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剛毅
翻開武術史,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根植在同一生存空間的武術,雖有很多流派,但取長補短的互融有了武術共同動作的特點,如手到眼到,手眼相隨,步隨身行,身隨步到,上下照應,意領身隨,一氣呵成。細讀近百年來拳壇留芳者,大都走過了這樣一個相似的歷程:從尚招,重力的剛猛拳法,改革歸一到“重意不尚招、內外合一、剛柔并濟”的拳法修習??梢哉f拳法的這種改革帶來了實戰(zhàn)結果——質的飛躍。但由于“名利”認知價值的趨使等歷史原因,給后人留下了許多難解之謎。習之者眾,成之者寡,就是最好說明。本文就較具代表性的楊式太極拳從運動技能形成的角度對其修習程序作一些嘗試性的探討,以期為修煉者提供習練“主攻”方向。牽強處懇請指正。
現(xiàn)代運動生理學研究表明,運動技能形成的本質是建立復雜的、連鎖的本體感受性的運動條件反射。
本體感受性是由數(shù)個本體感受器、傳入神經(jīng)、傳導道、大腦皮質中央前后回中的動覺細胞共同來完成。本體感受器產(chǎn)生本體感覺沖動。本體感受器是埋在肌肉、肌腱和關節(jié)囊中的感覺神經(jīng)末梢,其中纏繞在肌纖維外的感覺神經(jīng)末梢叫肌梭,埋在肌腱中的感覺神經(jīng)末梢叫做腱梭。當肌肉縮短或被拉長時都會對肌梭或腱梭產(chǎn)生壓力刺激,使它們興奮,興奮沿傳入神經(jīng)及傳導道,經(jīng)低級中樞,傳入大腦皮質中央前后回中的動覺細胞,動覺細胞是本體感覺的最高級中樞,通過動覺細胞的分析綜合活動,就能感知身體在空間的位置、姿勢以及身體各部位的運動情況。本體感覺還經(jīng)常同其它感覺,如視覺、位覺、觸覺及內感受器等相互作用,實現(xiàn)空中的方位感覺。
人類的運動條件反射是從嬰兒開始,在非條件反射的基礎上,通過視覺、聽覺、觸覺和本體感覺的刺激,找出與非條件反射的結合點,并同非條件反射經(jīng)常性的結合,就形成了簡單的運動條件反射,而“找出與非條件反射的結合點”是嬰兒被動,大人耐心手把手地“幫助”的結果,這些被動的肌肉(拉長、縮短)活動對形成運動條件反射具有重要意義。因為“被動的肌肉活動”可刺激本體感受器產(chǎn)生傳入沖動,此傳入沖動本身對此前的視覺、聽覺、觸覺等第一個刺激起強化作用,同時引起后一個反射活動……這樣新動作建立在舊有的條件反射基礎上,更復雜的運動條件反射也就形成了。當參加形成運動條件反射活動的中樞不是一兩個,而是多個,既有運動中樞,又有視、聽、皮膚感覺和內臟活動中樞參與,那么這種反射就是復雜的。又由于反射活動不是單一的,而是一連串的,一個接一個,前一個動作的結束便是后一動作的開始,因此是彼此連鎖。應注意的是:起連鎖關鍵作用的是肌肉的傳入沖動(本體感受性沖動),若沒有這種傳入沖動,條件刺激得不到強化,條件反射就不能形成,運動技能就不能掌握。
從上面的敘述可知,建立復雜的、連鎖的、本體感受性的運動條件反射的過程,就是運動技能的形成過程。在學會運動技能以后,大腦皮質運動中樞內支配各部分肌肉活動的神經(jīng)元在機能上進行排列組合,興奮與抑制在運動中樞內有順序地、有規(guī)律地、嚴格時間并間隔地交替發(fā)生,形成了一個系統(tǒng),成為一定的形式和格局,使條件反射系統(tǒng)化,大腦皮質機能的這種統(tǒng)統(tǒng)性,叫運動動力定型。建立起運動動力定型后,能達到肌肉的收縮和放松有順序地、有規(guī)律地、有嚴格時間間隔地進行,并符合動作所要求的規(guī)格。
