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紹武
格雷厄姆·格林是當代負有盛名的英國小說家,他繼承了把小說寫成藝術(shù)品的優(yōu)良傳統(tǒng)。
他于1904年生于英國中部伯克愛姆斯特德的一個中學(xué)校長的家庭,青年時代曾裝成一個流浪漢,靠手搖風琴賺些錢,漫游英國各地。1925年他從牛津大學(xué)歷史系畢業(yè),先在《諾丁漢雜志》社無償工作,1926年起在倫敦《泰晤士報》社任副編輯四年。1929年第一部小說《內(nèi)心人》問世后,他就成為一名自由撰稿人,開始作家生涯。
三十年代,他著述甚多,除為《觀察家》雜志寫電影評論外,發(fā)表了《行動之名》(1930)、《夜幕降臨時的謠言》(1931)、《這是個戰(zhàn)場》(1934)、《英國造就我》(1935)和《布萊頓巖石》(1938)五部嚴肅性小說以及三本他稱之為“消遣”性的輕松小說:《斯坦布爾列車》(1932)、《一桿出售的槍》(1936)和《密探》(1939),另外還寫了訪問利比里亞和墨西哥的旅行記《沒有帶地圖的旅行》(1936)和《不法之路》(1939)。在這時期,格林同奧登和伊雪烏德等左翼作家步調(diào)相一致,在作品中反映當時的經(jīng)濟危機和戰(zhàn)爭威脅,如實描繪那充滿虐政、暴力和不平靜的歐洲情景,并寄希望于馬克思主義的政治解決。在藝術(shù)手法上,他摒棄了二十年代盛行的唯美主義,在《英國造就我》一書里曾經(jīng)試驗過“意識流”技巧,但未獲成功,后來就采取直爽、簡潔而通俗的文體,運用驚險偵探小說的形式,不過格調(diào)又高于坊間流行的偵探小說。他利用這種形式把一些具有深遠意義的道德問題加以戲劇化,從而逐漸形成自己的一種獨特而不自命高雅的風格,注意情節(jié)的安排,通過行動描寫人物,有時還采用新聞報導(dǎo)和電影剪輯手法加強效果。格林曾在談?wù)撾娪皶r說,“你如果首先激動觀眾的心弦,就可以使他們接受你所想要描述的恐怖、苦難和真理。這依然是對的,而且對小說和電影都同樣適用?!雹偎m在1926年皈依天主教,但由于他青年時代曾有四個星期是英共黨員,在創(chuàng)作態(tài)度上基本上一直同情貧困的下層社會和思想左傾的主人公,并未象他同輩信仰天主教的知識分子那樣倒向政治上的右翼。
1940年,格林根據(jù)親自調(diào)查的情況,寫成一部描繪墨西哥當局驅(qū)逐教會、追捕神甫的小說,引起很大的重視,并獲霍桑頓文學(xué)獎。二次大戰(zhàn)時,他從事外交工作,曾被派往西非、亞洲和拉丁美洲,因此戰(zhàn)后他的小說大都轉(zhuǎn)而涉及重大的國際政治問題。1948年發(fā)表的《問題的核心》獲泰特·布萊克紀念獎,更使他贏得國際聲譽,接著1950年寫的《事情的結(jié)局》又獲天主教文學(xué)獎。1954年他被聘為《新共和》雜志的駐越南記者,回國后寫成一部現(xiàn)在看來頗有遠見、反對美國插手越南戰(zhàn)爭的小說——《沉靜的美國人》(1956)。隨后發(fā)表的小說有《我們在哈瓦那的人》(1958)、《一個自行發(fā)完病毒的案例》(1961)、《喜劇演員》(1966)和《隨姨母旅行》(1969)。另外,他還寫了《起居室》、《第三人》等戲劇和電影劇本。他1962與1963年獲劍橋大學(xué)文學(xué)博士學(xué)位和英國皇家文學(xué)學(xué)會榮譽成員獎?wù)?。這一時期,他還先后擔任過埃爾與斯波蒂斯伍德出版社和鮑德萊·海德出版社的社長。
