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完善學校管理和教育評價體系,健全學校家庭社會育人機制。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培養(yǎng)高素質教師隊伍。\"《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指出,要深化教育評價改革[2當前家校社協同育人已成為教育發(fā)展的重要趨勢,要建立全過程、全方位的評價體系,促進評價監(jiān)控體系從“單一成績\"評價轉向“全方位教育評價”,就要克服當前育人評價體系面臨的主體割裂、指標單一和依賴紙筆測試三重困難。在此背景下,教聯體的興起為破解困局提供了契機。2024年,教育部等十七部門聯合印發(fā)的《家校社協同育人“教聯體\"工作方案》中指出,力爭到2025年, 50% 的縣建立“教聯體”,到2027年實現所有縣全面建立“教聯體”。教聯體通過整合區(qū)域內或不同特色學校之間的教育資源,有望打破學校間的壁壘,為打破育人評價困境帶來新的機遇。
一、教聯體的內涵及價值意蘊
(一)教聯體的內涵
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一種與“教學為本\"理念背道而馳的評價體系逐漸形成,該評價體系主張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3這樣的評價體系將目光過度集中于學生的學業(yè)成績上,在評價過程中,把分數作為衡量學生優(yōu)劣的首要甚至是唯一標準,將升學情況當作評判學校教育質量高低的關鍵指標。同時,過度看重文憑的獲取以及各類榮譽稱號,將導致全然忽視學生品德修養(yǎng)的培育、實踐操作能力的鍛煉等至關重要的綜合素養(yǎng)。而教聯體是以中小學生健康快樂成長為目標,以家校社為主體,通過有機整合三方責任、資源、空間的方式構建緊密相連、協同運作的教育聯合體。因此,本文認為,教聯體是協調組織各參與主體與組織形式,有機整合各方資源,促進多方協同共進,以促進中小學生快樂健康成長為目標的一種協同機制。
(二)教聯體的價值意蘊
“教聯體”作為一種創(chuàng)新的教育組織形式,能將學校、家庭與社會緊密聯結,聚焦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核心目標,服務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4由此可見,建立教聯體,能促進社會各部門參與學校育人的全過程,有利于發(fā)揮各方資源優(yōu)勢,從而有效解決兒童成長中的難點和痛點問題。5同時,當前有學者認為,家校社協同育人的關鍵在于構建各主體目標同向、組織協調、資源共享的運行機制一家校社協同育人“教聯體”[因此,通過對教聯體相關理論與實踐探索的綜合分析,我們不難發(fā)現其在教育領域的獨特價值,即教聯體以打破教育壁壘為重要使命,致力于突破傳統(tǒng)教育體系中學校間、區(qū)域間以及家校社之間的界限,從而促進教育資源在更大范圍內的合理流動與優(yōu)化配置。不同類型的教聯體基于自身特點,構建并更新獨特的運作機制,涵蓋資源共享機制、教師交流機制、協同管理機制等。隨著教育改革向縱深推進,教聯體憑借其創(chuàng)新性與適應性,在教育領域的拓展前景極為廣闊,有望成為推動教育高質量發(fā)展、實現教育公平與優(yōu)質均衡的關鍵力量。
二、家校社育人評價體系:現狀剖析與問題溯源
家校社育人評價體系是一個復雜的系統(tǒng),旨在全面、客觀地評價學生在三方環(huán)境中的成長與發(fā)展。2020年,“改革學校評價”作為五大任務之一在《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中被重點提出。2021年,《義務教育質量評價指南》和《普通高中學校辦學質量評價指南》中分別構建了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和普通高中的辦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從多個維度研制了相應的關鍵指標和考查要點。兩份指南雖推動了評價體系的重新構建,但依然忽視了評價體系的基礎價值。評價主體存在角色失衡現象,評價指標呈現不均衡狀態(tài),均過于側重學業(yè)成績,忽視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yǎng)。同時,評價方法單一,缺乏多元化的評價手段,以考試和教師評價等單一評價方法為主,無法全面客觀地反映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情況。[8]
三、教聯體對家校社育人評價體系的影響機制
(一)資源“聚能環(huán)”:驅動評價主體多元共生
