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H1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4110(2025)07(b)-0021-06
Abstract:Proverbsoriginatefromlifeandserveit,andareanimportantcomponentofnationalculture.Theharshenvironmentin someareasofXinjangisanimportantfactorrestrictingsocialdevelopment.TheChinesepeopleofallethnicgroupslivingonthis vastlandinXinjiangdeplyrecognizetheimportanceofenvironentalprotectionandtebenefitsofaforestationforfuturegerations.Therefore,manyHanweitreeproverbshavebeenpaeddowninproductionandlifetothisday.Inaddition,Hanweitree proverbscoverrichontent,includingmaterialcultureandspiritualcultureandhavegreatcommonalitiesinlanguagecharacteitis andculturalconnotations,withrichresearchvalue.ThisarticlemainlyfocusesontheChineseandUyghur proverbsthatembodythe cultureoftres,hopingtorevealteirdeepermeaningsthroughtheanalysisofthecolectedChineseandUyghurtreeproverbsassist inthe relatedresearchofChineseandUyghur proverbs,providesupportforlanguage teaching,andexplorethemostvaluablecultural genesrotedinthelanguageandcultureofvariousethnicgroups topromotethestrengtheningofthesenseofcommunityoftheChinese nation.
Key Words:TheSenseof Communityfor theChineseNation; Chinese; Uyghurlanguage;Treeproverbs;Language features;Spiritual culture
語言是人類交際、思維和認知的工具。語言作為人類創(chuàng)造的重要文化成果,記錄、傳承著人類文化。因此,要了解一個民族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風俗習慣、社會制度,甚至民族所處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等,都需要通過研究其語言的形式、發(fā)展和結構規(guī)律來實現(xiàn)。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正確把握中華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關系,各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都是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諺語作為一種特殊的語言形式,是人民大眾在實踐中總結出來的通俗易懂、簡練生動的短句。學習、研究諺語是使用語言的高級需求,同時是了解、掌握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徑。因此,挖掘蘊含在中華各民族諺語中的中華共有文化精神和文化價值,對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促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形成具有重要現(xiàn)實意義。
通過查閱的相關資料發(fā)現(xiàn):目前大部分樹木諺語的研究都是在闡述單一民族的樹文化,缺乏語言之間的對比研究,因此,筆者收集了漢維樹木諺語共200余條,按其含義分門別類,以此為出發(fā)點,嘗試分析樹木諺語的語言特征及其所反映的文化內(nèi)容,這對于漢維樹木諺語的研究有一定積極意義。
1漢維樹木諺語的語言特征
諺語,屬于“言語\"的范疇,是一種口頭流傳的活的語言。本節(jié)將從語音、詞匯、句式三方面對漢維樹木諺語展開探討。
1.1 語音特征
諺語的韻律特征是指諺語運用音韻、節(jié)律等語音手段來增強其表達和誦讀的節(jié)奏感和音樂美。漢維語樹木諺語押韻方式靈活多樣、自然流暢、活潑生動,主要包括首韻、腹韻、尾韻等。
1.1.1首韻
首韻是指第一句和后一分句的開頭部分押韻。
漢語:
例1:樹老焦梢葉兒稀,人老貓腰把頭低。
例2:入山問樵,入水問漁。
維吾爾語:
例3:Mewilik dεrεxnin fexi towεn, bilimlik εrnin jyzi.
例 4:pnarni tolge tik,εndzyrni kσlgε
例3譯為“碩果累累的果樹枝頭低,知識淵博的男人臉皮薄”,對首韻進行了押韻,屬于前后分句第一個詞語的尾音節(jié)押lik韻。例4譯為“石榴要栽在戈壁灘,無花果要栽在池塘邊”,對首韻進行了押韻,屬于前后分句第一個詞語的尾音節(jié)押ni的韻。
1.1.2 腹韻
腹韻是指前后分句的中間部分運用了相同音節(jié)或相同的詞語形式。相較漢語,維吾爾語中大部分情況是押首腹韻或腹尾韻,僅押腹韻的較少3。
漢語:
例5:人要臉,樹要皮。
例6:人來投親,鳥來投林。
維吾爾語:
例7:Mewisi bolmiBan dεrεX otundur, jamBuri bolmiBan bulut tytyndur.