七十年代,格林寫了自傳《一種生活》(1971)和兩部小說《榮譽領(lǐng)事》(1973)及《人的因素》(1978)。直至目前,他已經(jīng)發(fā)表了三十多種作品,包括小說、戲劇、游記和論文集,其中《問題的核心》、《喜劇演員》等十三部長篇小說和兩篇短篇小說已被搬上銀幕。格林現(xiàn)在雖已年逾古稀,精力仍很旺盛,密切注視著國際上的重大事件,今年又長途跋涉去拉丁美洲國家訪問,為他的下一部小說搜集素材。
綜觀格林的作品,正如他本人所說,“大多是政治小說”。諸如《密探》涉及西班牙內(nèi)戰(zhàn);《沉靜的美國人》描繪抗法戰(zhàn)爭時的越南;《我們在哈瓦那的人》寫巴蒂斯塔獨裁下的古巴;《一個自行發(fā)完病毒的案例》描述比利時殖民主義者撤退前的剛果;《喜劇演員》揭露海地前總統(tǒng)杜瓦利埃的暴政;而《人的因素》是寫國際間諜組織的陰謀活動。格林認為二十世紀充滿暴力、恐怖和殘酷,因而他的作品里不斷出現(xiàn)戰(zhàn)爭和革命、罪犯和警察、搜捕者和被追捕者,交織著正義和非正義、忠誠和背叛、信任和懷疑。
除去政治小說外,格林至今寫過四部探討宗教問題的小說:《布萊頓巖石》、《權(quán)力和榮譽》、《問題的核心》和《事情的結(jié)局》。不少西方評論家認為他受了法國天主教徒作家弗朗索瓦·莫里亞克的影響,但格林對此加以否認,而且不愿意讀者把他當作一名天主教徒作家那樣看待。他1966年曾對《生活》雜志編輯說,“盡管宗教使我感到興趣,但我并不是一個虔敬的教徒?!彼J為給予他重要影響的作家是福特·馬道克·福特、約瑟夫·康拉德和亨利·詹姆斯,但又謙虛地添說道,“若說詹姆斯影響了我,似嫌有點荒謬,正如說一座高山影響了一只耗子一樣?!逼鋵?,在他的《權(quán)力和榮譽》出版后就有許多西方評論家認為他的寫作水平已經(jīng)使他名列當時健在的莫里亞克、馬爾洛、海明威和??思{等優(yōu)秀小說家的行列中而毫無愧色。
《權(quán)力和榮譽》和《問題的核心》是他反映宗教信仰的代表作。前一本小說向世俗心目中對于宗教神圣不可侵犯和神甫莊嚴身份的概念大膽提出挑戰(zhàn),出版后受到天主教宗教法庭的譴責。格林1948年在同英國作家伊麗莎白·鮑溫和V·S·普利契特通訊中談到“我為什么寫作?”這個問題時,承認他為了忠于自己的想像而使他陷入某種程度“不忠”于教會的境地,也就是說他在追求藝術(shù)目的時,不能考慮宗教教義的束縛而為教會利益進行宣傳。②同年,他在《問題的核心》一書中更進一步找到了表達他那種“不忠”的新方式。
《問題的核心》的故事頗為簡單,敘述二次大戰(zhàn)時一個英屬某西非殖民地③的警察署副專員斯科比,原是個正直、虔誠的天主教徒,為了送精神苦悶的妻子去南非度假,不得不向一名敘利亞奸商借債,從而受到他的威脅利誘;后來他又與一個因所乘船只被敵方潛水艇擊沉而流落該地的年輕寡婦海倫通奸,違反了教義,精神苦悶,最后為了解脫而自殺身亡。
這部小說出版后也引起爭議。英國評論家佛蘭西斯·魏恩達姆認為這是“對人生絕望的研究……是格林的一部杰作,因為他在其中充分發(fā)揮了那些貫穿在他所有小說中的主題:憐憫、恐懼、愛情和失望,以及一種對人的精神解脫的探索?!雹苤挠熘鹘掏阶骷野8チ帧の终f,“這部小說提出一個十分難以捉摸的問題。它的主人公說教會‘知道一切答案,但他的生和死卻又包含一個僅能在上帝那里得到解答的問題:完善的公正和完美的憐憫取得和諧一致。這部小說只有天主教徒才寫得出來,也只有天主教徒才能理解。我的意思是說只有天主教徒才能理解它所提出的問題的性質(zhì)……對他們來說,這部十分虔誠的書會象是一樁丑聞,因為它不僅把天主教徒描繪得不象正常的人,而且展示他們在經(jīng)受自己的信仰的折磨。這部小說會成為爭論的對象,甚至遭到譴責。成千上萬不信教的人會懷著單純的激動心情閱讀它,一點也不會覺察到自己正闖入信仰的最神秘的深處。另有一類人會看出這部書的涵義,卻又由于懷疑其中宗教信仰是否得當而感到困惑?!雹萘硪幻骷覇讨巍W威爾則認為“小說里那樣迷信罪人會洗滌罪孽,似乎顯得輕薄而無意義,也許隱藏著對信仰的削弱,因為人們?nèi)粽嫦嘈诺鬲z,就不會在它的邊緣那樣裝腔作勢地表現(xiàn)出感恩的態(tài)度。更扼要地說,它試圖在人性情欲上覆上一層宗教揣測的色彩,從而產(chǎn)生一種心理上的荒謬?!雹?/p>