教聯體如同一個強大的“聚能環(huán)”,吸引多元主體參與評價,能整合各方資源,吸引更多主體參與育人評價。其通過與社區(qū)、企業(yè)等社會機構建立合作關系,可引入社區(qū)專業(yè)人士、家長社團等多元主體參與評價,從而產生積極的“化學反應”,如不同主體具有不同的知識背景、經驗和評價視角,他們的參與可以使評價更加全面、客觀、準確。但是,多元主體協同評價也面臨一些潛在挑戰(zhàn)。各主體之間可能存在評價標準不一致、溝通協調困難等問題,如不同職業(yè)背景的社區(qū)專業(yè)人士對學生的評價標準可能與學校和家庭存在差異。這就需要建立統(tǒng)一的評價標準和有效的溝通協調機制,確保評價的一致性和有效性。
(二)協同“催化酶”:助力評價指標迭代升級
教聯體的協同效應如同“催化酶”,能加速家校社育人評價指標從“學業(yè)本位\"轉向“素養(yǎng)本位”。在傳統(tǒng)評價體系中,評價指標往往側重學生的學業(yè)成績,忽視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而教聯體的發(fā)展促使評價指標從關注單一學業(yè)成績向聚焦學生綜合素養(yǎng)轉變,如創(chuàng)新思維、社會擔當、跨文化交流能力等。教聯體通過整合各方資源,為學生提供了豐富多樣的學習和實踐機會。而在指標重構過程中,我們需要明確科學的原則和創(chuàng)新的方法,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測量性。在這一方面,德爾菲法是一種不錯的方法,其又被稱為專家函詢調查法,是采取匿名的方式廣泛征求專家意見,經過反復多次的信息交流和反饋修正,使專家的意見逐步趨向一致,最后根據專家的綜合意見對評價對象作出評價的一種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預測、評價方法。因此,教育部門可邀請教育專家、教師、家長和社會代表共同參與,確定評價指標的權重和評分標準。政府和學校通過多輪專家咨詢和意見反饋,確保評價指標體系的科學性和合理性。
(三)信息“智慧橋”:開啟評價方法創(chuàng)新變革
學??梢酝ㄟ^三維目標衡量不同年級學生的學科能力和核心素養(yǎng),構建基于學生發(fā)展規(guī)律的現行評價體系。此法能宏觀地評定學生的發(fā)展情況,但對于更加微觀的發(fā)展與提升情況則無法捕捉。而教聯體搭建的信息共享平臺可以為評價方法的創(chuàng)新提供有力支持,推動評價方法的創(chuàng)新變革。大數據技術的應用使評價更加精準,學??梢酝ㄟ^搜集并分析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的數據,為個性化評價提供精確的數據支持。比如,學習分析系統(tǒng)可以基于個性化的學生學習數據,生成相關報告以供教師對自己的教學情況和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過程性評價,讓教師能不斷調整教學策略以適應學生的學習進程。大數據驅動的評價基于客觀數據進行評價,能避免傳統(tǒng)評價方法中主觀因素的影響,更加準確地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虛擬現實技術支持的沉浸式評價能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展示自己的能力,這就避免了傳統(tǒng)評價方法中因情境限制而導致的評價偏差。在實施新評價方法時,教師和相關技術人員也需要注意確保數據的安全性和隱私性,避免學生數據泄露。學校和政府要對教師和評價者進行培訓,使其掌握新評價方法的操作技能和評價標準,確保評價的準確性和一致性。
四、基于教聯體的家校社育人評價體系優(yōu)化策略
(一)協同共治:構建多元主體“命運共同體”
構建多元主體“命運共同體”是優(yōu)化家校社育人評價體系的關鍵策略。在這個“命運共同體”中,學校、家庭和社會各主體應明確自己在評價中的獨特價值與協同職責。學校作為教育的主陣地,承擔著組織和實施教育教學活動的主要責任,在評價中應發(fā)揮專業(yè)引領作用。因此,學校應組織教師開展有效的評價工作,并為其他主體參與評價提供指導和支持。家庭是學生成長的第一課堂,家長最了解孩子,能為教師提供學生在家庭環(huán)境中的表現反饋。家長應與學校保持密切溝通,在積極參與學校組織的相關活動時,主動告知學生在家的學習情況,共同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社會機構擁有豐富的教育資源和專業(yè)人才,在評價中可以提供多樣化的評價視角和實踐機會。因此,為促進主體間的深度交流與協作,社會機構可搭建家校社評價云平臺。通過這個云平臺,各方主體可以實時交流評價信息,分享評價經驗。
(二)指標重塑:繪制全面發(fā)展“成長藍圖”
基于教聯體育人目標和學生發(fā)展需求,創(chuàng)新性重塑評價指標體系是優(yōu)化評價體系的核心任務,從品德修養(yǎng)、知識技能、身心健康、社會實踐等維度繪制學生成長藍圖,全面衡量學生的發(fā)展情況。