例8:Ormini barni pul basar,ormini joqni qom basar.
例 9:Kofet posti bilen jafar, adεm dosti bilεn jafar.
例7譯為“不結果的樹是燒柴,不下雨的云是煙霧”,屬于比較典型的押腹韻的情況,上下分句詞語“bolmiBan\"完全押韻。例8譯為“有森林被錢覆蓋,無森林的被沙掩埋”,上下分句押首腹韻,首韻是“Ormini”,腹韻是“ni”。例9譯為“樹靠皮活,人靠朋友活”,上下分句詞語押腹尾韻“postibilεn jafar”\"dosti bilen jafar”。
1.1.3 尾韻
諺語中尾韻的押韻是指前一分句末尾的詞或音節(jié)與后一分句末尾的詞或音節(jié)進行押韻的情況
漢語:
例10:坐如鐘,站如松,臥如弓例11:五九、六九,隔河看柳。
維吾爾語:
例 12:Orman salsan kgzlεp sal, orεklεrni tyzlεpsal.
例13:JalBuz dεrεx orman bolmas,inaq tkεn wεjranbolmas.
例12譯為“栽樹要栽準,挖坑要挖直”,屬于押尾韻。例13譯為“孤木不成林,和諧相處不衰落”,前后兩個分句押尾韻。
從語音層面押韻特點來看,漢維樹木諺語具有相似性,押首韻、尾韻、腹韻的現(xiàn)象較多,其中維吾爾語樹木諺語押首尾韻、腹尾韻的現(xiàn)象較多。
1.2 詞匯特征
漢維樹木諺語在用詞上表現(xiàn)出多樣性、靈活性的特點,主要概括為常用數(shù)詞、對舉反義詞等。
1.2.1 常用數(shù)詞
漢語:
例14:桃三李四柑八年。
例15: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例16:農(nóng)家三大寶,栗子、核桃、棗。
以上三個例句,都使用了數(shù)詞,不同點在于例14中“三、四、八\"是實指,按其字面義理解即可。例15通過“十\"和“百\"的對比,突出育人時間之久。例16為數(shù)字縮略形式,栗子、核桃、棗對其進行解釋說明。
維吾爾語:
例17:Birini kεssεn,onni tik.
例18:Bir jilnin Bemi yfyn afliqqa ifle, on jilnin Bemi ytyn kottkεifle.
以上三個例句均使用數(shù)詞表達,共同點在數(shù)詞均是虛指。例17譯為“伐一棵,種十棵”,由此可看出維吾爾族對樹木的保護意識極強,伐樹的代價之大。例18譯為“一年之憂在種糧,十年之憂在植樹”,通過“一\"和\"十\"的比較,強調(diào)植樹耗時之久,需從長計議。
1.2.2 對舉反義詞
對舉反義詞,會使句子形成明顯的對比,更清晰地反映正確的價值觀,達到言簡意賅凸顯語義的效果
漢語:
例19: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例20:樹正不怕月影斜。
以上兩個例句中使用反義詞,例19對舉反義詞“失之\"“收之”,比喻此時受到了損失,彼時得到了補償。例20對舉“正\"和“斜”,實指人若自身品行端正,就不怕別人的誤解與猜疑。
維吾爾語:
例 21:Orman salBan sawab tapar, salmiBan azabtapar.
例22:Ormini bar uzar,ormini joq tozar.
