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書桃 指導:楊兆鋼
(鷹潭市中醫(yī)院,江西335000)
主題詞名醫(yī)經驗針刺療法芒針
筆者于1999年在天津中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進修針灸專科期間,有幸跟隨楊兆鋼教授學習針術。楊師業(yè)醫(yī)30余年,擅長用30號4~6寸長芒針,治療疑難頑癥,對中風偏癱、語言障礙、吞咽障礙、三叉神經痛、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胃下垂、潰瘍病及其它疑難雜癥,療效頗佳。
楊師治病,取穴少,一般主穴2~3個,配穴3~5個。對于芒針的操作,楊師認為必須雙手協(xié)作,靈巧配合,先選好體位和穴位,局部皮膚消毒后,刺手和押手密切配合,以捻轉補瀉為主,進針應輕捻緩進,出針應輕捻緩退,壓住針孔1~2分鐘,以防出血或疼痛,針刺順序為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先針胸腹,再針腰背,一般隔日1次,較急較重的病人可每日1次或2次。臨證時常強調"氣至有效"的理論,調氣和治神并重,用之于臨床,屢見奇效,沉疴可愈,今將從師臨證驗案整理二三,僅供同道參考。
1三叉神經痛
趙××,女,45歲,1999年4月14日初診。
主訴:左側面頰部陣發(fā)性劇痛2月余。于1999年2月上旬突發(fā)左側面頰部疼痛,痛勢劇烈,如電灼樣,約持續(xù)1~2分鐘,時發(fā)時止,因春節(jié)繁忙,未重視,此后發(fā)作漸頻,痛勢更甚,說話、進食、洗漱時常引發(fā)疼痛,曾于當?shù)胤形魉幬锛搬樉闹委熚葱?。特來就診,刻下癥見:左側面頰部疼痛,痛如電灼樣,不敢多說話,表情異常痛苦,以手捂面,張口困難,口渴,夜寐不安,小便調,大便干結。查:舌質紅,苔薄黃,脈弦。左面頰、鼻翼旁觸摸時可引發(fā)疼痛。
既往史:1996年3月曾患"三叉神經痛",經楊師針刺3次而愈。
診斷:三叉神經痛(左)。
治法:疏肝泄熱,通絡止痛。
取穴:太陽透下關、下關、迎香、地倉、率谷、百會、四神聰、列缺、耳神門、內分泌。
操作:穴位皮膚常規(guī)消毒,選30號4寸長芒針,從太陽穴進針,先直刺0.5寸,然后臥倒針身呈45度角透向下關穴,輕捻緩進,通過顴骨弓后緣直達下關穴,深刺3寸,捻轉瀉法1分鐘,以上齒及面頰部酸麻脹感為度;下關穴深刻,向卵圓孔方向直刺2寸;迎香、地倉、百會、四神聰、率谷、列缺均按常規(guī)針刺瀉法;耳神門、內分泌施輕捻淺刺手法,留針30分鐘,每日1次。針6次疼痛明顯減輕,但大聲說話、洗漱時仍可引發(fā)疼痛,針一療程(12次)后疼痛基本緩解,夜寐轉安,為鞏固療效,繼針一療程,諸癥悉除。
體會:三叉神經痛是累及面部限于三叉神經的一支或幾支分布區(qū)反復發(fā)作性短暫而劇烈的疼痛,屬祖國醫(yī)學的"面痛"、"偏頭痛"范疇,多由風邪侵襲少陽、陽明之脈,經絡氣血阻滯所致,亦有內熱循經脈上沖頭面部而致者。
