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記者吳謙陽:我很喜歡我們《山東青年報·教育周刊》小記者的服裝,有小馬甲還有紅色的帽子,鮮艷又生動的顏色象征著我們少年兒童充滿生機和活力!
小記者周立航:是呢!我每次穿著它奶奶都笑呵呵地夸我:“我大孫子的衣裳真氣派!真像個記者!不過我每次都要糾正奶奶,“衣”和“裳”是兩個概念呢。
小記者吳謙陽:是嗎?可是在我們現(xiàn)代的語境中,“衣裳”就是一個詞,指的是身上穿的衣服,包含上衣、褲子或是裙子等所有衣物。
小記者周立航:但在古代,“衣”和“裳”可不是同一個概念,它們兩者是分開的,各有所指。 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如《詩經(jīng)》中:“東方未明,顛倒衣裳(chánɡ)”,意思是剛起床,在天還沒亮的時候穿衣服,將衣和裳穿反了,上下顛倒。
可見起碼在先秦時期,“衣”和“裳”在人們心目中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
再如《說文解字》中對“衣”的解釋:“上曰衣,下曰裳”,很明確地將“衣”和“裳”區(qū)分開了。
簡單來說,“衣”指的是上半身所穿的上衣。如古裝電視劇中,各種角色身穿著的袍、褥、褂等形式,這都屬于“衣”的范疇,它款式多樣,有交領(lǐng)、對襟等不同樣式。
交領(lǐng)的上衣,領(lǐng)口像個斜著的“y”字形,穿著的時候把一邊搭在另一邊上面,再用帶子系好,顯得優(yōu)雅大方。
對襟則是衣服前面左右兩片直直相對,用扣子或者系帶在中間位置連接,這種款式穿著比較利落,行動起來也方便。
而“裳”指的是下半身穿的服飾,但并不包含褲子,說起來和咱們現(xiàn)在的裙子有點像,卻又不完全等同于現(xiàn)代的裙子,它男女都可以穿,一般長及膝蓋。
因先秦時期織出的布很窄,所以古代的“裳”一般是幾塊布拼接起來的。
相傳衣裳起源于黃帝時期,《周易·系辭下》中有黃帝與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的記載。
因此,“上衣下裳制”也成為我國古代最早的服飾行制,至少在商代就已經(jīng)形成,也是在清代以前,歷代男子最為隆重的服飾。
與上下連屬的“深衣制”、上下通裁的袍衫制不同,“衣裳制”的特點就是上下分開,如古代天子在重要儀式中所穿的冕服,就分為了玄衣和纁裳。
古人認為,人體的上下分別對應陰陽,上屬陽下屬陰,因此將遮身蔽體的衣裳與天地陰陽相結(jié)合,衣與裳分別代表了天和地。
同時,古代的禮儀制度非常嚴格,人們的穿著打扮必須符合自己的身份地位,“衣”和“裳”不同的款式、顏色以及材質(zhì),也是一種用以區(qū)分身份的標志。
有錢人可能會穿絲綢做的衣裳,普通老百姓則大多只能穿粗布麻衣,雖然沒絲綢精致,但勝在結(jié)實耐用。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上衣下裳制”逐漸被“深衣制”所取代,“衣”和“裳”的界限慢慢變得模糊了。
現(xiàn)如今,我們已經(jīng)很少嚴格區(qū)分“衣”和“裳”了,直接用“衣服”這個詞來統(tǒng)稱所有穿在身上的衣物。
“衣”“裳”二字就合在了一起,變成了衣服的代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