對舉反義詞也是維吾爾語樹木諺語的詞匯特點。例21譯為“栽樹會積德,不栽樹會遭罪”,“salBan\"與“salmiBan\"構成反義,勸誡人們栽樹是積德的表現(xiàn),要常栽樹。例22譯為“擁有森林會長壽,沒有森林會短命”,將人的壽命與森林的有無聯(lián)系在一起,強調(diào)森林對人類的重要性。
數(shù)字能夠增強漢維樹木諺語表達的生動性,從而使人們厘清諺語所表示的程度變化,將生活中的經(jīng)驗以數(shù)字方式表達,達到說理的自的。反義詞的使用揭示了事物的對立性,促使諺語所闡述的道理更加清楚透徹,同時起到凝練語言的作用。這在相應的
例證中得到了詮釋。
1.3 句式特征
諺語內(nèi)容的豐富多彩,決定了諺語形式的多種多樣4。本節(jié)主要從單句結構和復句結構來分析。
1.3.1 單句結構
單句結構的樹木諺語形式簡單,往往是講述一個事實,或陳述一個道理,或直接總結經(jīng)驗,
漢語:
例23:無樹不棲鳥。
例24:樹大自然直。
維吾爾語:
例 25 :Orman bar jerde bala joq.
例 26:Soget suBa tojmas.
例23和例24屬于主謂句式,前句是動詞謂語句,后句是形容詞謂語句。例25譯為“有森林的地方?jīng)]災難”,屬于形容詞謂語句。例26“柳樹喝不夠水”,屬于動詞謂語句。
1.3.2 復句結構
(1)聯(lián)合復句:主要分為并列關系、選擇關系和遞進關系等。
a.并列關系:分句之間的語義或相輔相助,或相 反相成。
漢語:
例27:人人要面,樹樹要皮。
例28:出于幽谷,遷于喬木。
維吾爾語:
例29:Orman kopkimu jetkyzidu,kokkimu jetkyzidu.
例 30:Jultuz koknin zinniti, dεrεX ziminnin zinniti.
例27前后句語義平列,例28前后句語義相反例29譯為“森林既可使民眾受益,又可使藍天受益”,兩分句語義相輔相成,突出森林的作用。例30譯為“星星點綴天空,樹木裝飾大地”,前后句語義平等,表明樹木有裝飾作用。
b.選擇關系:分句之間的語義是任選的關系。
漢語:
例31:寧吃鮮桃一口,不吃爛杏一筐。
維吾爾語:
例 32:alma jep aBriBitfε, oryk jep olywal.
例31前后分句語義對比明顯,有傾向性。例32譯為“與其吃蘋果生病,不如吃杏子送命”,從前后分句語義可知應怎樣選擇,即取舍已定。
c.遞進關系:分句間的語義是層層遞進的關系,語勢漸高。
漢語:
例33:絲不如竹,竹不如肉。
維吾爾語:
例34:ToBraq tik turup min jil, jiqilip min jil, komylyp min jil jafar.
例33“不如”一詞使語義由輕到重,層層推進,例34譯為“胡楊挺立活千年,倒下活千年,沙埋仍然活千年”,通過挺立、倒下、沙埋三詞,逐漸加強語義,語氣堅定。
(2)偏正復句
漢維樹木諺語偏正復句居多,主要包括轉(zhuǎn)折關系、假設關系、連鎖關系和因果關系等。
a.轉(zhuǎn)折關系:分句間的關系是相反或相對的,后一分句與前句語義上形成對立,后句是核心。
漢語:
例35:山中常有千年樹,世上并無百歲人。
維吾爾語:
例36:Melin zajε bolsa bolsun, orman zajε bolmsun.
例35“常有”與“并無\"形成對立,強調(diào)后句之意。例36“財產(chǎn)可以糟蹋,森林不能糟?!保怀錾值膶氋F。
b.假設關系:前一分句提出一種假設,后一分句是這一假設的結果。
漢語:
例37:樹木不修剪,只能當柴砍。
維吾爾語:
例 38:Uzartqun kεlsε gmryηni, ormanBa fymke forεnni.
例37隱含假設關系,如果樹木不修剪,就只能用作柴。例38譯為“若要延年益壽,就要綠樹環(huán)四周”,sε表示虛擬假設。
c.因果關系:指分句間的語義聯(lián)系是原因和結果的關系。
漢語:
例39: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
維吾爾語:
例 40:Orman degεn pul, kynin bolur gyl.