在品德修養(yǎng)方面,各方主體需對學生的道德觀念、行為習慣、社會責任感等方面進行評價。在知識技能維度,教師不僅需要關注學生的學科知識掌握情況,還要評價學生的學習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能力。身心健康是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基礎,評價學生的身體健康狀況、心理健康水平和體育鍛煉習慣也是必須的。在社會實踐維度,社會機構應對學生的社會交往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進行評價。政府和學校則可以運用德爾菲法等科學手段確定指標權重與評分標準,邀請教育專家、教師、家長和社會代表組成專家小組,通過多輪問卷調查和專家咨詢,確定各評價指標的權重。
(三)方法融合:打造立體評價“工具箱”
打造融合多種評價方法的“工具箱”,有利于促進學生個性化發(fā)展、學校教學改進、家庭和社會教育資源優(yōu)化配置,從而實現評價增值。將傳統(tǒng)評價方法與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有機結合,提升評價的全面性與動態(tài)性。對于學生而言,評價結果不應僅是一個分數或等級,更應是一份詳細的發(fā)展報告,能明確學生的優(yōu)勢與不足,為其提供個性化的發(fā)展建議。
傳統(tǒng)評價方法中,教師評語能體現教師對學生個性化的觀察與建議,雖具有較為強烈的主觀性,但在情感溝通與人文關懷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而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可通過對學生學習過程數據的深度挖掘,呈現學生的學習軌跡、知識薄弱點,實現對學生發(fā)展的動態(tài)跟蹤。學校應依據評價結果調整教學策略,優(yōu)化課程設置。同時,家庭和社會也可根據評價結果優(yōu)化教育資源配置。在實際操作中,教師應積極探索線上線下融合、過程性與終結性評價互補的評價模式。線上利用各種信息化技術收集學生階段性的學習數據以便教師、家長以及學生自己進行過程性評價。線下則可以通過課堂表現觀察、小組活動參與度評估、實踐操作考核等方式,對學生進行綜合考量。教師將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既能關注學生的學習成長過程,又能對學習效果進行總體判斷。
同時,建立反饋一改進一優(yōu)化的閉環(huán)機制是實現評價結果增值的關鍵。學校、家庭和社會定期就評價結果進行溝通與反饋,共同探討學生發(fā)展中存在的問題及改進措施,根據反饋意見,優(yōu)化評價指標、方法和教育教學活動,持續(xù)激活教育發(fā)展動力,形成一個不斷提升的教育循環(huán)。
五、結語
本文為教育評價理論的發(fā)展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思路,明確了多元主體協同模式,構建了包括學校、家庭、社會在內的“命運共同體”,打破了傳統(tǒng)評價主體單一的局面,促進了教育資源的共享與互補,但是,對于跨區(qū)域、跨文化教聯體評價體系方面的研究依然存在不足。隨著教育全球化的發(fā)展,不同地區(qū)、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聯體合作日益增多,探討如何構建適用于跨區(qū)域、跨文化教聯體的評價體系,并以此來促進教育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22年10月16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4.
[2]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N].人民日報,2024-07-22.
[3]劉振天,鐘蕊坤.破“五唯”立多維:教育評價改革何以回歸教學之本[J].現代教育管理,2025(1):1-12.
[4]李百成,潘小峰.家校社協同育人“教聯體”的特征、價值與建設路徑[J.教學與管理,2025(10):6-10.
[5魏學智.基于學校治理變革的“教聯體”建設:內在邏輯與創(chuàng)新路徑[J].教育科學研究,2025(3):90-96.
[6]李威,李嬋玉.“雙減”政策視域下教育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底層邏輯[J]中國教育學刊,2025(4):37-42.
[7]潘希武.學校辦學質量評價:困境與出路[J].教育導刊,2024(6):45-51.
[8]呂巖峰,徐艷,張健.崗位勝任能力導向下的高職院校人才培養(yǎng)評價體系研究[J].當代教研論叢,2024(9):95-99
[9]趙春艷,王小芳,胡愛忠,等.應用德爾菲法構建社區(qū)護理質量評價指標體系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1(23):23-25.
[10]田一,張詠梅,郝懿.學習進階視域下的基礎教育質量監(jiān)測評價體系重構升級[J].上海教育科研,2024(10):2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