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越
三十五年,不過短短一瞬,而莫扎特走完了他輝煌的一生。也是三十五年,中國音樂界也邁出了相當(dāng)大的一步。較之三十五年前,莫扎特的名字更為人們所熟悉,他的音樂也更多地回蕩在人們耳際。然而我們對他本人及其音樂精神的了解又增進了多少呢?多年以來,我尚未見到一篇哪怕是與傅雷先生當(dāng)年在《文匯報》上發(fā)表的莫扎特生平簡介相比肩的文章,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蛟S我們的莫扎特年紀(jì)念活動只是一種葉公好龍式的表白?難道莫扎特,他的音樂,他的音樂所代表的精神已屬于一個一去不返的時代?我感到很有必要說幾句,雖然這個話題好象也屬“過時”了。
時下,在我所接觸的一些古典樂迷眼中,連貝多芬都有些《三字經(jīng)》、《百家姓》的味道,人們早迫不及待地推進到了李斯特、瓦格納、馬勒(再往下又實在太難為他們了),更進一步者干脆轉(zhuǎn)而跳到早期巴洛克,這在眾多由于有了激光音響才開始欣賞古典音樂的樂迷看來,正如讀得懂蝌蚪文的學(xué)士或是穿著印著非洲原始部族圖案的模特兒,有一番更為別致的時髦了。提到莫扎特,人們腦海中浮現(xiàn)出的正是北京音樂廳休息廊中懸掛的形象——那是一個貴族世家的小兒子——“高貴的單純”么——人人都滿有把握地下這么個評語,可對于后一句——“靜穆的偉大”,有些人心里就犯嘀咕了(那些不犯嘀咕的也就犯不上跟他討論莫扎特了)。有一陣子中央電臺“激光唱片欣賞”一到放莫扎特的曲子就自覺不自覺地把這兩句學(xué)說一遍,顯然抄自同一本什么“辭典”、“手冊”。據(jù)稱這是黑格爾對莫扎特的評價。實際上這話最早是溫克爾曼說的,是他對整個古希臘藝術(shù)所作的著名結(jié)論。眾所周知,溫克爾曼向人們描繪了一幅阿爾卡迪亞般的動人圖畫,惹得整個基督教世界又一次掀起膜拜希臘的熱潮,直到尼采等人揭示了飄滿了金黃色花瓣的水面下的洶涌暗流,人們才漸漸從那種宗教般的崇尚中醒來。這情形恰與人們對莫扎特的再認(rèn)識過程非常相似。
找一個對古典音樂較陌生的人,最好有一對“單純的”、稚嫩的耳朵(而不是被瓦格納或時下風(fēng)行的卡拉OK機搞壞了的),讓他(她)聽聽莫扎特——不是輕音樂的改編曲,不是輯選出的柔板樂章,至少應(yīng)是一部陌生的三樂章以上的作品。如果你也能放棄先入為主的偏見,恐怕得出的結(jié)論遠不是什么“單純“、“靜穆”,而是(總體上講)“吵”、“硬”、“不懂”。當(dāng)年維也納的聽眾對莫扎特多數(shù)作品的反應(yīng)正是這樣。有人歸之為“太夸張,太復(fù)雜,令人難以消受”。眾所周知的一句評語是約瑟夫二世含蓄地說的:“音符太多了。”后來這位出身“愛好音樂世家”的皇帝還說過一句不那么含蓄的:“莫扎特的音樂對于維也納人來說是一塊咬不動的肉。”我們不能臉不紅心不跳地指責(zé)這位皇帝假充內(nèi)行而懷疑這話在當(dāng)時的正確性。甚至于象對莫扎特崇敬萬分,身為那時重要的小提琴家及作曲家的卡爾·狄特·狄特多夫都不禁要為莫扎特捏一把冷汗,他保守的腦筋承受這些音樂的激蕩甚感震驚。他如此寫道:“我至今尚未見過思想如此豐富浩瀚的作曲家,讓我不禁要期待他的思想不要這般排山倒海而來。他的音樂往往讓聞?wù)咂翚饽?,原因是聆聽者往往還未能完全領(lǐng)略某個美妙的樂思之前,另一個更偉大的樂思卻又倏然出現(xiàn),迫得第一個樂思逃逸無蹤,如此這般,全曲不斷,以至于到了末了,聞?wù)咄耆荒芮宄赜涀∵@些旋律”。
