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檔案
名稱:《烈火中永生》
年代:1965年
導(dǎo)演:水華
主演:于藍/趙丹/張平/項堃
電影背景
1958年,革命回憶錄《在烈火中永生》發(fā)表。1961年,同題材小說《紅巖》出版,引起轟動,很快被改編成話劇、歌劇等版本,紅巖故事開始為廣大群眾所知曉。1963年,原著作者羅廣斌、楊益言、劉德彬被請到北戴河,寫出第一稿劇本。作為小說讀者,水華為劇本寫第二稿,寫作時,他不但與原著作者深入溝通,更帶領(lǐng)主創(chuàng)人員輾轉(zhuǎn)北京、重慶、貴陽各地,去尋訪在世的與這段歷史有關(guān)的人,其中有江姐的同學(xué)好友、“小蘿卜頭”的姐姐。采訪歸來,主演于藍等人整理出十幾份人物小傳,先后共達三十萬字之多。但這么多字,要在電影有限的時長里凝縮、升華紅巖精神,顯得格外困難。
這個難題交到了左翼戲劇和電影的開拓者之一夏衍手里。他給出的意見出人意料:把第二稿中只有兩場戲的江姐立為主線,貫穿全片。在于藍記憶里,夏衍隨后說了句“別打擾我,我來改”,然后就在廣東新會縣的玉蘭花香中,用一周的時間寫出了第三稿,片名也從《紅巖》改為《烈火中永生》。水華讀罷,認為可以拍了。
樣片出來后,郭沫若題寫了片名。偶然的機緣,于藍得以向周恩來總理轉(zhuǎn)達了希望他來審看樣片的意愿。周恩來總理真的來了。在主創(chuàng)等人的陪同下,他在新聞電影制片廠放映廳里,通過藝術(shù)化影像,再次看到自己戰(zhàn)斗過、留下足跡的山城。放映到龍光華烈士犧牲的場景時,周總理失聲輕呼,自語道:很感人嘛!
1965年夏,《烈火中永生》正式問世,毫無懸念地受到廣大觀眾的喜愛。人民的贊譽,是對藝術(shù)家、藝術(shù)作品的最大肯定。
(選自“學(xué)習(xí)強國”平臺,有改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