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帆 韻
在許多有關地外生物的文章中,經(jīng)常指出生物生存的必要條件——液態(tài)水。所以科學家們一直致力于在其他星球上尋找水的蹤跡,好像找到了水就意味著與地外生物的接觸又拉近了一段距離。但是,是不是那些我們尚未接觸過的地外生物也像地球生物那樣需要水呢?這一點我們是不清楚的。
我們不應用地球生物生活習性的觀點來對待地外生物。畢竟地外生物(假設有地外生物存在)所處的環(huán)境與我們地球的環(huán)境截然不同,其元素組成、結構方式、遺傳密碼、新陳代謝類型等各方面必然都和地球生物有很大的差異。
1995年3月,一個由日本制造的裝備了自動攝像機的無人潛水器在馬里亞納的長達2528千米的神秘海溝底部探測了一小段距離。使科學家倍感驚奇的是,在這些深海熱流孔附近竟繁衍著大量的海底微生物,以及長達70厘米的蚯蚓、大大小小的蛤蜊、貽貝和奇異的紅皮膚藍眼睛的魚。在這幾乎沒有食物來源的深海中,這些生物何以為生?原來,在深海中生活著大量的微生物。與淺海和陸上生物有所不同,它們不是通過化合作用從海洋物質中直接獲得能量的。試想一下,在一個相當于1000個大氣壓的高水壓和幾乎沒有食物來源的環(huán)境下,假如換成淺?;蜿懮仙铮鼈內绾文軌虻謸跞绱舜蟮乃畨耗?但是這些蚯蚓、蛤蜊、貽貝和奇異的小魚卻能在這樣惡劣的環(huán)境下安居樂業(yè),這不能不歸功于它們與眾不同的身體結構和獨特的生理功能。在人類尚未踏足地球邊緣——深海之前,人們是如何能夠想像到在這樣高水壓和暗無天日的環(huán)境下竟有如此多的生物在那里繁衍著。同樣地,在人類尚未接觸地外生物之前,我們是不是不應認為地外生物如地球生命一樣需要水來維持生命的各種代謝。所以我們這樣考慮,地外生物或許可以通過自身的器官來攝取宇宙中的氫和氧,合成水供自身的需要,甚至或許地外生物根本不需要水。
宇宙中的其他星球的條件是十分惡劣的。就拿金星為例吧,金星和火星都是地球的近鄰,但是金星上的環(huán)境條件非常嚴酷,溫度超過450℃,濃密的大氣壓中充盈著硫酸液滴,氣壓高于地球大氣壓近百倍。但我深信地外生物能適應如此嚴酷的環(huán)境條件,就像深海中的蚯蚓、蛤蜊、貽貝和奇異的小魚適應水中高壓的環(huán)境一樣。
眾所周知,太空中布滿了具有放射性的粒子。一般理論認為,粒子輻射對人類和生物都有很大的損害。然而據(jù)報載,科學家在對核廢料堆進行處理時,無意發(fā)現(xiàn)了一群比小豬還大的巨鼠。這些巨鼠非常兇猛,能在幾分鐘內把一個活生生的人吃個精光。為什么老鼠不被放射性物質所損害,反而變得更碩大呢?這是因為放射性物質打破了老鼠常規(guī)的遺傳密碼,使其發(fā)生變異,變成了令人心驚膽戰(zhàn)的巨鼠。這點充分說明了粒子輻射不是對所有生物都有損害。所以,或許地外生物生存在布滿輻射的環(huán)境中,就像地球生物生長在太陽光下一樣,不被粒子輻射所害,更有甚者輻射或許可以給它們提供生存所需的能量。在茫茫的宇宙中,地球肯定不是惟一的有生物的行星。但,我們的同伴在哪里呢?這不僅需要科學技術的發(fā)展,還要有堅定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