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煥枝
我所認識的詠春拳有梁贊宗師傳下來的佛山詠春拳和古勞詠春拳,其中佛山詠春拳由葉問傳至香港,后由梁挺先生傳至世界各地。而李小龍也向葉問學(xué)練過佛山詠春拳。佛山詠春拳有三套拳,即小念頭、尋橋和標指,還有六點半棍和雙刀,以及跌打秘術(shù)。古勞詠春拳無拳套,但技法、手法、拳理、拳法與佛山詠春拳大同小異,以對拆為主,二十多個散手動作包含了其它詠春拳的木人樁、雙刀動作,十多個對拆法包含了詠春拳的跟手靈變技法。古勞詠春拳技擊心訣“來留去送”即其它詠春拳的第一套小念頭技法;“你要上我要下,你要下我要上”即其它詠春拳尋橋技法;“高接低攀”即其它詠春拳標指技法?,F(xiàn)就詠春拳訓(xùn)練之方法及技擊法探析如下。
詠春拳小念頭屬簡接和顧打合一的技擊法,十分適合中近距離對壘,要求練習者掌握上、中、下三路的防守技巧,快捷而穩(wěn)準,密而不漏。防守后,手不收立即向?qū)Ψ桨l(fā)起進攻。其秘訣在于,敵來我防(守),敵換勢(或動作)我攻,即心訣“來留去送”。這是一種趁虛而入的靈變打法,李小龍在技擊中經(jīng)常采用。由于以詠春拳二字〓羊馬練小念頭套路,手腕、手橋不斷伸屈變化,久練馬步自然篤實,橋手勁力自然而得。李小龍在詠春拳小念頭技法基礎(chǔ)上,天才地將擊劍步法融匯到擂臺搏擊中。加之其靈活的身形、馬步,使詠春拳小念頭“來留去送”技法更具威力和靈變。李小龍自創(chuàng)的截拳道中,同樣有小念頭的防截手法和碌橋(極手)訓(xùn)練。
詠春拳“小念頭”十分適合身輕體靈的人使用。在遠距離搏擊中,如我弱彼強,要想反敗為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只能在嚴密的防守之中,保持進攻距離,待對方收勢的一瞬,迅速反擊。李小龍認為,遠距離擂臺式搏斗,占上風的“往往是防御的一方”即此意。習詠春拳者認為,小念頭訓(xùn)練是本門的筑基之法、必修之法,只有把小念頭手法融于“來留去送”的技擊心訣之中,才能進入尋橋標指等中、高級手法練習。梁贊宗師把小念頭技法貫穿在“來留去送”之中,即提示練習者在技擊時可先用本門防守手法(含內(nèi)勁)把對方來勢化解,待對方勢(手)回收之時,發(fā)起進攻。這種防守是主動之法,并非擋擋格格的被動防守,此著又曰簡接打法。待此法能自然反應(yīng)后,可變?yōu)轭櫞蚝弦患匆皇址馈⒁皇謸舻拇蚍?。如對方右直拳擊我面部,我即以左手化解,同時右拳擊出。此時對方右拳收、左拳出擊,我右拳則在其左拳未發(fā)之一瞬擊出將其擊倒。對方收右拳和左拳尚未發(fā)力之時即“去”也,我右拳已擊為“送”出。出拳若不能直接打散對方的組合動作,則會受到對方的重擊,所以李小龍十分重視出拳的速度和力度。也就是說“送”拳除出手快之外,一定要具備兩種勁:一種力將對方挫傷,一種力令對方失重或倒地,即古勞詠春拳的寸勁和撐勁。也就是說“來留去送”的技擊心訣融會貫通后,一拳一腳即令對方敗北。李小龍把這種見打不見防的打法命名為截擊之道亦是有道理的。在拳來拳往、千變?nèi)f化的搏擊中,如送出的拳不快,勁不足,或出腳不快,殺傷力不大,往往會被人所制、被人重擊。惟一的妙法是迫近對方,跟手制管,令對方背勢而擊之,或迫其失重連環(huán)快擊,或借勢打勢,借力打力,引進落空。這種保中用中,我順人背和取對方力點發(fā)寸勁、貼身勁及撐勁是以近求快的技法,被擊者往往難以施展、處處受制挨打。
而詠春拳第二套拳尋橋則是近身控制之攻防能力大法。梁挺先生言:尋橋就是尋找對方的橋手,管制對方的來勢,有效地打擊對方。用廣州詠春拳語言表達是:“跟橋而入”,意思是控制對方的橋手而進攻。古勞詠春拳則簡單而精辟地提示:在近身對壘中,一旦接觸到對方橋手(或擊、或拍、或制、或拿、或摔、或放),即靠皮膚感知對方用力方向,取其力點之虛?!澳?彼)要上我要下,你(彼)要下我要上。”以吾身形馬步,避其來勢,我順人背。以一手靈變防守對方兩只手,同時另一只手進擊(一管二之法)?;蛞远终w勁力管制其中節(jié),迎面而轉(zhuǎn),令對方失重。在實作中,同樣要加入小念頭“來留去送”技法,只有充分掌握了小念頭“來留去送”之法,才能更好地發(fā)揮第二套拳尋橋“你要上我要下,你要下我要上”的技擊作用。有些人認為,傳統(tǒng)武術(shù)的技擊手段在生活中用不上,只有自由搏擊才實用。