例39前后分句存在因果關系,前句是后句的原因。例40“森林就是錢,日子過得像朵花”,后句是前句的結果,日子之所以過得好是因為有森林作為保障。
從句式結構來看,漢維樹木諺語呈現(xiàn)不平衡的特點,但基本是復句為主,這是其一大特色,較少使用關聯(lián)詞,這也體現(xiàn)了諺語語言簡潔、直白,重視語義邏輯。
2漢維樹木諺語的精神文化
諺語作為各民族文化的載體,充分反映了人們的思想和價值觀念。漢族、維吾爾族在與自然相處的過程中,不斷總結出口語色彩濃厚、通俗易懂的諺語來指導人們的日常活動。“其中所承載的文化信息直接、樸素而豐富。\"這些體現(xiàn)在思維、心理等方面,是精神文化的集中體現(xiàn)。
2.1樹木諺語折射出的生態(tài)觀
樹木諺語尤其是關于樹木種植的諺語,深刻體 現(xiàn)了人們保護森林、愛護森林的生態(tài)觀
2.1.1 植樹造林是維持生態(tài)平衡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植樹造林對于維持生態(tài)環(huán)境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諺語“造林即造福,林中生萬物”,指出植樹造林是為后人造福,山林中可生萬物。造林對于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促進自然界萬物生長有著積極作用。諺語“山要富,多栽樹”,指出樹木可以富裕山林,具有保持水土、防澇防旱的作用。諺語“山上沒有樹,莊稼保不??;山上樹木光,山下走泥槳”,指出山上無樹,土壤缺乏凝聚力,一旦下雨就會形成泥石流,破壞山下的莊稼,造成不可估量的經(jīng)濟損失。
新疆的干旱區(qū)面積占全疆總面積的 73% ,其中大部分是戈壁、沙漠和沙漠化土地。惡劣的地理環(huán)境和氣候條件,致使這里的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極為脆弱,生活其中的維吾爾族人民充分認識到生態(tài)植被及其保護的重要性。綠色即生命、即希望。因此,在長期的生產(chǎn)生活中,他們形成了良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意識。維吾爾諺語(以下簡稱“維諺”)中“Dεrεxtiksεηsaqlar tupraqni,munbεtqilarbinεm otlaqni”,譯為“植樹既可固土,又可變旱田為草原”,點明了樹木固土的作用。維諺“Kfεt tiktimtamafti,tikmigεnniqumbasti”,譯為“植樹墻增高,不植樹沙漫墻”,指出植樹會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不植樹風沙就會一發(fā)不可收拾
2.1.2 森林是人類繁衍的重要保障
樹木諺語反映了森林是人類發(fā)展的重要保障。諺語“砍樹是吃祖宗飯,栽樹是造化兒孫?!保赋錾仲Y源是前人留給后人的財富,砍樹是在消耗前人之積,栽樹則是在給后人積累財富?!扒叭嗽詷?,后人乘涼”,人們常用這則諺語來比喻前人為后人造福,這里的“福\"是指前人為后人提供了一種生存和發(fā)展的環(huán)境,為子孫后代的綿延提供了可能。
維諺“Ormini bar uzar,ormini joq tozar”,譯為“擁有森林會長壽,沒有森林會短命”,將森林與生命的長短結合,直觀地反映了森林的作用。維諺“Orminsizhajatbolsimurahεtbolmas”,譯為“沒有森林就沒有生命,有了生命也不會舒心”。將森林和人類生命緊密結合,體現(xiàn)了森林的重要性。維諺“εtigεndε kρfεt tikip,kεttε sajisini izdεptu”,譯為“父輩栽樹子孫乘涼”,體現(xiàn)了維吾爾族先民早已認識到樹木和人類的繁衍、生命的延續(xù)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
2.2 樹木諺語折射出的處世觀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注重人的自我塑造、自我完善,強調(diào)知識與品格、理智與情感的統(tǒng)一[。人們將“道\"比附于自然萬物,樹就是其載體之一。人們往往借樹喻理,將處世的經(jīng)驗以諺語的形式記錄下來,以此來規(guī)范人之言行。