“骨肉若一,一氣貫通”的內、外三合是內家拳練以至用的重要目的之一。從上述有關運動技能形成論述中我們可以看出:正確的“本體感受性沖動”的獲得是運動技能形成的“瓶頸”所在。怎樣建立正確的“本體感受性沖動”是實現(xiàn)“骨肉若一、一氣貫通”的內家拳練以至用的運動技能的關鍵。本文僅以楊式太極拳修煉程序為例進行探索。
楊式太極拳的修煉程序:站樁劭合功、起式、貓行步等勖渴降チ藩叟碳蘢營弁剖幀⒌ゲ侏堊巧⑹知凵⑹幀
站樁:楊式太極拳的站樁以無極式等為入門樁法。無極樁練“松靜”,內養(yǎng)為其樁效。因勞作習慣使人們的“身弓(脊柱)”變形,用力時局部為多,久之,則身弓變?yōu)镾形,使力擊打時有力無勁。為獲得技擊所需且合生理衛(wèi)生的“身弓”、拳打腳踢時的勁力“均整”,必須對不合理的習慣進行全面否定,無極樁等是實施的第一步。練無極式樁等要求關節(jié)似曲非直、靜心體會放松狀態(tài)下的身體情況,實質是從“本體感受器”入手, 對其產(chǎn)生的“感受性沖動”進行改造或重建,是“復歸于嬰,還天籟”的過程。將本體感受器材放在身體和意識都處于“松靜”的狀態(tài)下——除基本的維持正確身姿的弱刺激外,不受其它外部或內部造成身心緊張的刺激,身體處于近似“空”的體感中,本體感受性沖動“近似于零”。“舒適”與“得保持身姿最小之力”是“松靜”的標志?!八伸o”且能“舒適”的久站無極樁,則本體感受性的改造初成(要求修習者每次站樁不少于20分鐘)。
楊式太極拳的修煉程序都是交叉漸進式的,前一程序修煉達到一定程度并得到鞏固后,再逐漸加入后一程序的修煉內容(減少動作學習的泛化過程,加快動作學習的分化過程)。因此,在繼續(xù)維持修煉樁功的“質、量”外,要加入新的后一程序的修煉內容:開合功等。
開合功。起式、貓行步:起式是原地位置不動的動功,此程序主要修煉在小動或微動情況下,本體感受器對身體如何保持“松靜、舒適”的感受性的確認,初步建立在運動條件下。本體感受器怎樣做到減少外部或內部因環(huán)境改變而產(chǎn)生的影響,如何繼續(xù)維持身體近似“空”的體感,初步學會在“空”的體感中加入新內容的“用空”,是進一步改造和重建新本體感受性沖動的開始,也是上肢去僵入柔的過渡過程。通過開合功起式的修煉,上肢可學會“松靜”,在動的情況下強化本體感受器對“松靜”的感受,產(chǎn)生正確的“松靜”感受性沖動。這種“松靜的感受性沖動”是意識對神經(jīng)激發(fā)的前提條件,因為身體無論處在相對靜止或運動下,如何保持用刺激的強度和刺激的“純度”,提高產(chǎn)生正確沖動的效率,都需要整個身體“松靜”的支持。否則因內外相對因素與意識混合而干擾意識對神經(jīng)的正確激發(fā)及效率,因此,“松靜”在修習中的始終保持是內家拳修煉成功與否的關鍵。
如果說開合功起式是對上肢在動或微動下的“松靜感受性”的培養(yǎng),那么同理,貓行步則是對下肢及腰胯“松靜感受性”的培養(yǎng),也是下肢及腰胯去僵入柔的初步過渡性過程。這一步法也有上肢不動及下肢、上肢配合的開合伏按全身性的貓行步等。由于拳架中的行走轉化多以貓行步變化而來(散手也不例外),因此,前輩們十分重視此內容的修煉。
每式單練:據(jù)前輩們說,最初的太極拳叫老三刀,只有十三式。而十三式是十三種勁力,后來才衍變?yōu)楝F(xiàn)在的太極拳。太極拳尚勁不尚招,其修煉的內容當以勁力為主,修習程序中每式單練,即是各種勁力訓練上身的法門。由于練勁力及換勁,很多動作不僅需要學習,而且還要合規(guī)矩,因此上身較慢(動作的泛化和分化過程較長),所以,先輩們在教授時甚至幾月才教授一式,今人修煉也不可貪多。
