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和 張風華
(無棣縣人民醫(yī)院,山東251900)
視疲勞綜合征表現(xiàn)為眼球酸脹、痛,視物發(fā)作性模糊,不能久視,或雙眼慢性充血及頭痛、頭暈、惡心等,近視、遠視、散光及屈光參差均可出現(xiàn),近年來呈上升趨勢。筆者自1995年以來采用耳穴貼壓配合中藥治療視疲勞綜合征80例,效果滿意,現(xiàn)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本組病例均經(jīng)縣以上醫(yī)院眼科確診。其中男47例,女33例;年齡最小10歲,最大48歲;病程最短1月,最長1年。近視46例,遠視18例,散光16例。
2 治療方法2.1 耳穴貼壓 取穴:眼、目1、目2、額、枕、肝、腎、皮質下、神門。操作:常規(guī)消毒耳郭皮膚后,將粘有王不留行籽的膠布貼在耳穴上,用手指按壓膠布,使耳穴有明顯熱、脹、痛感。囑患者或家長每日按壓3~5次,每次5分鐘左右。3日更換,兩耳交替,5次為一療程,療程間不休息。
2.2 中藥 根據(jù)癥狀進行辨證施治,視物疲勞、頭暈目眩、神疲乏力為氣虛血弱,口服人參歸脾丸每日2次,每次1丸。兼有頭昏失眠、兩目干澀、腰酸耳鳴,或見眼前黑影晃動為肝腎不足,口服杞菊地黃丸,每日2次,每次1丸。
2.3 注意事項 治療期間禁止看電視、錄像和玩各種電子游戲機,并注意用眼衛(wèi)生。
3 治療效果3.1 療效標準 顯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能恢復正常工作或學習;有效:臨床癥狀減輕,對工作或學習有輕度影響;無效:癥狀無改善。3.2 治療效果 顯效62例,占77.5%;有效12例,占15.0%;無效6例,占7.5%。總有效率92.5%。治療時間最短為1療程,最長為6個療程,平均3.5療程。
4 典型病例袁×,男,18歲,學生。1996年7月12日就診。主訴:眼球酸脹,視物模糊2月余。檢查:視力右0.8,左0.6。神疲倦怠,面色無華,舌淡苔白,脈沉無力。診斷:近視,視疲勞綜合征。中醫(yī)辨證:氣虛血弱。經(jīng)耳穴貼壓2個療程及口服人參歸脾丸后,視力右1.0,左0.8。4個療程后,視力右1.2,左1.0,臨床癥狀消失,已能堅持正常學習。隨訪半年,療效鞏固。
5 體會視疲勞綜合征多因肝腎兩虛、精血不足或心虛氣弱、氣血不能上榮所致。耳穴能調整眼部的經(jīng)氣,中藥補心養(yǎng)血,滋補肝腎,調整臟腑功能,兩者配合,能提高視網(wǎng)膜感光細胞的功能性壓抑的恢復,黃斑功能得到恢復,從而提高視覺功能,取得滿意的療效。
(收稿日期:1999-02-02,趙昕發(f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