這里不妨就格林本人的創(chuàng)作意圖來試行簡單剖析一下這部作品。格林在創(chuàng)作上有個獨特之處,就是有意識地在每本小說中反復(fù)運用一兩個關(guān)鍵詞匯來表達中心主題思想,例如《密探》里是“信任和懷疑”;《這是個戰(zhàn)場》里是“公正”;《權(quán)力和榮譽》里是“縱情放任”;《事情的結(jié)局》里是“愛和恨”。讀者在閱讀《問題的核心》時,不難發(fā)現(xiàn)關(guān)鍵詞匯是“憐憫和責任”。
主人公斯科比在為妻子去南非籌款而為難時,作者對他的心理狀態(tài)作了淋漓盡致的描述。他無疑是個心地善良的人,致命的弱點是他對妻子的憐憫和所承擔的責任感,一種比愛更強烈的激情促使他向敘利亞奸商借錢,從而受到后者的威脅利誘,逐漸走向犯罪的道路。
正當他送走妻子,如釋重負,心情恢復(fù)寧靜時,他又遇到一批難民,并跟其中的一個年輕寡婦海倫發(fā)生了戀情。作者把這也歸因于斯科比的悲天憫人和責任感。
他后來與海倫私通。作者描繪道,“憐憫象是他心頭上一塊潰瘍,他永遠也不能把它去掉。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驗他知道熱情會泯滅,愛情會消失,但是憐憫卻永遠停留在那里。無論什么也不能使憐憫消滅。生活的條件培養(yǎng)著它。世界上只有一個人不需要憐憫——那就是他自己。”(第243—244頁)
斯科比妻子回來后,他內(nèi)心受到宗教的壓力,但是對妻子和情人卻又都懷有愛情,對他來說,專愛一個則會給另一個增添痛苦,矛盾重重,無法排解,最后領(lǐng)悟到“他本來認為愛、同情、相互了解是有關(guān)系的,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他知道沒有誰能夠了解另外一個人。愛本是一種想了解別人的愿望,只是因為不斷失敗,這種愿望很快就死亡了,愛或者也隨著死去,或者變成了痛苦的情誼,變成忠貞、憐憫……”(第357頁)
后來,斯科比又與奸商共謀殺害了那個知悉他的私情、伺候他十五年的黑仆人,罪惡越來越重,為了解脫自己而進一步犯下教義不可原恕的重罪——自殺,讓上帝去憐憫他的妻子、情人和其他的人吧,自己心甘情愿地墮入地獄。
作者反復(fù)強調(diào)主人公的沉淪是由于“憐憫和責任”感,以突出這部小說的中心思想,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格林在全書結(jié)尾借蘭克神甫之口道出了自己對宗教的看法:教會對人生來的墮落也無能為力加以挽救,“教會什么都知道,就是不知道一個人心里想的是什么”。
西方評論家對格林這類有關(guān)天主教的小說議論紛紜,格林為此作出自己的解釋:“我寫了一本關(guān)于一個人走向地獄的書《布萊頓巖石》,另寫了一本關(guān)于一個人升向天堂的書《權(quán)力和榮譽》,現(xiàn)在只不過又寫了一本關(guān)于一個人走向煉獄的書(指《問題的核心》)。我不明白這又有什么可大驚小怪的?!雹?/p>
確實,格林這類小說里的主人公大都是不檢點的天主教徒或酗酒的神甫,在光怪陸離的社會中難免受到誘惑,違背教義而犯罪。格林通過對他們的信仰、罪惡、贖罪和解脫等問題的探討,主要關(guān)心的顯然仍是人世間靈與肉、善與惡的斗爭。他寫上帝,寫罪惡,目的之一仍在于揭示西方社會上骯臟和腐敗的現(xiàn)象。美國文藝評論家喬治·伍德考克說,“從理論上看,格林或許承認原罪,但是他的作品里,人內(nèi)在的惡,若與那種由于社會紛亂的活動而引起的外在的惡相比,則總是少一些。他對人性的力量的觀察,促使他采取一種革命性態(tài)度。”⑧
