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潛
過去中國詩人談到五言古詩,大半都奉“古詩十九首”為典范?!肮旁娛攀住弊钤缫娪诹骸な捊y(tǒng)的“昭明文選”,沒有標出作者姓名。古代的詩在民間流傳,就成為公有物,不標作者姓名是常有的事。蕭統(tǒng)把這十九首刊在蘇武李陵贈答詩的前面,可見他把它們看成西漢最古的五言詩。經過后來學者的考訂,這些詩并非“一人一時之作”,有的是西漢的,也有的是東漢的。另一個較早的選本,陳。徐陵的“玉臺新詠”,把十九首中的八首列為西漢枚乘的詩,有沒有根據,很難斷言。我們大致可以斷言的是這些詩大半是文人詩,因為里面有很明顯的“詩經”和“楚詞”的影響。這里所選的“涉江采芙蓉”這首,據徐陵的選本是枚乘作的。枚乘是漢景帝時的詩人,流傳下來的作品還有“七發(fā)”也收在“昭明文選”里。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還顧望舊鄉(xiāng),長路漫浩浩。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簡注]“涉”,從水里走過去;“芙蓉”,不是現在的芙蓉,是現在的荷花或蓮花;“蘭澤”,生蘭草的水邊窖地;“所思”,所思念的人;“漫浩浩”,遼遠,一望無際。
這是一首惜別的情詩。在古代農業(yè)社會里,生活是很簡單的,最密切為人與人的關系是夫妻朋友的關系,由于戰(zhàn)爭,徭役或仕宦,這種親密的關系往往長期地被截斷。這就成為許多人私生活中最傷心的事。因此,中國詩詞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表達別離情緒的。就主題說,這道詩是很典型的。
詩大半是“觸物生情”,這首詩是在盛夏時節(jié),看見荷花芳草,而想到遠在他方的心愛的人。中國人民很早對于自然就有很深的愛好,對自燃的愛與對人的愛往往緊密聯在一起的。古代人送給最親愛的人的禮物往往不是什么財寶,而是一枝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別時總是折一枝柳條送給遠行的人,遠行的人為著向好朋友表示相念,逢到驛使就托帶一枝梅花給他。這種生活情調是簡樸的,也是美好的。這首詩的作者也是在自然中看見最心愛的荷花芳草,就想到把它寄給最心愛的人。起兩句寫夏天江邊花香日暖的情況,氣氛是愉快的;作者為著要采荷花,不惜“涉江”之勞,是抱著滿腔熱忱的。采到了,心想這么美好的東西只自己獨自欣賞,還是美中不足,要有個知心人共賞才好??墒撬拿嬉煌?,知心人在哪里?四面都是陌生的人,不關痛癢的人,知心人卻遠方他方,這么美好的東西是不能得到他共賞的,我這點情意是不能傳到他那里去的!我們讀這首詩,要深刻體會“采之欲道誰”這句問話的意味。承上兩句而來,它是突然的轉折,一腔熱忱遭到一盆涼水潑來,一霎時天地為之變色,此中有無限的凄涼寂寞,傷心失望。它是一句疑問,也是一聲嘆息。
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所思在遠道”這旬話的位置。難道詩人“涉江采英蓉”時原來就沒有想到這一點嗎?真是看到芙蓉勞草,才想到這位“所思”嗎?“所思”是時時刻刻在他心頭的?!吧娼杀奕亍币策€是為了他。如果入首就開門見山,把他表出,文章就平板無味了。在頭兩旬中他是藏鋒不露,第三句一轉,就趁勢把他突然托出,才見出這句話有雷霆萬鈞之力。這句話是全詩發(fā)展的頂點,頂點同時是個轉折點,一方面替上文的發(fā)展暫時作一結束,一方面為下文的發(fā)展作一伏線,所以照例是要擺在中間的。
古詩有時看來很直率,實際上很曲折。“還顧望舊多,長路漫浩浩”兩句就是如此。講究語法的先生們在這首詩里會碰見一個難題,就是許多句子都沒有主詞,究竟是誰在“涉江”,“采芙蓉”?誰在“還顧”?誰在“憂傷”?說話的人是個男子還是個女子?是男子“在遠道”還是女子“在遠道”?對于這些問題如何解答,就要看對“還顧”兩句如何解釋。解釋可能有兩種。一種是“還顧”者就是“涉江”者,古代離鄉(xiāng)遠行的照例是男子,照這樣看,便是男子在說話,是他在“還顧望舊鄉(xiāng)”,想念他的心愛的女子,“涉江采芙蓉”的是他,“憂傷”的也只是他。另一種可能的解釋是“還顧”者就是“所思”,不是“涉江”者,卻還是“舊鄉(xiāng)”的男子。照這樣看,說話的人是留在“舊鄉(xiāng)”的女子,是她在“涉江采芙蓉”心想自己在想采芳草寄給“所思”的男子,同時那位“所思”的男子也在“還顧望舊鄉(xiāng)”,起“長路漫浩浩”欲舊不得之嘆。碰到這樣模棱兩可的難關,讀者就要體會全詩的意味而加以決擇。就我個人的體會來說,我決擇了第二個解釋。這有兩點理由。頭一點:“遠道”與“舊鄉(xiāng)”是對立的,離“舊鄉(xiāng)”而走“遠道”的人在古代大半是男子,說話的人應該是女子,而全詩的情調也是“閨怨”的情綢。其次,把“還顧”接“所思”,作為女子推己及人的一種想像,見出女子對于男子的愛情有極深的信任,這樣就襯出下文“同心”兩個字不是空話,而“憂傷”的也就不僅是女子一個人。照這樣解釋,詩的意味就此較深刻些?!巴亩x居”兩旬是在就男女雙方的心境作對比之后所作的總結。在上文微短嘆之后,把心里的“憂傷”痛快地發(fā)泄出來,便微陡然煞住。表現得愈直率,情致就愈顯得沉痛深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