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下,國家和社會越來越重視英語學習的實用性?!洞髮W英語教學指南(2020年版)》明確了大學英語的多元化教學目標,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跨文化交際意識和交際能力,同時發(fā)展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yǎng),培養(yǎng)人文精神和思辨能力,使學生在學習、生活和未來工作中能夠恰當有效地使用英語,滿足國家、社會、學校和個人發(fā)展的需要。針對當前英語課堂情境缺失、學生輸出訓練少、學用脫節(jié)等問題,“職場英語\"課程以需求理論為基礎,以學生學習需求、未來就業(yè)需求、社會人才需求、國家發(fā)展需求為導向,安排教學內容和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創(chuàng)新性地將工科實訓理念融入英語教學,采用模擬場景、會談、產品英文發(fā)布等項目式輸出訓練模式,從而提高學生的職場英語運用能力與未來職場適應力。
一、需求分析理論的內涵及“職場英語”課程改革的必要性
(一)需求分析理論的內涵
需求分析理論應用于教育領域時強調,需求分析是課程設計的基礎,要通過收集學習動機、內容偏好等信息設計教學方案。需求分析理論在語言教學中的運用經歷了語域分析(RegisterAnalysis)、修辭/語篇分析(Rhetorical/Discourse Analysis)、目標情景分析(TargetSituationAnalysis)、學習需求分析(LearningNeeds)四個主要階段。需求分析理論在“專門用途英語\"(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縮寫為ESP)課程中的運用強調,從“目標需求\"(目標崗位的語言使用場景)和“學習需求\"(學習者的知識技能缺□)兩個維度出發(fā),指導課程設計。束定芳將需求分析對我國外語教學的重要意義總結為以下四點:為制定外語教育政策和設置外語課程提供依據;為外語課程的內容、設計和實施提供依據;為外語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的確定提供依據;為現有外語課程的檢查和評估提供參考。當前,需求分析理論已成為ESP課程的主要理論依據。
(二)“職場英語\"課程改革的必要性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職場國際化程度日益加深,原有的基礎英語課程和教學模式等已無法滿足社會對復合型應用人才的需求。為適應新形勢的要求,滿足當前和未來人才市場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多的高校開始開設“職場英語\"課程,但“職場英語\"的教學普遍存在教學內容單一、教學模式陳舊、課程評價標準僵化等問題。大多數“職場英語\"課程的教學內容僅局限于指導學生完成英文簡歷的制作,理論性地講解回復郵件、撰寫英文報告等技巧以及指導簡單的場景對話。然而,對話場景過于陳舊,教師并沒有與時俱進地進行更新教學內容,沒有根據學生的專業(yè)進行教學內容個性化定制,只是照本宣科地將教材上的內容機械地灌輸,與學生的真實需求脫節(jié),缺少商務禮儀和跨文化溝通禮儀的輸入。這種普適性的枯燥講解無法在學生中引起共鳴,無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組織和課堂活動設計依然采用通用英語的教學模式,教師講解多、學生訓練少,傳統的被動式學習模式讓學生很難從中獲得與未來職場需求相匹配的訓練,無法滿足未來高質量就業(yè)需求。本文擬從需求理論出發(fā),重新構建“職場英語\"課程體系,探索創(chuàng)新性課堂教學模式。
二、“職場英語\"課程需求調查分析
本文采用定量研究方法,問卷的設計依據為學習需求分析框架。筆者對400名畢業(yè)生和1600名在讀學生進行了調查, 70.42% 的畢業(yè)生表示,在求職面試的過程中,用人單位要求他們提交英語簡歷和進行英文面試; 85.92% 的畢業(yè)生表示,較強的英語語言能力對他們的職業(yè)發(fā)展有較大的助力; 85.07% 的在讀學生表示,希望得到職場日??谡Z交流方面的指導,加強英語口語訓練,多進行情境模擬練習,這對教師進行“職場英語\"課程設計具有指導作用?!奥殘鲇⒄Z\"的課堂必須區(qū)別于傳統的以教師講解為主導的課堂,應將工科的實訓理念融入課堂設計和輸出訓練,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未來職業(yè)生涯,提前熟悉職場英語交流的節(jié)奏和規(guī)范。具備良好英語能力的學生在未來會有更多機會參與國際項目、與國外團隊合作、被派駐海外工作等,從而接觸到更先進的管理理念,提升自己的職業(yè)素養(yǎng)和綜合能力。
