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煥枝
李小龍認為,遠距離格斗,優(yōu)勢通常在防御一方,因為防御的一方有充足的時間做好準備,來反擊對手。李小龍所說的防御即技擊中的控制能力,也就是截擊能力,是每一種拳法都應具備的。詠春拳控制能力較強,原因大概是詠春拳為女子所創(chuàng)。在冷兵器時代,強人四起,女子要在社會上立足而不受人侵犯,則需根據(jù)自身特點有效地保護自己。不論對方如何進攻,或擒、或摔、或放、或擊,都能自然反應,借勢打勢、借力打力、以小勝大、以弱勝強。詠春拳正是這樣一種對技術要求很高、技擊性很強的拳種。從詠春拳的外形架構以及各種技法的發(fā)力,足可以看到女子習拳的影子。
據(jù)說,詠春拳是五枚師太集少林技擊之大成而創(chuàng)立的。嚴詠春跟她學得此拳,后加以發(fā)展,使詠春拳更適合女子所用。后人把此拳稱為詠春拳,意在紀念嚴詠春。詠春拳搏擊如蛇鶴相斗,防之似蛇靈變纏繞,攻之似鶴快速勇猛,如虎撲食,速制而食之。古勞詠春拳和其它詠春拳門派均屬少林內家功夫,是少林派中較難的拳種。我曾研習過五六種詠春拳,雖然練習方法有所不同,但各種動作變化、技法、拳理、拳法基本相近。除古勞詠春拳外,其它詠春拳都有套路練習,都有小念頭、尋橋、標指三個套路的練習,只是名稱有所不同。廣州北郊曹德勝所授的詠春拳稱“小念頭”為“小林頭”,鶴山古勞詠春拳則稱為“小連頭”。廣州詠春稱“尋橋”為“沉橋”。葉問傳授的詠春尋橋,從動作上分析:小念頭是筑基之法,尋橋是主防手控制之法,標指是控制進攻的高級手法,木人樁則是詠春拳中集大成之法。其實,三套拳和木人樁都有嚴密的控制之法,拳訣曰:“打即制,防即打”即指此。
古勞詠春拳,葉問傳授的詠春拳,彭南早期傳授的詠春拳(后為彭氏詠春拳)等均是宗師梁贊所授之拳種。米機王之蛇形七宗詠春拳則是后期創(chuàng)立的。彭南的詠春拳應是結合太極拳的原理加以發(fā)展而創(chuàng)立的。古勞詠春拳和梁挺先生傳授的詠春拳,以及阮其山傳授的詠春拳,基本保持了原來的練法,不同的是發(fā)展了遠距離的擂臺式自由打法的練習。古勞詠春拳沒有套路練習,只有二十多個散手動作的十多個對拆法,是宗師梁贊花甲之年返古勞村傳授給家鄉(xiāng)人的拳法。從各門詠春拳的木人樁和雙刀技法招式上分析,古勞詠春拳大部分散手動作同其它詠春拳用法是一樣的,只是在對練中多了肘法還原對拆,太極拳的單、雙推手和低樁對拆法,并要求習者如打太極拳一樣意緊形松、先慢后快,把每一個動作練至準確無誤、熟能生巧、巧能生精后,加入本門手法和其它手法訓練,達于靈變。古勞詠春拳每一組對拆都是對實作功夫的靈變深造,也就是說,組組對拆都是自由技法之再造。速度則視功力進展而變。對拆的過程則是練意、練氣、練技、練勁、練外抗能力和手、身、步合一靈變的過程。練的時間越長,功底越深,技法越精。由于古勞詠春拳長橋手、中橋手、肘法和推手等都是近身技法,故在近距離的對壘中,其控制能力和擊放能力得到充分發(fā)揮,犯則立仆。本門拳、橋、掌、指、膀五個部分的訓練,應結合二十多個散手動作,在原來對拆基礎上進行筋骨屈伸的彈制、彈擊發(fā)力,使出手快疾兇猛,反彈而出。此時應是以意催形,又以形催勁制擊。功底越深,氣之激越大,勁力越猛,久練則形成自然反應,適合遠、近距離的不同打法。