整個十九世紀(jì),人們在一陣陣紛亂迷雜的思潮樂派之海中一直把莫扎特看作是天空中美麗恒久的星辰。隨著無情科技而來的二十世紀(jì),把人們觀察世界、體察自身的態(tài)度徹底改變了。以考古的方式研究藝術(shù),雖然有“用烤肉講解剖學(xué)”之嫌,但畢竟使我們更真實地了解了歷史,透過望遠鏡我們才發(fā)現(xiàn),那些鉆石般的星星實際上是最熾烈的火球,其中蘊藏著的力是我們永遠要敬服的。
記得一部電影中有這么一段:某位貴婦對已彈奏了一晚的鋼琴家說:“你彈得好極了,能不能再來點莫扎特?”鋼琴家答道:“夫人,我一直在彈?!边@是一個極端的例子。事實上,大多數(shù)人都是通過鋼琴奏鳴曲開始接觸莫扎特的,但絕不能指望通過它們?nèi)チ私饽亍_z憾的是,情況正是這樣。于是不知從什么時候起,莫扎特成了婦女們的了。的確,從被創(chuàng)作之日起,他的奏鳴曲就一直是風(fēng)雅的或附庸風(fēng)雅的貴族和中產(chǎn)階級的婦女們的教材。莫扎特被看作是青春期純潔少年的化身,連羅曼·羅蘭這樣的大學(xué)者也認(rèn)為“莫扎特不過是個孩子”——他是借約翰·克利斯朵夫之口說出這話的。雖然說這話時,克利斯朵夫已不是在萊茵堡亂咬的楞小子了。羅曼·羅蘭畢竟不是音樂家,克利斯朵夫前半生的范本貝多芬,真正了解莫扎特的價值——“我素來是最崇拜莫扎特的人,直到我生命的最后一刻,我還是崇拜他的?!?一八二六年致神甫斯太特勒書)
以下我謹(jǐn)結(jié)合莫扎特年中在北京音樂廳演出的一些專場音樂會,再談?wù)勥@個偉大的人。
保羅·朗格對舒伯特的音樂有段評價我很欣賞:這音樂就是青春本身,只有青春才能那么美麗、自由無羈……。我覺得這話用在莫扎特的大部分音樂,尤其是第二十九交響曲(A大調(diào),K·201)上十分貼切。它常使我想起在梵蒂岡簽署室看到過的拉斐爾的巨幅壁畫《帕那索斯山》,色調(diào)雖然樸素,但無比明朗,人物是那么健碩,正如陽光下蓬勃生長的樹林。六月份中央樂團五○九期星期音樂會上,由齊佩爾指揮室內(nèi)樂隊第一次向我國聽眾演釋了這闋交響曲。效果并非很理想,大概是由于樂隊規(guī)模很小,且演奏缺乏生氣的緣故。附帶說一句,有人認(rèn)為小樂隊更符合作曲家的原意,因此近年各種考古錄音版本風(fēng)行,實際上這要區(qū)分情況。例如莫扎特就曾興高采烈地寫信告訴他父親,他的交響樂被當(dāng)時罕有的擁有四十把小提琴的樂隊演奏起來有多么不同凡響。
同場演奏的還有莫扎特的降E大調(diào)交響協(xié)奏曲(為小提琴、中提琴和樂隊作)K·364。這是我最喜愛的莫扎特作品之一。效果相對較好,但談不上出色。從意境上說,它與貝多芬的D大調(diào)小提琴協(xié)奏曲頗有相似之處,而聲名卻遠遜于后者。