有的西方讀者說,“打開格林的一本小說就會甘冒聞到一股硫磺氣味的危險?!雹岽鞌∩?,主人公多半是一些精神萎靡或苦悶的人, 在藝術(shù)手法上,格林在《問題的核心》里運用了電影剪輯手法,另外還發(fā)揮了他的另一特點,那就是在敘述的段落里經(jīng)常摻入作者的議論。當代不少西方評論家反對小說中加進作者自己的議論,格林對這種偏見持不同意見,他堅持“一個小說家發(fā)發(fā)議論,表達自己的見解,是一種傳統(tǒng)的、必不可少的權(quán)利?!雹闲≌f里的一個重要因素,但他比維多利亞時代的小說家運用得更巧妙,更不扎眼。他的方法是,不直接議論,而是從小說人物的思想和處境出發(fā),展開作者的議論或作出生動的隱喻,使得讀者幾乎覺察不到這種轉(zhuǎn)換,而把這作為表達人物意識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接受下來。這種加進作者議論的創(chuàng)作方法目前在我國也是個爭論點,如何把它運用得當,似可從格林得到啟發(fā)。 《問題的核心》雖被西方公認為格林的一部佳作,但正如奧威爾所指出來的那樣,也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小說的背景為什么要選定在非洲?除了那個敘利亞商人外,整個故事情節(jié)完全可能發(fā)生在倫敦近郊區(qū)。非洲人僅作為陪襯偶而出現(xiàn);斯科比腦子里實際上會閃現(xiàn)黑人和白人之間的敵對情緒,以及殖民主義者對當?shù)孛褡逯髁x運動的壓制,但在小說中竟未被提及。故事發(fā)生在1942年,斯科比卻好象很少關(guān)心戰(zhàn)爭和本職工作,只在忙于一些瑣碎事兒,最關(guān)心的仿佛只是自己走向地獄的過程。格林對自己這本著作也不盡滿意,“我覺得基調(diào)太低沉了,情節(jié)夸張,斯科比由于宗教原因而感到的憂慮不安也顯得太極端了?!雹?/p> 讀者讀完這部具有古典傳統(tǒng)的悲劇性小說后,會覺得作者的人生哲學(xué)未免過于悲觀失望,但是細心覺察就會發(fā)現(xiàn)字里行間還是進發(fā)出一些勸人勿作惡的道德火花。 格林的政治小說《沉靜的美國人》早在六十年代就已被譯成中文,現(xiàn)在再譯介他的一部探討宗教問題的小說,無疑會有助于我們加深對這位知名的英國作家的了解。 1979年12月15日 ①見《天主教世界》,1969年8月號,第218頁。 ②見伊麗莎白·鮑溫、格雷厄姆·格林和V.S.普利契特:《我為什么寫作?》,波西威爾·馬沙爾出版社,1948年。 ③西方評論家認為是當時的黃金海岸。 ④佛蘭西斯·魏恩達姆:《格雷厄姆·格林》,朗曼斯出版社,1958年,第20—21頁。 ⑤見《公益》雜志,1948年7月16日一期。 ⑥見《喬治·奧威爾的論文、報刊文章和書信全集》,賽克爾與瓦爾堡出版社,1968年,第440頁。 ⑦見《天主教世界》雜志,1969年8月號,第220頁。 ⑧見4讀者指南》第一卷,美國勃克出版公司,1974年,第463頁。 ⑨見《當代作家》,第15/16卷,加爾研究出版公司,1966年,第182頁。 ⑩見《巴黎評論》第3期(1953年8月)所載馬丁·舒特窩斯和西蒙·拉溫:《小說的藝術(shù):格雷厄溫·格林》一文。 ⑾見大衛(wèi)·勞吉:《格雷厄姆·格林》,哥倫比亞大學(xué)出版社,1966年,第23頁。 ⑿見《格雷厄姆·格林的三部小說》前言,斯德哥爾摩,諾斯泰德出版社,1962年,第2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