每式單練是產(chǎn)生勁力技能的本體感受性的重要階段。勁力的產(chǎn)生是“起于足根、傳于腰胯、形于手指”的,就勁力內部形成而言:“以骨骼為剛架,骨骼與關節(jié)一起傳導肌肉產(chǎn)生的動力,肌肉為動力源泉。中樞神經(jīng)為指揮,肌肉收縮產(chǎn)生動力及協(xié)調肌肉收縮、關節(jié)傳導、骨骼剛件撞擊先后次序,并將肌肉、關節(jié)、骨骼穿聯(lián)形成“節(jié)節(jié)貫通,完整一氣”的具有流動性的勁力統(tǒng)籌官能。而“坐鎮(zhèn)”于各部肌肉中的本體感受器,則起著不斷向神經(jīng)中樞傳遞,勁力產(chǎn)生過程中的肌肉動力及肌肉群運動順序的信息。并監(jiān)督肌肉收縮或伸長是否達標的信息,同時還為保持肩架結構的完整性向中樞神經(jīng)組織發(fā)出是否到位信息等。勁力由試而知,每式單練是“試”勁力的具體實作過程。知勁力才能用勁力,才能變勁力,組合不同的勁,才能勁變人不知。試勁的過程就是勁力上身的過程,也是勁力在身上產(chǎn)生、定型的過程。勁力在身上的定型就是“連鎖的、復雜的本體感受性”勁力產(chǎn)生條件反射的形成過程。
楊式太極拳初修單練時,由于運行方式與習慣不合,加之動作的學習,“松靜”不易做到,只要勤修前面兩程序,將其中‘“松靜”的體感在每式單練時自然體會出來,并在老師指導下,將勁力運行線路在身體上表達好,動作慢慢就會合規(guī)矩(太極拳對身體各部位的要求等)……動作能做得既合規(guī)矩又感覺舒適,就表明產(chǎn)生勁力的本體感受性初具規(guī)模,內動產(chǎn)生,初步知力。
楊式太極拳外形動作運行較緩慢,這樣運行作用有二:一是在緩慢中“用空”。既在“空”的體感中加入新的動作內容,又在運行中柔化肌肉,增大對本體感受器的絕對刺激量,慢慢定位各本體的正確感受性及其先后次序等。二是“意識對神經(jīng)的激發(fā),以及神經(jīng)對氣血的支配,通過長期反復地意識對神經(jīng)的激發(fā),內動就會產(chǎn)生,通過內動帶動外動,外動在被帶動中與內動的磨合,以及外動反饋被帶動的信息都能對本體感受器產(chǎn)生有效用的刺激,內動帶動外動的過程是內動運行的過程,因此也是產(chǎn)生勁力的正確本體感受性的過程。應注意的是,內動得來往往是在“被動”中,在若即若離中(與嬰兒條件反射的建立相似,見前),因此,稍有執(zhí)著,則不見“內動”蹤跡,只有當身體保持“松靜”,并尋求“舒適”自然時,即內外相對因素最小時,內動才會產(chǎn)生,身體才會漸漸感覺到,并且內動也會因此而壯大,此即所謂摸勁——感覺到(摸到)勁這種東西了。出現(xiàn)摸勁的感覺就是知勁的開始。如何保持身體的穩(wěn)靜是楊式太極拳內動的產(chǎn)生關鍵。
盤架子:將每式單練穿聯(lián)起來即將各種勁法穿聯(lián)起來修煉就是盤架子。盤架子雖說有高、中、低、左右互換及回復到樁功中“意煉”的修習法,但其修習目的不外柔化以換勁和完成本體感受器的變勁,運化勁力正確感受性的建立。太極拳在技擊運用中要求意在人先,勁變人前;勁力運行無凸凹、斷續(xù)處,力斷意接等。盤架子的修煉就是解決這些問題的辦法之一。柔化可解決“意接”及“勁力運行無凸凹處”,而每式單練的穿聯(lián)則模擬不同情況下身體如何解決勁力的內生、勁力間的內換、內轉,即怎樣完善本體感受器的“應變”能力和勁力感受性在運化中的定型問題。盤架子仍然要求維持身體的“穩(wěn)靜”,特別強調減少內、外因素對“穩(wěn)靜”的干擾。因為只有在“穩(wěn)靜”的狀態(tài)下,才能得內動產(chǎn)生之力,并在得內動產(chǎn)生之力后柔化運行,換勁才成為可能。在換勁中找出化生不同勁力的不同本體感受性及其之間的聯(lián)絡途徑,才能漸漸定型之。盤架子的最初階段尤重“默識揣摩”——用身體去感悟——內動的生化。當內動產(chǎn)生,內勁形成由無到有,由有到強時,意識才能由最初的“僅僅完成動作之意”漸轉為意識誘導為主的“意氣君來骨肉臣”,也就是實現(xiàn)“以心行氣,務令沉著……”有了物質保障。內勁的強弱是意識激發(fā)動神經(jīng)產(chǎn)生效應作用程度的標志?!坝懈卸鴳?,一觸即發(fā)”,有賴于此程度的大小。前輩的每日十數(shù)遍地盤架子正是為了強化“激發(fā)”、增大“程度”。