本方以近部取穴為主,遠部取穴為輔,旨在疏通面部經脈的經氣,使氣血調和,通則不痛。太陽透下關深刺具有祛風通竅、鎮(zhèn)痛的作用,下關、迎香、地倉三穴合用清陽明之熱,通絡止痛;率谷疏風清熱,列缺為手太陰肺經的絡穴,肺與大腸相表里,"一絡通二經",故可治療陽明大腸經的頭面疾患。百會、四神聰、耳神門主要起安神定志的作用,以治神。本法取效的關鍵在于針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的正確運用。楊師運用太陽透下關穴治療三叉神經痛,要求針身通過顴骨弓后緣直達下關穴,針刺下關穴要求向卵圓孔方向直刺,深度達2~3寸,使氣至病所,此種透刺法與從太陽穴進針沿皮下平刺,通過顴骨弓前緣透向下關穴的常用刺法完全不同。運用芒針深刺、透刺,可直達病所,緩解燒灼樣、刀剜樣的劇痛,從根本上解決患者疾苦,因而用之于臨床而獲奇效。
2子宮肌瘤
南×,35歲,1999年3月10日初診。
主訴:停經40天。以為受孕,前往天津市某醫(yī)院作尿妊娠試驗陰性。B超檢查:子宮前壁探及一3.6 cm×3.3 cm大小低回聲區(qū),提示子宮肌瘤。伴腰部隱隱作痛,平素月經量少,色淡紅,無暗塊,無腹痛腹脹,納食可,夜寐安,二便正常。查:神清,形體肥胖,腹平軟,無觸痛,未捫及包塊,舌質淡,苔白膩,脈弦滑。
診斷:子宮肌瘤。
治法:理氣化痰,軟堅散結。
取穴:子宮、關元、水道、氣海、足三里、陰陵泉、豐隆、三陰交。
操作:讓患者排空尿液,取仰臥位,常規(guī)穴位皮膚消毒,子宮穴向會陰部深刺4寸,輕捻緩進,施捻轉瀉法,以下腹部酸脹、子宮抽緊感、針感向會陰部及陰道放散為佳,關元、水道兩穴,直刺2寸,輕捻緩進,捻轉瀉法,氣海直刺施捻轉補法,以感應放散至臍上為度,足三里直刺補法,陰陵泉、豐隆、三陰交直刺,施提插捻轉復式瀉法,留針3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
療效:針刺1療程月經來潮,行經期停止治療,1周后患者繼續(xù)針刺治療,共計治療3療程,患者腰痛消失,復查B超,肌瘤消失,臨床治愈。
體會:子宮肌瘤是由增生的子宮平滑肌組織和少量纖維結締組織形成的良性腫瘤,為女性生殖器中最常見腫瘤。多見于30~50歲婦女。本癥屬祖國醫(yī)學"瘕"、"積聚"的范疇。
《濟陰綱目·卷之五·積聚硼門》云:"善治硼者,調其氣而破其血,消其食而豁其痰,衰其大半而止"。針灸有補有瀉,攻補兼施,集補瀉于一體,健脾益胃,理氣化痰,軟堅散結。脾為生痰之源,脾主運化,脾健痰易除,故取足三里、陰陵泉、豐隆、三陰交補益脾胃,除濕化痰,猶如釜底抽薪;子宮穴為經外奇穴,善治子宮病變,補中理血,軟堅散結,沖任二脈同起于胞中,任主胞胎,沖脈為血海,主月事;關元、氣海為任脈經穴,針刺可疏通胞宮,通調沖任,三穴并用,針感要求向下腹部擴散,直達病所,針灸具有調節(jié)機體的免疫功能,增強機體抗腫瘤能力,阻遏腫瘤的發(fā)展,促進機體的康復,故取得良好療效。楊師臨證時辨病與辨證相結合,對于帶蒂肌瘤或肌瘤較大、有壓迫癥狀者,建議患者行手術療法,以免延誤病情。
3假性延髓麻痹
薛××,女,68歲,1999年1月17日初診。
主訴:吞咽困難,語言欠清20余天。于1998年12月26日因搬家勞累及感冒后出現(xiàn)頭暈、心慌,無頭痛及昏仆,吞咽困難,進食、飲水嗆咳,嘔吐2次,皆為胃內食物,語言欠清,痰多色白粘稠,在家休息2天,病情未減反加重,飲食點滴難進,遂到本市某醫(yī)院求治。攝頭顱CT片示腦干梗塞灶。給予輸液,插胃管,鼻飼牛奶等住院治療20天,病情無改善。故求助于針灸治療。癥見:仍插胃管,語言欠清,痰多色黃粘稠,頭暈,心慌,神疲乏力,夜寐安,大便干結,7~10天一次,小便調。查:神清,Bp150/90 mmHg,表情呆滯,反應遲鈍,面色萎黃,形體消瘦,語言欠清,舌居中,舌體無胖大及萎縮,舌紫暗,苔白膩,脈沉滑,心肺(-),肝脾(-),四肢功能活動尚可,咽反射減弱,軟腭反射消失,下頜反射(+)。