基于多份調查報告及企業(yè)需求分析,大多數受訪企業(yè)表示他們在招聘時會綜合考察應聘者聽說讀寫的綜合運用能力,尤其是口語能力,一半以上的企業(yè)表示他們的工會涉及行業(yè)英語,如專業(yè)英文文獻的閱讀、產品推介過程的英語使用等。外企更是強調跨文化溝通能力的重要性,要求應聘者具備一定的跨文化溝通能力,避免因文化差異帶來的壁壘。半數企業(yè)表示應屆求職者實戰(zhàn)經驗非常匱乏,職場應變能力弱,無法勝任一些挑戰(zhàn)性高的工作。當前,就業(yè)市場對英語能力的需求已從“單一語言技能\"轉向“語言 + 行業(yè) + 技術 + 文化\"的復合型能力?!奥殘鲇⒄Z\"課程作為連接通用英語和專業(yè)英語的橋梁,應該真正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思路,在目標情景需求分析和學習需求分析的基礎之上,構建科學的課程體系,確保課程內容符合實際職場需求,并解決學生現有的不足。而教師在充分掌握學生學情和學習愿望的基礎上,有必要進一步了解未來潛在工作崗位對于學生能力水平的需求。2畢業(yè)生可通過跨學科學習、數字化工具應用及實戰(zhàn)經驗積累,滿足企業(yè)對國際化、專業(yè)化人才的期待。高校要加速課程改革,縮小“學用鴻溝”,幫助學生應對日益激烈的職場競爭。因此,高校首先要設定“溝通 + 行業(yè) + 跨文化交際\"三位一體的課程體系,從內容上滿足市場需求;其次要改革課堂教學模式,教師應以組織者的身份引導學生進行任務型、項目式的場景化模擬訓練。
三、“職場英語”課程實踐路徑研究
(一)構建“英語十專業(yè)十跨文化交際”三位一體的課程體系
隨著中國企業(yè)深度融入世界,無論是技術人員還是管理人員,甚至是一般員工都需要在專業(yè)的基礎上有很強的外語使用能力,才能適應全方位的國際競爭,特別是科技創(chuàng)新的需求。3因此,以往以單一需求為導向的英語課程設置不能滿足國家發(fā)展和國際化需求。溝通是職場英語的根基,溝通能力培養(yǎng)是“職場英語\"課程體系最基礎的部分,著重提升學生在職場環(huán)境中的英語聽說讀寫技能,確保其能夠進行信息的有效傳遞與接收。授課內容除了基本的英文自我介紹、英文面試、求職信等,還需要強化商務英語技能,如英文郵件往來、英文報告撰寫、電話會議溝通等。當前,大學英語課程體系設置并不能完全覆蓋到每個專業(yè),但是部分畢業(yè)生工作過程中不管是閱讀專業(yè)文獻還是日常工作溝通都會使用行業(yè)相關英文。因此,行業(yè)術語的輸入會作為教學內容非常重要的一環(huán),應以課前或課后任務布置給學生,并在課堂上進行檢測和輸出演練。職場交際中的商務禮儀和文化差異也會成為職場中有效溝通的障礙,教師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可引入文化對比案例,引導學生進行跨文化交際案例分析與討論,讓學生從文化視角深人分析案例中的問題與現象,開展課堂討論與辯論,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跨文化交際的綜合素養(yǎng)。
“溝通十行業(yè) + 跨文化交際”三位一體的課程體系旨在全面提升學習者的職場英語綜合應用能力,使其能夠在全球化的工作環(huán)境中自信地交流與合作。教師應有效整合職場英語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為學生提供全面、系統、實用的職場英語教育,使其在未來的國際化職場中具備較強的英語應用能力與跨文化交際能力,更好地適應全球化的職場發(fā)展趨勢與職業(yè)發(fā)展需求。同時,教師應充分發(fā)揮復合型應用人才的\"語言 + ”優(yōu)勢,讓學生將職場英語能力與專業(yè)技能相結合,提升崗位不可替代性。
(二)強化場景化課堂教學模式
基于需求分析和“溝通 + 行業(yè) + 跨文化交際”三位一體的課程體系要求,“職場英語”課程教學必須突破傳統的以教師講解為主的教學模式,采取比較分析法、體驗式學習法、合作探究法、案例分析法等方法完成教學內容的輸入。教師應采用項目驅動教學法、情境模擬法、互動式教學小組合作、角色扮演等教學方法組織課堂演練和語言輸出,即學習內容與真實應用相結合的“場景化\"課堂教學模式。這種以實際工作場景為依托,通過模擬真實職場任務和情境的模式,以實用性、互動性和職業(yè)導向為核心,能幫助學生掌握實用語言技能,該模式不僅能有效提升學生在真實職場環(huán)境中的英語應用能力,而且能最大程度上彌補語言環(huán)境缺失的問題,解決“學用脫節(jié)\"的現狀。“職場英語\"課程的特點與內容難度,決定學習者需要采取對話、商討、合作等形式來優(yōu)化學習方式,從而達到學習目標。[4]