推手、單操:上述修煉過程是修己身知己的過程。雖然其間也加入些“練時無人似有人”的攻防意識,實際真正用起來,由于敵之高矮肥瘦及功夫的好壞皆不是“意”得出來的。解決此不足,則是由理論到實踐的過渡階段——推手。在“溫柔”中舍己從人探敵勁向,造人背或順之勢,尋得發(fā)勁擊打之機,是知彼、控彼的修習過程。
外界環(huán)境的改變,外力的作用,都會使身體的“穩(wěn)靜”,勁力產(chǎn)生的本體感受性等出現(xiàn)紊亂,實踐證明,推手的修煉可以過渡性幫助解決這些問題。因為修習推手的作用在于慢動中讓身體適應變化,漸漸恢復身體的“穩(wěn)靜”,練成不受外界干擾的“平常心”。前幾程序修出的關于勁力的本體感受性等也能在推手運用中得到確認、修改和鞏固,勁力也能在實用中運行通暢,同時增添了身體對機勢的識別與運用等。即強化訓練了在“知彼”情況下對相關內容的感受,是本體感受器建立“以不變應萬變”的過程,也是切實修出“一觸即發(fā)”的感覺,徹底完成勁力產(chǎn)生到發(fā)放的本體感受性的條件反射(勁力的運動動力定型)的過程。
推手有重推、輕推;有定步、動步、大亂環(huán)等形式。經(jīng)與外力的對抗,可增加自身的內力。通過與外界變力的應對,可增加勁力運化的靈活性。但應注意的是,不可推成“營養(yǎng)娛樂”手,需得制敵“刻刻留意在心間”。
推手推出的本體感受性的應對能力,即是攻防勁力變換的能力,是有自身特色并得心應手的東西。將這些東西抽出專練,或將不順不如意之處抽出強化單練即是楊式太極拳的單操修煉內容(另外單操還有專練勁力瞬間發(fā)放的內容)。
亞散手:推手是“圈內人士”友好競爭,屬“內部矛盾”,因此形式雖也有激烈處,但多少還是應對來往有序,基本不傷和氣。而實踐則不同,“圈外人”不說,就是“機勢”的獲得也與推手有些不同,加之近似的“敵我矛盾”,往來無序種種相干因素,都會使接手時先慢后快的推手中推出的自身長處施用不利,出現(xiàn)“接手、找手”等毛病。為了向變化萬知的實戰(zhàn)過渡,將推手中修煉出的勁法等運動技能充分體現(xiàn)出來,真正修出以不變應萬變的勁道,進行亞散手過渡性修煉很有必要。亞散手程序的修習作用與推手修煉類似的增強本體感受器的應變能力,保證勁力在應用中感受性的波動在以往修出的正常范圍內外,亞散手主要還是修煉實戰(zhàn)中身體的“識機”、“用機”(有關內容請參閱《精武》1993年第10期《太極拳散手訓練之我見》)。
散手:與各拳派實戰(zhàn)修煉。功夫從某種意義上說是打不出來的,所以拋開榮辱觀,勤修“以有人似無人”,讓所修勁力在運用中自如,將為技擊服務的本體感受性等通過實戰(zhàn)修成“不期然而然”的自動化過程。
內家拳拳派開宗者大都身負數(shù)派精華,經(jīng)過自身的修習,取長補短,經(jīng)過運用、比較、結合自身特點和自身感悟的東西,是有“中國特色”的。盡管在具體問題的處理、選擇重點上,他們所用方法和處理角度不一樣,但在修習的內在規(guī)律上應該是有共性的,特別是在產(chǎn)生勁力的本體感受性的建立上,其修習程序很相似,您不妨去比較一下。當然楊式太極拳的修習內容還遠不止上述內容,很多東西還暫時難以用文字表達清楚,修習中的很多東西還需進一步探討。因此,要修成勁道亦絕非所談一般輕巧,可以說上述每一程序不用苦功多練、多思、多感受,并在明師指導下,是難以成就的。尋一條路,找一個支點將武術輝煌重現(xiàn)是你我的共同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