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Картина),〔蘇〕達·格拉寧(Д.Гранин)著,列寧格勒蘇聯(lián)作家出版社一九八○年第一版,360頁,1盧布50戈比。
格拉寧今年六十二歲了,是位以寫科技題材作品著稱的作家。對于我國讀者來說,他的名字并不陌生,外國文學出版社前不久出版了他的作品《奇特的一生》的中譯本,在我國讀書界引起了不少興趣。格拉寧是列寧格勒工學院的研究生出身,曾擔任過列寧格勒動力實驗所主任工程師,由于這種經(jīng)歷的關系,格拉寧在科學界人士中有著廣泛的交際,并積累了不少生活素材。他的作品,大多以當代的科學家和工程技術人員為其主人公,注重對他們精神風貌的刻劃和對道德問題的探索。格拉寧的處女作短篇小說《第二方案》發(fā)表于一九四九年,其中就強調(diào)了科學勞動的道德準則。其后,他接連發(fā)表了許多作品,如描寫科學上的探索和革新的中篇小說《科爾薩柯夫工程師的勝利》(一九五○),以一個充滿激情和帶有頑強意志的科學工作者安特烈·洛巴諾夫為主人公的長篇小說《探索者》(一九五四),長篇小說《婚后》(一九五七)、《迎著雷電》(一九六二),以及《奇特的一生》(一九七四)。此外,他還寫有電影劇本《目標的選擇》(一九七五)和中篇小說《同名者》(一九七五),前者以蘇聯(lián)的“原子彈之父”庫爾恰托夫為主人公(該劇本已拍攝成電影),后者通過數(shù)學家?guī)忑R明的遭遇,揭露了蘇聯(lián)學術界中不講道德、追逐名利的陰暗現(xiàn)象。
一九七六年格拉寧發(fā)表了文獻性中篇小說《克拉芙季亞·維洛爾》,這篇作品在一九七八年獲得了全蘇國家文學獎金。小說反映了蘇聯(lián)人民在偉大的衛(wèi)國戰(zhàn)爭中所經(jīng)受的苦難和考驗,揭示了那些普通婦女們的堅強性格和美好的心靈。一九七七年,他又同阿達莫維奇合作,創(chuàng)作了又一部紀念性文學作品《圍困日記摘編》,表現(xiàn)了列寧格勒被圍困時期人民群眾的艱苦生活和不屈的精神。
《畫》原發(fā)表于一九八○年《新世界》雜志第一、二期。作品發(fā)表后,《真理報》、《文學報》、《蘇維埃文化報》、《文學評論》、《文學問題》、《星》等報刊雜志紛紛發(fā)表評論文章,認為作者提出了一個新的道德問題——良心。評論說,“在沖突中良心經(jīng)受了考驗”,“健康的道德基礎使主人公在關鍵時刻作出了道德的選擇,他用自己的選擇證實了良心和進取心完全是一致的”?!奥逯x夫的形象證明了良心同‘美好的理想是可以相容的?!甭逯x夫是長篇小說《畫》中的主人公,小城雷科夫市的市執(zhí)委會主席。小說的情節(jié)是圍繞保存在雷科夫市的已故著名畫家阿斯塔科夫的名畫展開的。名畫描繪了古老的房屋、鐘樓、迷宮般的河灣,這就是雷科夫美麗的景致??墒鞘±锞谷灰蟀衙嬎偷绞〔┪镳^去保存,并要把畫中美麗的景致毀掉,在原址上蓋工廠。如果洛謝夫同意,不僅雷科夫市可以得到巨額的補償,主人公本人也可以晉升。洛謝夫面臨一場嚴峻的考驗,是妥協(xié)還是斗爭?差不多全市的居民都卷入了這場沖突,并注視著市執(zhí)委會主席在這個關鍵時刻持什么立場。而這意味著,在這場沖突中,他可能失去自己的職位,未來的前途,甚至愛情。這是一場作者稱之為“為了人,為了藝術,為了保衛(wèi)大自然,也就是捍衛(wèi)人性的公開斗爭”。洛謝夫終于作出了自己的選擇;名畫保存了,古老的博物館保存了,美麗的河灣保存了,工廠停蓋,主人公沒有高升,但取得了愛情和人們的贊譽。
(曉巖)
*
《改嫁的愛神》(TheTransitofVe-nus),謝利·哈澤德(ShirleyHa-zzard)著,維京出版社(Viking)出版,337頁,11.95美元。
