū)逐:身體直直地朝著正面,這時的目光很重要。如果眼朝下方的話,既沒有什么威力,也不會發(fā)出力量(圖28)。
17、上身不變,左鉤擊:眼睛直盯對方,注意手腕不要彎曲。另外,不要將腰浮起來。如果能迅速、有力地出擊的話,相應的鉤擊也就變得非常靈活(圖29)。
連絡動作:上身保持不變,將左腳快速抬到右腳前面交叉。右腳不只是腳趾向前移動,必須是腳趾與腳后跟同時移動(圖30)。
18、踏下、左中段臂接招:大步踏下,呈馬步站立的同時,進行左中段臂接招(圖31)。連絡動作與18的動作不要斷開,要連續(xù)流暢地進行。
連絡動作:姿勢保持不變,將左拳伸至右肩處,右拳伸至左腰處,利用其反作用力,使兩臂在身體前面大幅交叉(圖32)。
19、右上段接招與左下段驅(qū)逐:右拳招架上段,左拳對付下段。注意圖中虛線部分。中途的動作要使勁、快速進行(圖33)。
20、右上段里拳:將左臂拉至軟肋前面的同時,扭動右臂,向?qū)Ψ矫娌看蛉胗依锶▓D34)。
連絡動作:姿勢保持不變,只將臉部朝向右側(cè)(圖35)。
21、上身不變,右腳回勾再頂擊:腰的高度,經(jīng)常要保持一定(圖36)。注意,絕對不要使腰浮起來。
22、踏下,右中段內(nèi)接招:以右足刀踏下,呈馬步站立的同時,進行右中段內(nèi)接招。是用臂的外側(cè)接招,不過要稍微扭動身體(圖37)。21與22是連續(xù)動作。
連絡動作:只將臉部朝向左側(cè)(圖38)。
23、上身不變,左腳回勾再頂擊:正如多次提到的那樣,要注意腰不要變形走樣(圖39)。
24、踏下,右中段外接招:只扭轉(zhuǎn)上身,用鐵錘防御對手的攻擊(圖40)。23與24是連續(xù)動作。
連絡動作:在臉朝向右側(cè)的同時,雙拳在左腰處疊放。右拳在上,身體的朝向是正面(圖41)。
25、向右方雙手擊(吆喝):在劇烈、激烈吆喝的同時,進行中段雙手擊。右臂進行直擊,左臂進行鉤擊(圖42)。
恢復:拉回右腳呈并立站立。將右腳靜靜地拉至左腳處,兩手疊放(右手在下,左手在上)恢復到“準備”的姿勢(圖43)。
背刀接招:在實際應用背刀接招時,肘要充分彎曲,使手掌盡力朝上,使之能夠從上方正好抑制對手的攻擊(圖44)。
鉤擊:不差分毫地在外側(cè)化解對手的擊打,從最近距離進行鉤擊(圖45)。但是,鉤擊時很難用力,很不容易掌握,所以要反復練習。
上段接招與下段驅(qū)逐1:左右同時招架對手的攻擊(圖46)。
上段接招與下段驅(qū)逐2:接著,向?qū)κ值拿娌繐舫隼锶▓D47)。
上段接招與下段驅(qū)逐3:(圖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