去年最激動人心的要數(shù)五月二十五日中央樂團第五○七期音樂會了。由羅納德·舒維茨執(zhí)棒。與齊佩爾相比,前者正屬少壯?!顿M加羅的婚禮》序曲又是中央樂團的拿手曲目,開場不凡。降E調(diào)第三十九交響樂K·543的演奏燦爛輝煌,一氣呵成,具有相當(dāng)難得的完整感,作曲家駕馭、推進樂思的力被充分展示了出來,毫不牽強。我?guī)缀蹩梢哉f,我們聽到了真正的莫扎特——那正象一塊水晶,明晰、硬朗,光彩奪目。與之相比,下半場西貝柳斯的第一交響曲簡直就象沖到大平原上的一股洪水,漫無目的地泛濫開了。對這場音樂會,我只能評價為:“好得沒法說。”所以也就不再說什么了。
要“大說特說”的是六月二十一日的第五一○期音樂會。還是由我國聽眾最熟悉的美國指揮家赫伯特·齊佩爾指揮。開場曲目是莫扎特第三十五“哈夫納”交響曲K·385,D大調(diào)。第一樂章是展開部極短的奏鳴曲式。其副部主題實則又是主部主題的屬調(diào),因此這一樂章整個貫穿著主題本身的強烈律動、八度音程的大膽跳進。整個樂章的演奏倒可以說達到了莫扎特所要求的“如火一般地?!本手幵诘诙氛?。我還從未聆聽過將這一樂章演繹得如此優(yōu)雅精致的。樂章一開始便仿佛有一股暗香在夜氣中浮動起來。那些切分音如此精巧飄逸,令人想起《胡桃夾子》中那種玩具般的光澤。如果說這種精雅的感覺是與后世音樂家一脈相承的話,那么小步舞曲的感覺卻早已在人間消失許久了。這在當(dāng)時,最受人們歡迎的“曼奴埃特”,其中無盡的風(fēng)致在今人手里往往變得那么粗糙干硬,反倒不如貝多芬“粗野的”諧謔曲更能直接打動我們,實在令人嘆惋。那天的音樂廳,隨著齊佩爾先生的指揮棒仿佛一下子亮了起來,我們好象看到無數(shù)身著華服的貴族男女正列隊進入輝煌的帷幕之下,空氣中流動的正是那種在嚴(yán)整的步伐間傳遞的一顰一笑。我想,現(xiàn)在年輕人所欣賞的某支流行歌曲非得由某個歌星演唱,換個人就會覺得“不對味”;可如果讓齊佩爾到十八世紀(jì)去指揮小步舞,他也絕不會“露怯”,甚至?xí)苁軞g迎,而象卡爾·彪姆等人那種正經(jīng)八百的樣子恐怕就難得會贏得掌聲。但是齊佩爾畢竟有些太老了,急板樂章顯然不夠快速、果斷、暴烈。有什么辦法,大師也會老的。樂章結(jié)束,人們楞神等待時,我第一個高聲喝起彩來。這闋交響曲各樂章性格反差太大,第一樂章的充沛活力,第二樂章的悠閑自適,第三樂章的輝煌典雅,第四樂章的熱情洋溢,流光溢彩,令人目不遐給,甚至連作曲家本人都“驚異得不知說什么好,”實在也是指揮家的試金石。這種絢爛的色調(diào)正是莫扎特大部分交響曲、嬉游曲、小夜曲的共同特點。實際上《哈夫納》交響曲正是由他為哈夫納家族創(chuàng)作的第二首小夜曲中輯選出來的。因此并不是象人們想象中的“交響曲”般的博大精深,而是更多地帶有慶典嬉游的氣氛,與勃拉姆斯式的“交響曲”簡直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然而正是那位勃拉姆斯,對莫扎特的這類作品無比傾慕,并試圖在自己的交響曲里加以仿效。但我們看來,那正象秋日枝頭翻出的幾片不大合時的新葉,充其量只能作為整個秋林色彩的點綴,卻無法代表春天。與莫扎特相比,令現(xiàn)代聽眾心醉神迷的柴可夫斯基的同類性質(zhì)的作品,則顯得象一件:手工藝品,匠氣十足。雖然,老柴也是莫扎特的一個虔誠的崇拜者。
