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繼榮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是中國的古訓。但是,近年來,素以關心國家大事為美德的中國人卻越來越因“功利主義化”而喪失了“革命性”。面對這一社會變化,不少以天下為己任的知識分子因恨鐵不成鋼而著急上火。然而,民眾卻似乎冥頑不化,依然麻木不仁。
民眾在趨于政治的“冷漠化”,這是一個事實。有人說,那是一種社會的墮落、精神的頹廢;也有人說,那是一種“絕望”后的無可奈何;還有人說,那是一種暫時的“沉默”。也許,可我更傾向于認為,那實則是一種再生的希望,是一種發(fā)展的正道。
打從現(xiàn)代政治學發(fā)明出“政治參與”(PoliticalParticipation)這個詞匯以來,民眾的政治參與就被視為現(xiàn)代政治的基本特征,尤其是民主政治的基本標志。與傳統(tǒng)政治相比照,這種說法自然不無道理。但是,人們在理解這一概念、尤其是在把它與民主化聯(lián)系在一起的時候,就生出了不大不小的誤解:以為民主化就是最大限度地擴大政治參與。在這點上,看起來出自不同思想營壘的人們最終找到了共同點:被稱為“保守派”的人士常常拿“低參與率”譏諷別人的“虛假”;而被稱為“激進派”的人士則往往致力于啟迪民意,期望通過喚醒民眾的“民主”意識,以達成參與最大化的目的。所不同的是,一個在于“否定”,一個在于“肯定”;一個在于“批判”,一個在于“建設”;一個指向別人,一個反及自身。
無論如何,這種所謂“激進派”與“保守派”的不同,不過是“參與民主主義”(ParticipatoryDemocracy)框架下的黑白之爭。要知道,參與民主畢竟不是唯一的思想框架,也不是民主化的唯一標準。
對人類思想文化歷史稍作了解便可知道,在這種“積極自由”的觀念——“參與民主主義”之外,還有一條更賦生命力的思想淵流,或許它能把我們引向一片思維的開闊地帶。
自由主義有過這樣一個政治信條,即“管得最少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肮艿米钌佟本鸵馕吨癖姷纳钏苷斡绊懽钚。蚨簿鸵馕吨癖妼φ嗡桕P心最少。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老百姓不大過問的政治,才是最好的政治。這個命題包含著這樣兩層涵義:(1)政治只被規(guī)縮于一個很小的角落,它的運作與百姓的日常生活相干甚少,即使相干,也影響不大;(2)政治運作良好,用不著百姓過度操心。自由主義給我們的啟示在于:極少數(shù)人搗鼓政治機器,絕大多數(shù)人過自己的生活,那才是社會良性發(fā)展的常態(tài)。
事實上,參與熱情的高度增長并不是一種正?,F(xiàn)象。歷史的事實一再向我們展示,政治的狂熱和民眾對參與的過分熱衷只是政治不良的結果。在不良的政治環(huán)境中,政治權力高居于社會之上,像一張無形巨網(wǎng),罩住了整個社會,并且滲透于社會的每一個細微末節(jié),從而使政治成為社會生活的決定性因素,使政治領袖成為決定百姓命運的關鍵性人物。政治的“全能性”以及對政治權力和政治人物報有過高的期望,使民眾不得不以高度的熱情去關注和投身于政治過程。當他們受到政治強權的脅迫,或當他們的權益受到侵害的時候,他們幾乎無處逃匿,也無法自我保護;唯一可能的回應,不是“沉默”中的“死亡”,就是“沉默”中的“暴發(fā)”。在政治激情的驟然而劇烈的“暴發(fā)”中,他們又往往簇擁在“英明領袖”之下,昂首闊步地步入下一輪循環(huán)。
毫無疑問,市場經(jīng)濟為打破這種循環(huán)提供了便利。它為普通百姓排開了一塊兒自由生活的空間,使他們不必再熱切而期盼地關注政治生活。這實在是一樁大好事!
對老百姓生活其中的“市民社會”所加干預越少的政治,就該是老百姓享有越多自由的政治,因而,也就是越好的政治。自由主義向我們揭示,“國家”與“市民社會”處于“既和諧又緊張”的關系之中。作為“緊張”的一面,二者“此起彼伏”、“你強我弱”。自由的社會生活將為國家的強權筑起一道堅固永久的防線,這道防線不再靠得是空谷回蕩的“聲音”和激烈“暴發(fā)”的悲壯,而是自由力量的“柔韌”和“剛強”。
民眾的冷漠,表明他們已經(jīng)成熟,不再容易受別人的扇動和鼓惑。民眾的冷漠,意味著他們已經(jīng)找到了自己的生活支點,開始為自己而活著,而不再是為別人。民眾的冷漠,說明國家的政治權力正在從社會領域逐步地退出,普通百姓開始擁有了自由的天地。
魯迅先生說過不少關于“沉默”的話。今日的“冷漠化”似乎像是“沉默”,實則不然。因為民眾不是在“冷漠化”中走向魯迅先生所說的任何一種結果,而是在找尋第三條路徑——自生,自強,自由,自立。
一九九五年六月三十日于馬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