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滿囤
農村青年的貧困問題,從表面上看是一個經濟拮據(jù)的問題,而實質上是思想陳舊、素質偏低的問題。
農村推行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后,雖然舊的那一套經營方式受到了極大的沖擊,但是,在不少貧困青年中,小農經濟思想和舊的傳統(tǒng)觀念還是根深蒂固的。他們在經營上還是認為“七十二行,種地為王”,“不種百畝地,不打百石糧”,只想干不想算。為了引導這些青年脫貧,我們從治愚入手,采用五個步驟,提高青年的思想素質。
一是結合政策宣傳,根據(jù)發(fā)展商品生產的需要,圍繞價值、時效、競爭、信息、從業(yè)、風險、技術、成才觀念開展討論,引導青年擺脫傳統(tǒng)觀念的束縛,首先從觀念上脫貧。二是采用現(xiàn)代化手段,巡回放映電影科技片,對貧困青年進行商品生產熏陶。單寨鄉(xiāng)1986年放映了有關電影68場。三是組織了貧困青年到市場上作調查,了解產品如何變成商品,價值怎樣增值。五花城鄉(xiāng)團委組織貧困青年“趕大集”,趙家溝鄉(xiāng)開展“市場活動日”,幫助貧困青年學習交換知識,樹立無商不活、無工不富的思想。四是進行現(xiàn)身說法教育,組織先富起來的青年作報告,用具體典型去感染貧困青年,引導他們自覺走向商品生產的新領域。五是通過外出包工和走親串友等形式,號召青年走出河曲,打破閉關鎖縣的格局,到經濟發(fā)達的地區(qū)開闊眼界,捕捉信息。城關鎮(zhèn)團委開展了“請你出去走一走”的活動。1986年有的團干部還結伴去北京、石家莊、天津開闊眼界。
調查中,我們發(fā)現(xiàn),貧困青年中絕大多數(shù)文化水平偏低,還屬于一個低層次的勞動層。要使這一部分人擺脫貧困,單靠他們自己的吃苦精神是不夠的,必須提高他們的文化素質。全縣各級團組織通過技術講座、廣播學校、專業(yè)戶辦班、定期集中輪訓等辦法,使24320人普遍接受了低層培訓,8961人參加了中層次學習,58人到外地學習,其中去大學學習的就有5 人。
兩年來,我們把治窮和治愚結合起來,著力提高青年素質,增強造血功能。
我們深知,落后愚昧的人是創(chuàng)建不起富裕生活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