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風華
是中國第一部以大學教育發(fā)展為研究對象的專著。它把中國大學教育的源流,從繁雜的史籍里掘出,勾勒出中國大學教育發(fā)展的過程圖景。曲著的力量,在于使故紙堆一樣的歷史顯形于文字,在于激光束一般的洞察力,在于一種新的以史實為基礎以系統(tǒng)分析為方法的探索范式。
把眼光再擴大一點,我們也可從國學研究的角度來估價曲著的意義。季羨林說,國學研究就是研究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重點是傳統(tǒng)文化;鄧廣銘、張岱年則干脆認為國學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如果這三個人能代表北大的國學研究,而北大又能代表中國的國學研究,則按這三個人的觀點,我們可以說,曲著就是近期國學研究的一大成果。
眾所周知,在中國的歷史上,科舉制度是十分引人注目的,它表明中國最早建立了世界上最完善的文官政治。在西方,貴族政治、武人政治和宗教政治長期存在;中世紀,貴族和教會把持國務,文官杳無蹤跡。十五世紀以前,英國的官員純屬貴族與教士;十六世紀以前的法國、十七世紀前的德國,諸侯割據各方操縱國政;明治維新(一八六九年)前的日本,天皇形同虛設,權力被封建領主(大名)操持。在中國,公元前三世紀秦朝統(tǒng)一全國,秦漢時期即出現由中央政府任命的職業(yè)文官隊伍;隋朝,科舉萌芽;唐代,嚴格意義上的科舉制度便已產生;到北宋,彌封(用紙條封住考生姓名)、謄錄(設專人抄寫考卷以免主考官認出筆跡而徇私或報隙)、回避(主考察官相識的考生另設考場)等科舉法規(guī)全面完善,科舉制度成熟定型,而文官政治也徹底、穩(wěn)定地建立起來。明朝末年到中國來的意大利傳教士不無向往地寫道:“標志著與西方的一大差別而值得注意的另一重大事實是:他們全國都是由知識階層,即一般稱為‘哲學家(指儒生)的人來治理的,井然有序地管理整個國家的責任完全交付他們來掌握?!边@里的知識階層,多數是經由當時的大學教育(公學或私學)培養(yǎng)出來的。與此有關,中國成為世界上最早實行考試的國家?!洞笥倏迫珪酚涊d:“我們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試制度,是中國所采用的選舉制度(公元前一一一五年),及其定期舉行的考試(公元前二○二年)?!边@個說法雖然在時間上不太確切,其所表明的意義卻是真實的。在西方,從希臘羅馬時代到中世紀結束,都沒有任何關于考試的確切記載,大學中主要通過論辯、演講來衡量一個人的學業(yè)水平;筆試則要到十八世紀才出現在歐洲的大學里。因此,說考試制度是中國對世界的一大貢獻一點也不夸張。換言之,中國歷代考試制度,已成為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曲著以大學教育發(fā)展的脈絡為主綱,對中國歷代考試制度所作的必要而合理的分析,無疑是國學研究不可或缺的力作。
或許有人會對“大學”本身的概念產生疑問,認為應把中國大學的產生定在漢代(太學)或者十九世紀末(京師大學堂)。這一懷疑的產生,原因就在于存疑者概念不清楚。人文主義大學觀的旗手、十九世紀英國紅衣主教牛曼認為,大學就是教授所有知識的地方;當代美國著名教育哲學家布魯貝克認為,大學是研究高深學問的場所。根據這兩個定義,則中國至少從西周起便已有了大學,那便是當時的辟雍、泮宮?,F代比較一致的觀點認為,大學必須具有教學、科研、保存知識和社會服務的功能;則漢代的太學,晉代以后的國子學、算學、律學、醫(yī)學,唐代的“六學”、“二館”,明清的國子監(jiān),歷代規(guī)模較大的私學和書院,近代的大學、獨立學院和專科學校,都具備了上述四大功能——教學、科研、保存知識三種功能是顯而易見的;古時學者多為官學兩棲人物,與今日的社會服務(指大學以其知識優(yōu)勢為社會提供直接的有償服務)沒有本質差別。從這個意義上說,曲著把中國大學教育發(fā)展史的起點定在夏商西周,是有獨到見識的。
(《中國大學教育發(fā)展史》,曲士培著,山西教育出版社一九九三年七月版,〔平〕17.50元;〔精〕20.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