診斷:假性延髓麻痹。
治法:豁痰熄風,開言利咽。
取穴:風池、上廉泉、百會、四神聰、率谷、豐隆。
操作:穴位常規(guī)消毒,取30號4寸長芒針,風池穴向咽喉方向深刺,輕捻緩進2寸,施小幅度高頻率補法,施術1分鐘,以咽喉部麻脹感為度,上廉泉刺向舌根部,輕捻緩進2寸,施捻轉瀉法1分鐘,以舌根部酸麻脹感為宜,豐隆施提插捻轉瀉法,余穴平補平瀉,留針30分鐘,每日1次,12次為一療程。療效:針1次語言欠清明顯改善,針5次語言變清晰,針8次拔除胃管,能進食、飲水,但仍有嗆咳,吞咽梗阻,需借助飲水來緩解癥狀,針18次后進食如常,飲食大增。以防復發(fā),繼續(xù)鞏固治療6次,隨訪3個月,患者納谷香甜,形體漸胖告愈。
體會:假性延髓麻痹是因支配延髓顱神經運動核的皮質腦干束受損所引起,其發(fā)生由多種原因所致,但更多的是腦血管病的并發(fā)癥,多見于2次以上中風的雙側皮質延髓束受損,或腦干一次性卒中,影響了雙側皮質延髓束,導致支配咽喉部肌群運動的疑核及支配舌肌的舌下運動神經核出現(xiàn)核上損害,出現(xiàn)以舌、咽、喉為主的一組癥候群。以吞咽、構音、語言障礙,情感異常為特征。
《靈樞·九針十二原》指出:"為刺之要,氣至而有效",本法取風池、上廉泉穴深刺,分別刺向咽喉部、舌根部,通過捻轉手法使其產生酸麻脹感,一補一瀉,讓"氣"直達病所,以促進吞咽反射的恢復,配祛痰要穴豐隆,燥濕化痰,開言利咽,配百會、四神聰以醒腦開竅利咽,諸穴配伍應用,共奏豁痰熄風,開言利咽作用。
楊師認為假性延髓麻痹的致命損害是吞咽功能的喪失,是疾病的主要方面,在針刺治療過程中,對風池、上廉泉穴必須嚴格掌握針刺方向、深度及注意量學要求。針刺風池穴能改善腦血液循環(huán),促進吞咽反射的恢復以完成各種不隨意運動。采用小幅度、高頻度捻轉,以保持對吞咽中樞的刺激作用,改善由于雙側皮質延髓束損害所產生的腦神經缺血性障礙,通過經絡感傳,氣至病所,促進延髓周圍氣血運行,迅速改善神經細胞的嚴重缺血性狀態(tài),促進患者的吞咽功能恢復。
楊師針刺風池的創(chuàng)新,為治療本病開辟了新途徑?,F(xiàn)代醫(yī)學對本病缺乏積極主動的治療措施,因而針刺治療的成功彌補了西醫(yī)鼻飼維持療法的不足。
4小結
綜上所述,楊師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總結出獨具特色的芒針療法。此法選穴少而精,手法輕巧,針感強,臨床療效佳。施術強調雙手配合,重視"氣至病所"。楊師認為"氣至病所"是取效關鍵,正如《針灸大成》中指出:"有病遠道者,必先使氣至病所"。一般疾病只求腧穴局部得氣即可,而像上述疾病,一般針法、取穴,針感很難達到要求,通過芒針深刺能使"氣至病所",故可收到卓效。施術要求方向準確、輕捻徐入、小幅度高頻率、捻轉角度以90°~180°為宜,切忌插針,進針前嚴格檢查針具,以防折針。芒針操作雖然難度較大,但臨床療效確切,值得推廣應用。(收稿日期:1999-05-11,齊淑蘭發(f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