美國全國書籍批評家協(xié)會去年所評選的最佳小說《改嫁的愛神》是女作家謝利·哈澤德的又一部引起廣泛注意的作品。她用維多利亞時代的風格和筆觸,描寫了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末期的一個偏僻的英國小鎮(zhèn)生活。雖然寫作的形式是維多利亞時代的,而內(nèi)容完全是現(xiàn)代生活,揉古于今,寓今于古,所以吸引了不少讀者。許多西方評論家將她比喻為夏洛特·白朗蒂和珍妮·奧斯汀。
小說一開始就描寫一場可怕的肆虐的暴風雨。一個出身低微的年青人特德·泰斯正在趕路。他受一個剛愎自用、自命不凡的鄉(xiāng)村紳士雇傭,作他的助手。在那兒,泰斯遇到了二位美貌的姑娘卡洛和貝爾。她們來自澳大利亞,失去了雙親,處于十分窘迫、拮據(jù)的境地。泰斯愛上了黑發(fā)美女卡洛,但是他過于膽怯,只好將愛情深深埋在心中。當時卡洛正熱戀著一個年青的、性格浪漫的劇作家保羅·艾弗利。但是,英俊的艾弗利已和鄰近一家莊園主的女兒訂婚。艾弗利和這位莊園主女兒的婚姻并不幸福,妻子待他冷若冰霜,使他痛苦萬分。于是,他轉向卡洛,尋找慰藉,騙取了她的同情和愛,玩弄了她一段時期后,又將她遺棄。初戀失敗,卡洛在倫敦萎靡不振,起了自殺的念頭。幸虧此時一位有錢的富翁亞當·維爾搭救了她,給了她生的希望。于是,他們便結婚,婚后感情十分融洽。后來,那位出身寒微的泰斯成了舉世聞名的天文學家,經(jīng)常去斯德哥爾摩和羅馬講學。盡管歲月更迭,世事變易,然而泰斯的心中始終萌動著當初對卡洛的純真的愛。突然,卡洛的丈夫逝世,她便成了寡婦。小說以泰斯和卡洛成婚告終。
謝利·哈澤德在小說的敘述中時時流露出一種十九世紀式的憂郁的、傷感的情調(diào),和喬治·艾略特一樣,在作品中她對描述的人物進行評述,議論他們的前景和發(fā)展的可能性,評價他們的弱點和缺點。在小說中,哈澤德運用了許多真實的事件作背景,描寫大量英國特有的風俗習慣來烘托人物的典型環(huán)境。作家在小說中引用了不少警句和英國古典詩歌,評論家認為,這反而沖淡了小說的敘述氣氛。
(瑛)
《日本:正在到來的政治危機》(Ja-pan.TheComingSocialCrisis),約翰·烏魯納夫(JohnWoronoff)著,東京荷花出版社(LotusPressLtd)。
作者從日本青年問題著手,進而研究社會。他認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廢墟上重建家園的意志堅強,勤勞勇敢的日本人已經(jīng)絕跡,現(xiàn)在出現(xiàn)的一代新人喜歡閑散,害怕勞動;仰慕高薪,鄙視就業(yè);崇拜上帝,不信佛教。他們沒有聽說過戰(zhàn)爭的艱辛,受到父母的過分寵愛,缺乏雄心、信心和決心,被長者稱為“無所適從的一代”。于是,他們的命運就是順從,沒有選擇職業(yè)的機會,只能在被分配或被錄用的企業(yè)中唯命是從,拼命積蓄,沿著謀生之路爬行。
政府并沒有發(fā)現(xiàn)這是一種潛在的危機,沒有采取任何措施和改革。這種不斷增長的微恙正在遍及日本的每一個角落。盡管有著神圣不可侵犯的終身雇傭制度,如今已有一部分日本人處于失業(yè)。青年人吸毒酗酒,父母和孩子們之間的矛盾激化和越來越高的自殺率。
盡管如此,作者承認,就當前比較世界上其它國家而言,日本還是首屈一指的。“但是,不能簡單地用其它國家的失敗來解釋日本的成功。隨著時間的推移,‘幸福昌盛的民族的杜撰正在變得更加陳腐”。
總之,這是一本有價值的書,它能給你今日日本社會的寫照,而這種寫照比你從任何其他的日本問題專家那里得來的要完滿真實得多。
(公茜)
海外書訊
曉巖/瑛/公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