課前,教師需要根據授課目標對象的行業(yè)領域分析來確定高頻場景,收集并整理真實的相關案例。教師還應根據不同專業(yè)開發(fā)對應的語言工具包,包含不同場景的高頻詞匯、句型模板和常用行業(yè)術語,完成課前場景構建,并通過視頻、音頻等內容引導學生完成基本語言內容輸入,在課前利用人工智能(AI)工具進行情景模擬演練。首先,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通過案例導入、案例對比分析等引出學習目標,引導學生進行多維度思考。其次,教師可以讓學生分組進行場景模擬測試,模擬面試、商務談判、角色扮演等,教師及其他組學生實時進行點評,并參與角色扮演活動,設置突發(fā)狀況,訓練學生的應變能力和語言靈活性。再次,教師可以在課后布置真實的場景實踐任務,如撰寫英文會議紀要、制作產品英文簡介,并利用AI工具對課上的模擬演練進行復盤?!皥鼍盎痋"課堂教學模式通過還原真實職業(yè)挑戰(zhàn),幫助學生在安全的環(huán)境中試錯、反思并內化語言技能,最終實現從“課堂演練\"到“職場實戰(zhàn)\"的無縫銜接。
以模擬面試為例,在課前,教師可通過實地訪談、網上真實案例分享和人工智能的協助,分析并總結當前面試注意事項,并在課前以作業(yè)形式發(fā)布,讓學生利用虛擬現實(VR)技術模擬演練這些問題。課堂上,教師可結合案例分析引導學生思考問題并分組討論相應解決方案,同時進行社交禮儀和商務文化差異的輸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扮演面試官和求職者進行模擬面試演練。在課后,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模擬面試復盤,并在智能平臺進行壓力練習。
(三)引入實訓設計與實踐
我國英語教學是在非英語環(huán)境中進行的,這是英語二語學習的不利因素。培養(yǎng)學生的交際能力,必須盡可能減少這一不利因素的影響,為學生盡力創(chuàng)設真實性、交際性語言環(huán)境。5工科的實訓理念能有效解決語言環(huán)境缺失的問題,實訓理念雖然是一種以工程實踐為核心的創(chuàng)新教育模式,但是它“做中學\"的核心理念非常適用于“職場英語”課程建設。教師可以在學生有了一定的職場通用語言和行業(yè)專業(yè)術語的積累,進行了相關場景的模擬訓練之后,再組織學生分組進行實訓訓練。
實訓環(huán)節(jié)中,教師應以指令發(fā)布者和評價反饋者的身份出現,將身份轉換為用人單位的HR,并以用人單位的視角對學生進行指導和發(fā)布指令。學生通過思考、討論、查閱資料等方式獨立完成實訓內容,遇到困難隨時向教師尋求幫助。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積極性,還提高了教學質量和效果。教師應根據每個環(huán)節(jié)個人和小組的不同表現進行打分,不能僅以學生的語言能力為標準,而應打破以往只側重考試分數的陳舊模式,從用人單位的視角對學生進行評價。這樣,學生能以用人單位的要求來衡量和要求自己,幫助自身更好更快地適應職場。學生在真實實訓中參與實踐,不僅能提升語言交流能力,還能同步培養(yǎng)職業(yè)技能和人際交往能力。這種模式打破了傳統語言教學單一技能訓練的局限,通過模擬真實職場場景驅動學習,有效提高學生的語言應用水平、職業(yè)素養(yǎng)及跨文化溝通能力。
四、結語
以學生未來就業(yè)需求、國際化發(fā)展需求和國家復合型應用人才培養(yǎng)需求為出發(fā)點構建場景化、職業(yè)化的“職場英語\"課程實訓教學模式,將課堂轉變?yōu)槟M的求職和職場場所,使語言學習從被動輸入轉向主動輸出,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在復雜職場環(huán)境中用英語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學生通過場景關聯的高頻率輸出不僅能掌握語言技能,還能形成職業(yè)思維,成為企業(yè)需要的國際化人才。未來課程建設的持續(xù)改進階段,可以進一步融合數智技術的能量,動態(tài)構建課程內容,并根據不同專業(yè)的學生定制個性化學習和訓練方案,進一步提升課程的時效性和實用性。
參考文獻
[1束定芳.外語教學改革:問題與對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19.
[2]姜寧.高校轉型背景下大學英語教學與就業(yè)需求的對接研究[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18(3):140-142.
[3]束定芳.目前我國的外語教育與教學:如何看?怎么辦?[J].現代外語,2025(3):431-439.
[4]張維娟.情境驅動的沉浸式教學模式探究——以“職場英語”課程為例[J].教育科學論壇,2024(9):62-65.
[5]束定芳.外語教學應在傳統教學法與交際教學法之間尋求融合——李觀儀先生的外語教學觀及外語教學實踐主張[J].外語界,2019(2):16-23.
[6]王繼昂.翻轉課堂模式下大學職場英語教學探究[J].英語教師,2024(14):138-14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