2.2.1 人格追求
樹木諺語中有很多對于人格品質(zhì)的描述,其中又以描寫松柏居多,如諺語“風吹不動泰山,雨打不彎青松”,比喻不論環(huán)境多么惡劣,仍立場堅定,正氣凜然,顯示出一種剛強不屈的精神。人們也常常將松柏與花草相比,來突出松柏堅韌的本性,如諺語“山上松柏山下花,花笑松柏不如它,有朝一日寒霜下,只見松柏不見花”。這則諺語通過松柏與花草對比,突出了松柏不畏嚴寒的美好品質(zhì)。
維諺中也有相應體現(xiàn),“ToBraq tik turup min jil,jiqilipminjil,komylypminjil jafar”,譯為“胡楊挺立活千年,倒下活千年,沙埋仍然活千年”。胡楊能成長的沙漠里別的樹木幾乎不能存活,因此胡楊象征著維吾爾族人堅毅的品格。維諺“tinarfirmas,arfaqerimas”,譯為“梧桐不腐,柏樹不老”?!癚ari3aj qifta feniqar, jigit ifta feniqar”,譯為“松樹磨礪在冬天,男人磨煉在勞動中”。這兩則諺語將松柏作為堅強意志與勤勞作風的象征。
2.2.2 道德準則
諺語“澆樹要澆根,交人要交心”,指和人交往,貴在交心,這道理就像澆樹要把水澆到根上才能枝繁葉茂一樣。諺語“樹不可空心,人不可失信\"告誡人們樹木沒有心不可活,誠信就如樹心對于樹一般重要。諺語“樹要直,人要實”,意為樹身要端直,端直才能成材;為人要誠實,這是做人的根本。
維諺\"DεrεX qattiq bolmisa qurt jεjdu”,譯為“樹若不堅被蟲蛀”。通過樹木不堅被蟲蛀隱喻做人道理。維諺“Orman salBan sawab tapar, salmiBan azabtapar”,譯為“栽樹會積德,不栽樹會遭罪”,直接將樹木與道德相結合,指出植樹就是道德的積累。
2.2.3 處世智慧
漢維樹木諺語所反映的人們的處世態(tài)度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的組成部分。諺語“人不要大,樹不要高,矮矮山上有柴燒”,告誡人們謹以安身,避免成為別人針鋒相對的對象。諺語“結滿果實的樹,總是枝枝下垂”,這則諺語用結滿果實的樹來比喻學識豐富有內(nèi)涵的人,意在告誡人們要學會謙卑、收斂鋒芒,謙虛處世,低調(diào)做人。
維諺“Dεrexnin ajnifi bulaqtin,bilimnin mεnbεsiqulaqtin”,譯為“樹靠皮活,人靠朋友活”;諺語\"JalBuz dεrεXormanbolmas,inaq σtkεnwεjranbolmas\"譯為“孤木不成林,和諧相處不衰落”。兩則諺語以樹喻人,通過樹木告訴人們?yōu)槿颂幨酪嗯c人交善。維諺“Qara sogεtnin to3anliqi joq,bilim-likininjoBanliqijoq”,譯為“大柳樹不需要堤壩,知識淵博的人不自大”,提醒人們要收斂鋒芒謙虛處世,低調(diào)做人。
2.3樹木諺語折射出的思想觀
2.3.1 以樹木體現(xiàn)團結的重要
樹木在自然界,往往是成片生長,形成茂密的森林。森林可以抵御大風,人們往往用樹和森林的關系來比喻團結的精神,總結出很多具有教育意義的諺語。諺語“單絲不成線,獨木不成林”,以“單絲不線”“獨木不林”的自然現(xiàn)象來比喻一個人力量弱小、難成大事的道理,告誡人們要團結。還有諺語“獨樹不擋風,獨柴難燒紅”“孤樹不成林,獨鳥不成群”,也是將獨樹和森林進行對比,來說明團結的重要性。
在維諺中也有通過樹木告誡人們要團結的諺語“boran-tapqun tεnha dεrεXni sundurar, qelin ormanaldidahεjwitinijoqitar”,譯為“狂風可以吹斷獨樹,但在密林前會威風盡失”。比喻人也要像樹木一樣緊緊團結,才能抵御各類災難。維諺“Dεrεxjilitizibilεn jafar,adεmzelibilεnjafar”,譯為“樹靠樹根生存,人靠祖國興旺”,指出人類只有像樹木一樣團結才能繁榮興旺。維諺\"DεrεXBolidinsonmas,fexi-dinsunar”,譯為“樹干難折,樹枝易斷”,生動表現(xiàn)出一個人就如樹枝容易折斷,而團結起來就像粗壯的樹干,難以折斷,從而說明團結的重要性。
2.3.2 以樹木體現(xiàn)教育的重要
