潔 羽
1958年5月27日,美國麥克唐納飛機公司研制的F4H-1型“鬼怪”式戰(zhàn)斗轟炸機進行了首次試飛。該機從1961年10月開始交付部隊使用,前后有十幾種改型,一直到1981年停產(chǎn),各種型號共生產(chǎn)了5195架。它在高空和海平面的最大平飛速度分別為每小時2410公里和每小時1350公里,作戰(zhàn)半徑1200公里;可攜帶空對空、空對地導(dǎo)彈,最大載彈量7250公斤(郵票一)。
1958年12月17日,我國生產(chǎn)的殲六型殲擊機首次試飛成功。該機是根據(jù)前蘇聯(lián)米格-19仿制和發(fā)展的,是我國制造的第一架超音速飛機,單座駕駛艙,裝2臺國產(chǎn)渦輪噴氣發(fā)動機。其翼展9.0米,機長14.64米,機高3.885米,最大起飛重量8832公斤,最大平飛速度每小時1450公里,實用升限17500~17900米,航程1390公里,起飛滑跑距離650米,著陸滑跑距離610米(郵票二)。
1962年9月9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地空導(dǎo)彈部隊,在江西南昌地區(qū)上空擊落一架臺灣國民黨空軍U-2型高空偵察機,該機是當時世界上先進的高空戰(zhàn)略偵察機,它是由美國制造提供給國民黨空軍使用的。該機的飛行高度在20000米以上,機上裝備了電子預(yù)警、干擾設(shè)備,能連續(xù)飛行8小時,巡航速度每小時740公里(郵票三)。
1964年12月21日,世界上第一種實用型變后掠翼戰(zhàn)斗機F-111A進行了首次試飛。60年代初,美空軍要求研制一種以對地攻擊為主的超音速戰(zhàn)斗機,以取代正在服役的F-105,海軍則要求研制一種以艦隊防空和護航為主的戰(zhàn)術(shù)戰(zhàn)斗機,最后決定研制同時能滿足空、海軍要求的通用型戰(zhàn)斗機F-111,由美國通用動力公司負責研制。其A型為空軍型,B型為海軍型。該機共有9種型別,總共生產(chǎn)了486架。其翼展為19.2米,后掠角變化范圍為16°至72.5°,機長22.40米,機高5.22米,最大起飛重量45359公斤,載彈量8250公斤,最大平飛速度M2.2,實用升限15500米,作戰(zhàn)半徑(對地攻擊)為500~1000公里(低-低-低)和1100~2100公里(高-低-高),起飛滑跑距離900米,著陸滑跑距離900米,限制過載+5g(郵票四)。
1964年12月22日,世界上第一種速度達到3倍音速的軍用飛機SR-71A戰(zhàn)略偵察機首次試飛。SR-71采用無尾帶邊條三角翼、翼身融合體雙垂尾布局。翼展16.95米,機長32.74米,機高5.64米,最大起飛重量63500公斤,最大平飛速度M3.2(高度24000米),巡航速度M3.0(高度21000米),偵察高度24000米,實用升限26600米,航程(高度24000米,M3.0巡航,不空中加油)4800公里。該機的主要載荷包括偵察照相機、紅外和電子探測器、AN/APQ-73合成孔徑側(cè)視雷達等(郵票五)。
1965年1月11日,美國將15架KC-135型空中加油機部署在太平洋硫球群島的沖繩島上嘉手納空軍基地。KC-135飛機于1956年8月31日首次試飛,其生產(chǎn)總數(shù)為732架。1957年,在該機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成民用客機波音707,于當年12月進行了首次試飛,1958年開始交付。它的軍用型除KC-135外,還包括美空軍的E-3、E-6和E-8。波音707-320C型的翼展為44.42米,機長46.61米,機高12.92米,裝有4臺渦扇發(fā)動機,最大起飛重量134.92噸,可載燃油54.43噸,高空巡航時速852公里,最大燃油航程9800公里(郵票六)。
1965年6月5日,我國自行研制的強五型單座雙發(fā)輕型超音速強擊機首次試飛成功。該機由我國著名飛機設(shè)計師陸孝彭任總設(shè)計師,于1958年開始在南昌飛機制造廠研制。它的翼展為9.68米,機長15.65米,機高4.33米,最大起飛重量11300公斤,最大載彈量1500公斤,最大平飛速度每小時1240公里(高度5000米),M1.12(高度11000米),巡航高度11000米,實用升限16500米,最大航程1630公里,限制過載+8g。該機裝2門23毫米機炮和火箭,可與敵機展開自衛(wèi)性空戰(zhàn),也可裝備空對空導(dǎo)彈(郵票七)。
1965年6月12日,英國布萊頓-諾爾曼公司研制的一種雙發(fā)活塞式短途運輸機BN-2“島民”首次試飛。該機有多種用途,可載客9人,該機的翼展14.94米,機長10.86米,機高4.18米,最大起飛重量2993公斤,最大巡航速度每小時257公里,海平面最大爬升率每秒鐘4.4米,實用升限3445米,航程1322公里,起飛滑跑距離278米,著陸滑跑距離140米,包括駕駛員可載乘員10人(郵票八)。
1966年3月14日,美國道格拉斯公司研制的DC-8超61型噴氣客機在加利福尼亞州長灘首次試飛,可載客251人(郵票九)。
1966年8月11日,蘇聯(lián)圖波列夫設(shè)計局研制的4發(fā)遠程渦輪螺旋槳客機圖-114,首次試航莫斯科-東京航線。這條航線當時計劃將由蘇聯(lián)民航和日本航空公司開航(郵票十)。
1966年8月31日,英國霍克·西德利公司研制的“鷂”式垂直/起落戰(zhàn)斗機,在英國的英格蘭薩里郡的鄧斯福爾德進行了首次懸停飛行(郵票十一)。
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在西部地區(qū)上空爆炸試驗成功。當時這顆氫彈是由轟六型中程噴氣式轟炸機改裝的特種運載機攜帶的。氫彈爆炸時,強烈的光輻射將爆心投影點周圍400米的鋼板鑄件燒化,水泥構(gòu)件表面熔成玻璃體,氫彈的沖擊波把3公里外重54噸的火車頭吹出18米,把14公里外的磚房吹散。從第一顆原子彈到第一顆氫彈的研制成功,我國僅用了2年零8個月,美國用了7年零4個月,蘇聯(lián)用了4年,法國用了8年零6個月(郵票十二)。
1967年10月23日,加拿大研制的滅火用CL-215型水上飛機進行了首次試飛。該機的翼展28.60米,機長19.82米,機高8.98米(陸上型),6.88米(水上型),(郵票十三)。
1967年9月15日,蘇聯(lián)的伊爾-62型噴氣客機首次開航莫斯科-蒙特利爾航線。從此該機被正式投入民航客運定期航班,取代了圖-114渦輪螺槳客機。后來該機成為蘇聯(lián)在60~70年代遠程國際航線的主要客機。在正式投入航線之前,該機曾于1967年7月11日完成了一次從摩爾曼斯克出發(fā)飛越北極最后到達莫斯科的全程不著陸飛行,整個航程9197公里,飛行時間11小時(郵票十四)。
1967年12月11日,英國和法國聯(lián)合研制的“協(xié)和”號超音速客機的原型機研制成功。該機是世界上目前正在航線上服役的唯一超音速客機,一直保持有良好的安全飛行記錄,但2000年7月25日卻在巴黎發(fā)生了首次重大空難(郵票15)。撰稿:潔羽
責任編輯:京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