交響曲后是
康斯坦斯·金妮女士主奏的第二十三鋼琴協(xié)奏曲(A大調(diào),K·488)火爆得可以,但如果把大地上的云影都用梵·高式的色彩和筆觸表現(xiàn)出來,我想恐怕……。也許金妮女士在追求莫扎特式平臺鋼琴的效果,但與我們慣常所聞實在是差異太大。
《魔笛》序曲精彩非常,使這一晚以一個完美的結(jié)局收場。今后中央樂團的加演曲目中可以加上這闋序曲,而不必總是《費加羅》,就象前兩年中外樂團一加演就是《撥弦波爾卡》一般。
莫扎特年的高潮是在十一月份前后。被稱為“完美的一對”的法國女鋼琴家米歇爾·伯艾涅和小提琴家讓·穆耶爾連續(xù)三天為中國聽眾演奏了莫扎特早、中、晚期的重要小提琴奏鳴曲。雖然有些觀眾對小提琴的演奏頗有微詞,但穆耶爾先生對作品所作的某些戲劇性的處理(例如e小調(diào)k.304的突強)很讓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覺。
這一年中我國音樂舞臺上最引人矚目的事件倒不是發(fā)生在北京音樂廳,而是奧地利維也納青年歌劇院在天地大廈國際劇場演出的《費加羅的婚禮》全劇,這是繼八十年代初的《魔笛》之后我國聽眾有幸聆聽的第二部“原裝”的莫扎特歌劇,時間雖已過去二百多年了,可這部劇還是充滿了鮮靈的活力。青年歌劇院的演員們雖然不夠老到,卻能在表演上貫徹劇作家和作曲家在創(chuàng)作時的活躍的想象力。這出戲的光彩有一多半被扮演凱魯比諾的伊麗沙白·朗塔奪去,伯爵夫人唱得不錯,得到的掌聲卻遠不及以表演取勝的前者。這也許說明要保持歌劇藝術(shù)的吸引力,與其說要在唱上精雕細琢;不如說該研究它在當(dāng)年受歡迎的諸多因素,并使之繼續(xù)發(fā)揮出來,以免使“劇”成為“歌”的干枯支架。
在歐共體室內(nèi)樂團首場訪華音樂會上,我第一次聆聽了不用管樂器演奏的莫扎特的鋼琴協(xié)奏曲(第十四號,
莫扎特年中室內(nèi)樂所占比例有些令人遺憾,我們不能總聽《狩獵四重奏》,C大調(diào)和g小調(diào)弦樂五重奏這樣重要的作品中國聽眾至今未能欣賞到。芬蘭四重奏組為我們帶來了莫扎特早期的兩部四重奏G大調(diào)K·156和C大調(diào)K·157;但并未給人留下較深的印象,倒是十二月二十日美國強比四重奏團的演奏很值得一提。第一首是我們聽過的K·157,演奏保持了原作清新的氣息,由此使我有理由相信他們接下來的表現(xiàn)會更出色,何況曲目又是我最鐘愛的K·387,也就是六首獻給海頓的四重奏中的第一首。莫扎特的許多作品都以不留痕跡的轉(zhuǎn)調(diào)和不斷涌現(xiàn)的新樂思造成色彩與境界的豐富和幻化莫測,而K·387卻象一把被牢牢攥住的珍珠,始終為一種力量貫串著,剛露出一線陽光,馬上又被烏云遮蓋。第一樂章中我們可以聽到展開部中那一陣:涌起,又在愴然無奈中落下的情感波濤;第二樂章中我們可以聽到那不斷被陰郁的低音齊奏打斷的纏綿曲調(diào),它正預(yù)示著浪漫樂派的“命運動機”;第三樂章中我們可以聽到那些無限哀怨的旋律;末樂章中我們可以聽到有點兒神經(jīng)質(zhì)的賦格曲,這是他在斯維登男爵處接受了巴赫、亨德爾的影響后所創(chuàng)作的第一批賦格曲之一,其嚴(yán)整有力的筆法已儼然是大師風(fēng)度了。但實際上,我們所聽到的是一次并不成功的演奏。第一小提琴伯格先生的水平的確很高,但他有點太“桀驁不馴”了,對其余三位成員的水平以至觀眾的情緒都不照顧。不過關(guān)鍵問題出在顧小梅女士的第二小提琴上,她真是保持了東方女性的溫柔稟性,弓在弦上嬌音細語,這也是我國不少小提琴手的通病,(中央樂團首席小提琴——一位中年男士例外)。