樹木出現(xiàn)在諺語中頻率極高,由此引申出了各類隱喻意義,其中最重要的是有關教育的體現(xiàn),人們總結出很多具有教育意義的諺語[]。諺語“桑條從小拗,大來拗不直”,比喻孩子的教育要從小抓起,長大就難以改變了。諺語“樹不修不成材,兒不育不成人”,用修剪樹木和教育孩子作比,強調(diào)教育的重要性。諺語“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體現(xiàn)出教育需要長久的付出,才能有收獲。
同樣在維諺中也有體現(xiàn)教育意義的諺語“εgrióskεndεrεx,kεsmεjtyzεlmεs”,譯為“彎樹不修不直\";“JaBatninotawaqtidaεg\",譯為“樹要從樹苗時修剪”。兩則諺語描寫樹木需要修剪才能筆直,比喻人也需要從小培養(yǎng)才能成才。維諺“Bilimsizkiji-mevisizdεrεx”,譯為“無知的人好比不結果的樹”,體現(xiàn)出維吾爾族重視人才教育,這與漢語諺語的表達有異曲同工之妙。
3 結束語
方式相似,分為首韻、腹韻和尾韻,諺語的押韻增強了其表達時的美感;詞匯方面多使用數(shù)字,通過前后句列舉反義詞的方式突出語義效果;句式方面多以復句結構為主,常用并列、選擇、假設、轉(zhuǎn)折和因果關系,重視語義邏輯,句式簡化凝練,單句形式中主謂結構占優(yōu)勢。漢維樹木諺語折射出的生態(tài)觀、處世觀、思想觀,反映了漢族、維吾爾族生產(chǎn)生活中傳遞信息、表達思想存在共性。此外,維吾爾語語言教學在傳統(tǒng)的理論講授的基礎上,應盡可能地豐富授課形式和內(nèi)容。例如,在不同的專業(yè)課中可以融入適當?shù)闹V語、成語,讓學生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時極具生活氣息的諺語能夠增強課堂的趣味性,尤其是翻譯理論課程,讓學生分析漢語諺語是否有其對應的維吾爾語表達,這里的對應強調(diào)二者語義上和情感色彩上的相同,由此體會語言的精妙。挖掘中華諺語語義的深刻內(nèi)蘊,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語言層面的實證支撐。
諺語是各民族經(jīng)驗和智慧的總結,作為語言符號的中華諺語則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建構過程中的共生事件,漢維樹木諺語作為中華諺語的組成部分,是文化認同的語言表征。本文運用語言學的理論對漢維樹木諺語的語言特征和精神文化兩方面進行了細致的分析,語言特征主要從語音、詞匯和句式入手,發(fā)現(xiàn)漢維樹木諺語共同性居多。例如:語音層面押韻
參考文獻
[1]華錦木,劉宏宇.維吾爾語諺語與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2]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3]劉秉坤.“三美論”在維吾爾語雙部句諺語漢譯中的應用[D].烏魯木齊:新疆師范大學,2021.
[4]武占坤,馬國凡.諺語[M].呼和浩特:內(nèi)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
[5]劉宏宇.維吾爾諺語中的維吾爾園藝文化特點[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40(4):161-165.
[6]華錦木.維吾爾諺語鏡射出的維吾爾游牧文化與農(nóng)耕文化[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30(6):57-60.
[7]郝婧.樹木熟語文化研究[D].呼和浩特:內(nèi)蒙古大學,2019.
[8]吳毅,朱世廣,劉治立.中華人文精神論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9]張方方.隱喻認知視角下的漢維諺語意義對比研究[D].烏魯木齊:新疆大學,2017.
[10]張慧敏.漢語林木諺語研究[D].呼和浩特:內(nèi)蒙古大學,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