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導(dǎo)航
同學們,當你走進博物館,看到那些歷經(jīng)滄桑的文物時,你會不會想:它們曾經(jīng)去過哪里?經(jīng)歷過什么?又是怎樣回到祖國的?
2025年5月18日,我國文物界發(fā)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迄今發(fā)現(xiàn)的中國最早的帛書——子彈庫帛書第二、三卷結(jié)束了在美國79年的漂泊,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新聞素材
今年5月18日凌晨3時55分,北京首都國際機場的停機坪燈火通明,一架從美國華盛頓飛來的CA818航班緩緩降落。在飛機上,國家文物局子彈庫帛書接收工作組的成員們緊緊守護著身旁的4個文物包裝箱,里面存放著流失美國長達79年的珍貴文物——子彈庫帛書《五行令》《攻守占》。
回溯歷史,1942年,子彈庫帛書在湖南長沙子彈庫楚墓中被盜掘出土。1946年,這件珍貴的文物被非法帶離祖國,流失海外,幾經(jīng)輾轉(zhuǎn),子彈庫帛書中的《四時令》由賽克勒基金會收藏,《五行令》《攻守占》則被史密森學會國立亞洲藝術(shù)博物館收藏。2024年,國家文物局向史密森學會提交要求返還的備忘錄,正式啟動對《五行令》《攻守占》的追索工作。2025年5月16日,國家文物局在中國駐美國大使館成功接收了這兩卷珍貴的帛書,并于5月18日凌晨順利抵達北京。
(來源:《北京日報》2025年5月18日,有改動)
素材延伸
戰(zhàn)國版“百科全書”
子彈庫帛書內(nèi)容之豐富,堪稱戰(zhàn)國時期的“百科全書”。
國寶文物子彈庫帛書共分三卷。第一卷為《四時令》,第二卷是《五行令》,第三卷乃《攻守占》。其中,第一卷保存相對完整,而第二、三卷則是由大小不一的殘片組成。
《四時令》
尚未回歸的子彈庫帛書第一卷《四時令》,書寫在一件長47厘米、寬38.7厘米的絲綢之上。它分為甲、乙、丙三篇,三篇文字相互顛倒,呈環(huán)繞狀書寫,閱讀時也需順著這一布局進行。這種獨特的布局體現(xiàn)了陰陽交錯、四時流轉(zhuǎn)這一中國古老的哲學思想。
從內(nèi)容上看,甲篇主要講述歲。乙篇圍繞四時展開,以“曰故”二字也就是“在很久以前”開始,探討了寒氣熱氣如何定陰陽,伏羲女媧孕育四子執(zhí)掌四時,以及宇宙經(jīng)歷毀滅重建后,祝融、共工重建春夏秋冬四時秩序的神話故事。處于外圈的丙篇,則講述了每個月做事的宜忌,彩繪的十二月神圖與居于四角的擎天神木和文字緊密排列。
《五行令》
《五行令》由“月名圖”以及書寫在其下方的文字兩部分構(gòu)成。墨書文字字體較小,整齊地排列于紅色欄格之內(nèi),內(nèi)容圍繞五行,闡述了四時十二月的宜忌之事。
▲《五行令》殘片
《攻守占》
第三卷《攻守占》文字按照東、西、南、北四個方向順時針排列,環(huán)繞抄寫在絲綢的四面,上面還有若干標注干支的紅折角。內(nèi)容主要涉及戰(zhàn)爭軍事中攻城、守城的方向宜忌以及日辰宜忌。
例如,在東方部分記載,若有一顆流星劃過天空,必須入城,且要從東方進入,入城后要居于中央,以應(yīng)對四方諸侯;南方部分則記述,守城之日從乙酉持續(xù)到己卯。
▲5月18日凌晨,子彈庫帛書《五行令》《攻守占》抵達北京首都國際機場。圖為工作人員打開包裝箱并向媒體展示。
▲《攻守占》部分殘片
這些內(nèi)容,不僅填補了戰(zhàn)國文獻的空白,還讓我們對那個時代的社會、文化、思想有了更直觀的認識。
寫作素材
文物教" 你寫作文
子彈庫帛書的回歸,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作文素材和思考角度。接下來,讓我們看看能從中挖掘出哪些寫作題材吧!
寫作角度:文化傳承
帛書雖輕,意義很重。文物是歷史的見證,重歸故里的文物更是如此。由于戰(zhàn)爭搶劫、非法走私等多種原因,導(dǎo)致我國大量文物長期流失海外。流失文物的每一次回家,都牽動人心。隨著更多文明碎片不斷重拾和拼接,我們正在見證的是“何以中國”的答案,也是“雖難不輟”的決心、文化尋根的力量。
寫作角度:講好中國故事
剛剛回歸的帛書像是祖先寄給我們的“信件”,跨越時空,回到家人的手中。當它被置于故鄉(xiāng)文化與歷史的大拼圖中時,世界會看到什么?是中國文化與歷史的大門又一次被打開了;是中國人執(zhí)著追尋流失文物所展現(xiàn)出的文化自信;是全世界對文化與歷史話語權(quán)、敘事權(quán)的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