勁力運用如能做到在技擊中有效地控制,則須在對拆中訓練出一種密而不漏的防制技法,這種技法是由內靜練至外靜(慢)。所以初練古勞詠春拳時,要求習者口微合,以鼻呼吸,對拆時動作要緩慢。把每一個動作做準后,意想掌橋粘跟著對方而留送。雙方對拆用力應是不丟不頂,著著還原。這種定步扎二字鉗羊馬的練勁(氣)、練技過程是從緩慢逐步過渡到實作技擊的長時間過程。通過對拆練習,激發(fā)人體內的潛能,保持氣之蕩蕩不息,技擊時做到勁力綿綿不斷、馬步堅實、呼吸自然、神不散、體不倦自然靈變。
通過對拆訓練能使練習者不斷提高實作控制能力,下面簡單介紹本門三節(jié)控制手法:手為首節(jié),身為中節(jié),腳為根節(jié);手之掌為首節(jié),橋為中節(jié),肩為根節(jié);頭為首節(jié),胸為中節(jié),腰為根節(jié);腳掌為首節(jié),小腿為中節(jié),大腿、胯為根節(jié)。三節(jié)控制均有左右、高低、前后、橫斜之用,用之得法在于隨機應變。隨機應變即通過對拆達到熟能生巧、巧能生精、精神入化、隨心所欲。手之三節(jié)控制則有上、中、下三路用法。上路對拆手法有小念頭、中膀、鶴頂手、上勾手、攔撐掌、八掛、葉掌等;中路有大膀手、八掛掌、下攔撐掌、葉掌、下勾手、二龍掙珠、推手等對拆;下路有撐雞腳、大膀手、跪馬捶、下勾手、八掛掌等。古勞詠春拳除了撐雞腳和跪馬捶是下路攻防動作外,本門的所有長橋手動作均可以馬步變化直接防制下路,只要習者多練則可嚴密控制。身之三節(jié)控制主要是避開對方上、中、下三路的來勢,配合手的技法而制擊(放)之(包括腳之制擊)。身之防制有左右、前后側身、小環(huán)魂左右、前后側頭。有左、右、后小環(huán)魂腰和大環(huán)魂腰。
練習三節(jié)截制法(控制法),從動作去理解,是要求習者通過密集防制而達于法。這種法是隨心所欲的,而非固定的。也就是說,在技擊中只要隨便用一個動作,就可控制對方上、中、下三路的來勢。如在實作中以攔撐掌進攻對方:運動中對方突然起直蹬腳,我則變下?lián)握茝棑羝浯笸葍壬蟼炔课?另一只手彈撐亦可)。這樣除練就快速反應外,還可以保證自身重心不變及撐擊效果,但此時須配合身馬變化(高低)。如欲使這種有效的打法適應遠近距離而用,則須具備意控能力。遠距離的意控著重下路的腿擊,要注意控制其勢和點,如擒賊先擒王一樣。所謂勢就是來勢,即視對方來勢之重心變化而變,可充分利用本門對拆中的近面而轉之法控之。這種迎面而轉之意控并非在遠距離跟著對方轉,而應在接近對方攻擊距離時迎面而轉,這和引敵誤途、先發(fā)制人是另一回事。所謂點就是對方的手中節(jié)、根節(jié)之部位。腳之點應是小腿部位,大腿、胯部均為意控的截制之位。一旦達攻擊距離,意控變?yōu)榻刂破淠_或膝便可。意控腳微動即對方腳向上、向下微動,也就是膝動,通常以腳彈擊時,一腳微下沉曲膝助支點發(fā)力,另一腳促膝發(fā)力截擊。如能在技擊中意念微動,截制在點,掌握好攻擊距離,即可做到我順人背,犯則立仆、先發(fā)制人。李小龍認為“進攻是最好的防御”就是這個道理。李小龍的見解是十分有哲理的,他提示人們在對壘中要視對方的實力、環(huán)境、人數(shù)而應變。要根據(jù)自己掌握技術的程度而運用。也就是說,只有充分掌握遠、近距離的控制能力,才可先發(fā)制人,否則可能被傷或兩敗俱傷。同樣,技擊中的不招而打、連招帶打,都要具備全面的控制能力,才能得法。
“接手發(fā)勁如電擊,一觸即發(fā)敗敵頑”的打法同樣應具備全面控制局面的能力和技術。這種功夫若無數(shù)十年的朝夕苦練和明師指導,恐怕一輩子都無法獲得。
中華武術精深莫測,能人之外有能人。只要誠心去學練,融會貫通,再加上合理而科學的方法,終究會有所成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