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泉
口腔癌約占全身惡性腫瘤的8.2%~9.97%,在我國以牙齦癌、舌癌、頰粘膜癌、涎腺惡性腫瘤、上頷竇癌、腭癌為常見。這些癌大多是由口腔癌前病變發(fā)展而來。
口腔癌前病變,是指口腔頜面部的某些病變,如口腔內常見的白斑、紅斑、扁平苔蘚、乳頭狀瘤、慢性潰瘍、粘膜黑斑及色素痣等。它們本身雖不是癌,但如果沒有及早治療,又受到各種不良刺激,就有可能轉變成癌。
白斑癌變率較高,文獻報告在5%左右。多見于中年以上的男性,尤其是吸煙者。白斑在口腔粘膜上表現為角化性白色斑塊,表面粗糙。邊緣清楚,稍有隆起或明顯高出粘膜,有皺紋或淺的裂痕,局部可有不適或異物感,甚至灼痛。應及時接受冷凍、激光或手術治療,并進行活組織病理檢查(簡稱活檢)。
紅斑癌變率比白斑高5倍。紅斑好發(fā)于舌腹部、頰粘膜和牙齦,一般為黃豆或蠶豆大小的圓形病變,表面鮮紅光亮,界限清楚,軟而無觸痛,中老年人多見。若紅斑發(fā)生出血、變硬、潰瘍,則為癌變表現。冷凍、切除活檢是較好的治療選擇。同時應去除各種刺激因素,特別是戒除煙、酒等嗜好。
扁平苔蘚惡變率在1%~10%之間。女性多見,好發(fā)于頰粘膜,呈白色條紋狀,為上皮角化或過度角化病變。如果條紋變粗或萎縮,中間夾有紅色糜爛面,觸之出血,有刺激痛,且久治不愈,應活檢定性,及時處理。
乳頭狀瘤是來源于上皮的新生物,好發(fā)于舌、唇、頰和硬腭粘膜。此瘤體積小,最大者如櫻桃,有蒂或無蒂,一般無疼痛,可有角化。發(fā)生在白斑基礎上的乳頭狀瘤則呈灰白色,常因機械刺激或細菌感染而有炎癥反應。若瘤體生長加快,出現潰瘍、出血、疼痛、基底變硬時,有癌變之可能,應及早手術切除,并作病理檢查。
慢性潰瘍口腔內經久治不愈的潰瘍,特別是固定在一個位置,如舌、唇等部位,在去除刺激因素后仍不愈合,而且潰瘍周圍組織增生、高起,中心凹陷呈火山口狀,邊緣及基底變硬等,應立即手術并作活檢,以明確性質。
粘膜黑斑及色素痣口腔粘膜黑斑,多發(fā)生于頰粘膜、牙齦及硬腭,約有30%的黑斑可發(fā)展成惡性黑色素瘤,故應及早進行冷凍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