這是不了解中華武術(shù)而著眼于擂臺式打法的偏見。其實,自由搏擊也有弊端,而詠春拳是一門實戰(zhàn)性很強的拳種,在有諸多限制的擂臺式比賽中,同樣可以發(fā)揮一些技法的作用,如小念頭之“來留去送”和尋橋之身形、馬步、手法合一的靈變令對方被動挨打。梁挺先生在詠春拳訓(xùn)練中加入自由搏擊是有道理的,我在訓(xùn)練古勞詠春拳門徒時加入遠距離的離手單、雙操手訓(xùn)練亦是為過渡擂臺式比賽需要,實踐證明是行之有效的。若不參加擂臺式的比試,則無需加入此訓(xùn)練。詠春拳尋橋之“你要上我要下,你要下我要上”心訣之關(guān)鍵是通過本門各法的自由對拆,使動作達到自然反應(yīng)。所以梁贊宗師傳下來的詠春拳都有自由手對練,其它詠春拳有碌橋?qū)Σ鹩?xùn)練及單推手訓(xùn)練。我曾接觸過一些詠春拳好手,或許是受擂臺式對抗賽的影響,在交談切磋中,我發(fā)現(xiàn)他們十分強調(diào)勁力和招式,而一旦接手卻難以還原。究其原因是對詠春拳之以小勝大、以弱勝強的技法訓(xùn)練較少,不能達到跟手靈變、自然反應(yīng)的境地。亦可能是師傳保守或承師問題。把三套拳(小念頭、尋橋、標指)套路練得爛熟于心卻不善隨機應(yīng)變,這只是模糊地理解了詠春拳的拳理拳法。實作起來不管對方如何變化仍按預(yù)先想好的動作進攻,一出手三板斧,是不符合詠春拳大成之法的,遇高手必敗無疑。所以梁挺之佛山詠春要求訓(xùn)練時蒙著雙眼練自由對拆,使對方無計可施,著法難以奏效。而古勞詠春之對拆訓(xùn)練亦要做到著著還原,生生不息,世上無絕招,一切在于靈變。
詠春拳的第三套拳是標指。“高接低攀”為技擊心訣。這是一種主動進攻,先發(fā)制人的技擊之法,可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挫傷敵人,使之敗北。其手法快捷狠毒。有長手截法(以長制短),近身肘法(以短制長),占位迫靠三節(jié)連擊,有借勢打勢(一斤力變二斤力),引進落空,、擊放合一,有撐勁截擊、寸勁快打,有貼身掌(拳)之取力點追形迫打。打中有制、制中有打、制則是打,專打要害。拳、橋、掌、指、膀、肘已成為直接的、見打不見防的進攻武器。而進攻之奧秘在于我順人背,令對方失重,是一種順其自然,隨心所欲之高級打法。這種全面的打法亦包含了詠春拳第一套拳小念頭之“來留去送”和第二套拳尋橋之“你要上我要下,你要下我要上”之技法,即只有掌握好詠春拳前兩套拳之技法,才能進入標指之“高接低攀”的技法訓(xùn)練。梁贊宗師提示習者,只要真正掌握本門的控制進攻手法,在實作中無需把精力放在應(yīng)敵(防御)上,大可在對方微動之虛時主動發(fā)起進攻,也就是說對方微動之一瞬而立撲。原因是對方微動尚未發(fā)力時是空虛的,而我卻充分掌握了進攻的距離、時間、角度,借其虛而挫之。此時的進攻擊中有防,防即是擊,即使第一下挫傷不了對方,但已令其失重,第二擊時我已接近對方,可充分利用本門近身技法緊迫快打,或擊、或擒、或放、或摔,任我發(fā)揮。故梁贊宗師提示詠春拳者在技擊時可不招而打,又可連消帶打。對方向我心口以上進攻,我即跟橋而入其中節(jié)接而擊之。(接之意是管制其中節(jié)或根節(jié)而發(fā)力擊之,或直接擊之)這種接不是撞擊之斗力,是借對方之虛迎面而轉(zhuǎn)進攻之法。反之對方進攻我心口以下,則“攀”擊之。
高接低攀并非是一種固定組合招式的打法,而是一種隨機應(yīng)變的打法,只有真正懂得本門技法達靈變后才能發(fā)揮作用,否則效果與外家拳先發(fā)制人的死招式打法一樣。但一個動作取勝必須要有足夠的功力,而組合動作則適應(yīng)功力一般的人練習。佛山詠春拳木人樁打法就是練技、練勁和練組合動作的技法。而古勞詠春拳則通過對拆和發(fā)力訓(xùn)練提高技擊能力。李小龍所創(chuàng)的截拳道亦有詠春拳的尋橋、標指技法,其技法多運用于“來留去送”的組合打法之中。人曰:拳之學(xué),不在多而在精。李小龍通過長期實踐不斷磨煉總結(jié),使截拳道既有詠春拳技法又融合了其它搏擊術(shù)的手法和腳法,彌補其所學(xué)詠春拳之不足,使之發(fā)展到技擊的巔峰。而詠春拳則是一門內(nèi)家拳術(shù),如能長年不懈訓(xùn)練,即使在中年或老年,功夫也不會退,且功力技法越練越精,拳之優(yōu)劣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