相對于室內(nèi)樂,莫扎特的大量宗教音樂更是可憐,除了三年前排演的《安魂曲》外,別無一部。我記得首演時聽得非常激動,但那是三年前了,重新上演我沒去,因為那是一首能導(dǎo)致我們的價值體系動搖的作品。
回過頭來說莫扎特。如果說,貝多芬是一個高峰,那么,莫扎特是一個海,一個波光萬點的、蔚藍的海,一個蔚藍的深淵。在貝多芬創(chuàng)作了第三交響曲之后,一個指揮過這部作品的指揮家說,與莫扎特的g小調(diào)第四十交響曲K·550相比,后者“更難”!造成這種難度的絕不是什么花架子,而是冰河般冷峻的力。
但現(xiàn)代音樂聽眾的耳朵往往被浪漫派及其后的作品搞壞了,習(xí)慣以音響的強弱而不是音樂織體判斷所謂“力度”,好象音樂越缺乏旋律感就越有“深度”。他們在貝多芬的最后的四重奏中熬過不知所云的個把小時,最后說一句“真深沉”;然后就在莫扎特的大g小調(diào)交響曲第一樂章中興致勃勃地陪女朋友吃午餐而絲毫不覺得有什么不對勁(沒準(zhǔn)還會順便提到“這是小莫的第四十”的)。許多從貝多芬開始的音樂愛好者走向瓦格納是很自然的事。然而當(dāng)他們對那些夸大其辭的輝煌厭煩了,卻找不到回來的路了,那種對純音樂的直覺早被浮華的辭藻所替代,真正古典的寶庫的鑰匙已被丟棄,他們只能到早期巴洛克中去“松弛”一下了。
那么所謂的古典寶庫里有人們在任何時候都需要的東西嗎?我認(rèn)為:應(yīng)有盡有。
事實也是明證,從舒曼到斯特拉文斯基,無論多么前衛(wèi)的藝術(shù)家,如果他能哪怕是在生命的最后以警覺的目光審視自己,審視歷史,那么他對古典的態(tài)度絕不是蔑視,而是仰慕和慚愧。
威爾第晚年有這么一段妙語:“當(dāng)我二十歲的時候,我只說我自己;到了四十歲,我說‘我和莫扎特;六十歲時,我說‘莫扎特和我;現(xiàn)在,我只說莫扎特了?!蔽艺J(rèn)為這是一個走向成熟與完整人格的人必經(jīng)的過程。因為古典主義不僅是一種風(fēng)格,更是一種人格,是一種認(rèn)識和把握世界的態(tài)度。
它不是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的年輕的、前衛(wèi)的態(tài)度;不是喪失了對物質(zhì)世界的真切感受,形而上的、現(xiàn)代人的態(tài)度。它是一種全面的、整體的、自然的,也是一種成熟的態(tài)度。這種態(tài)度不是屬于過去的,它是與浪漫的,與各式前衛(wèi)態(tài)度輪番出現(xiàn)的,并且它的出現(xiàn)總是在一個制度、一個人達到相對成熟之時。我有理由相信它必定會屬于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