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城市牛山林場位于山東省肥城市北部山區(qū),地處泰山西麓,東西橫度 35km ,西起濟南平陰縣,北鄰濟南長清區(qū),東至泰安岱岳區(qū),地跨湖屯、王瓜店、老城和潮泉4個鎮(zhèn)街。林場總面積近 1 333.33hm2 ,主要樹種包括松、柏、刺槐,森林覆蓋率達 93% 以上。
1 森林資源狀況
1.1 林地資源
牛山林場經營總面積為 1 055.2hm2 ,林業(yè)用地面積 1 039.7hm2 。林業(yè)用地面積中,按林種面積分,國家級生態(tài)公益林 550.8hm2 ,省級公益林面積469.9hm2 ,輔助生產林地 28.2hm2 ,占林業(yè)用地面積的 2.7% ,有的林地全部為生態(tài)公益林。
1.2 林木資源
林場森林活立木蓄積量 85600m3 ,森林覆蓋率95.9% [1]。林場主要樹種中,側柏林面積 586.5hm2 占林場經營總面積的 55.6% ,蓄積 49482.4m3 ,占林場總蓄積的 57.8% ;松林面積 32.6hm2 ,占林場經營總面積的 3.1% ,蓄積 2 911.8m3 ,占林場總蓄積的3.4% ;刺槐林面積 401.2hm2 ,占林場經營總面積的38.0% ,蓄積 38553.0m3 ,占林場總蓄積的 45.0% [2];板栗林面積 34.4hm2 ,占比較?。▓D1)。
1.3 存在的主要問題
1.3.1樹種結構不合理,森林質量不高現(xiàn)林場主要樹種為柏、刺槐、松三種樹種組成,樹種單一,且在現(xiàn)有林中,存在著過熟林多、幼林少,側柏、刺槐純林比重大等問題,森林抵御火災和病蟲害等功能較弱(圖2)。
1.3.2森林資源總量和質量有待提高牛山林場森林公頃蓄積為 84.7m3 ,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但不到德國等發(fā)達國家的1/2,必須增加資金和技術投入,加大造林和管護力度,盡快實現(xiàn)綠化目標,提高林場森林資源總量。
林場森林資源中純林比重較大,林地生產力較低,林分質量不高,不利于森林多種功能和效益的發(fā)揮。
1.3.3林地分散,管護難度大林場經營面積 1055.2hm2 下有4個林區(qū),7個護林點,林區(qū)與3個縣市相鄰,又與33個村的荒坡、林地交錯,使部分林地分散并呈散落塊狀分布,邊界糾紛多,管護難度較大,需管護人員
較多。
1.3.4林場負擔較重,林分改造資金缺口較大 牛山林場是全額事業(yè)單位,辦公經費嚴重不足;森林生態(tài)效益補償基金標準偏低,難以保障林木更新的實施。
2 近年來森林經營情況分析
牛山林場一直積極實施生態(tài)林建設、低效林改造和林木撫育工作。在山東省森林質量精準提升試點中,連續(xù)4年累計投入資金303萬元實施刺槐低效林改造及側柏林目標樹經營。2012年以來,投入328.2萬元,撫育面積 489.3hm2 ,并對其他生態(tài)公益林的中幼林開展劈草、施肥、衛(wèi)生伐、透光伐等撫育工作??傮w來看,缺少后期管理,撫育效果較差。
3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工程建設主要技術措施
3.1高標準設計,精準施工管理,全面提高造林質量
根據(jù)《全國森林經營規(guī)劃》(2016一2050年)的區(qū)劃標準,牛山林場所在區(qū)域屬于華北暖溫帶落葉闊葉林經營區(qū)[3。針對該林場現(xiàn)有林地基本實現(xiàn)全面覆蓋的特點,當前經營重點應轉向低效林分的提質改造工程,并在改造區(qū)域實施精細化造林作業(yè)。重點把控以下關鍵環(huán)節(jié):
3.1.1在造林規(guī)劃設計體系方面應建立立地類型與造林技術參數(shù)的對應模型,從立木組成、種植密度(株行距配置)、整地方式(規(guī)格參數(shù))、基肥配比、苗木質量標準(包括無性系選擇)、栽植季節(jié)、栽培技術體系到幼林撫育措施,均需制定分區(qū)分級的實施方案。整地工程應根據(jù)地形特征進行優(yōu)化:平緩坡地( 1lt;15° )可實施全面翻墾整地方式,而坡面較大區(qū)域則推薦采用穴狀整地( 80cm×80cm×60cm) 或溝狀整地,寬 60cm× 深 50cm 等水土保持型整地技術。
造林時序管理需建立天氣預警機制,確保在最佳造林窗口期(春季土壤解凍至萌芽前/秋季落葉后至封凍前)完成栽植作業(yè)。針對立地條件特殊區(qū)域(如干旱陽坡、瘠薄山地),需構建\"一地一案\"的造林技術體系,突破傳統(tǒng)粗放型設計模式。
3.1.2在施工質量管控方面應建立三級監(jiān)理體系,林場技術人員實施全過程技術指導,通過現(xiàn)場示范教學規(guī)范操作流程;實行工序驗收制度,重點把控整地規(guī)格、苗木處理(修根、蘸漿)、栽植深度、病蟲害監(jiān)測防治(圖3)等關鍵節(jié)點;運用信息化手段建立施工人員績效檔案,實現(xiàn)質量問題的溯源管理。通過上述系統(tǒng)性優(yōu)化措施,可顯著提升造林成效與林分質量]。
3.2按林分及生長情況,對刺槐林實施低效林技術改造
3.2.1刺槐林改造技術措施針對刺槐低效林存在的林分質量較差、林木分化嚴重、生長量低等問題,提出了一套綜合改造技術措施。通過育林擇伐清除劣質林木,降低林分郁閉度至0.7左右(表1),增強林下光照條件和樹種競爭力;采取修枝技術提升樹形質量,將枝下高提高至樹干高度的1/2\~3/5,避免死節(jié)形成;在林隙與林地稀疏區(qū)域,采用黑松、油松、側柏和麻櫟等鄉(xiāng)土樹種進行補植,保證補植幼樹成活率在90% 以上,并通過魚鱗坑式樹盤和待種穴的整理促進天然更新;定期割灌除草,清除補植幼樹周圍雜草與灌木,持續(xù)進行定株間伐,優(yōu)化林木分布與密度;同時對采伐剩余物合理利用,改善土壤水分和養(yǎng)分條件。通過實施上述措施,刺槐林逐步向復層針闊混交林發(fā)展,最終形成健康穩(wěn)定的多冠層異齡混交林,提高林分生態(tài)、社會和經濟效益。
通過對刺槐萌蘗二代林實施林分更新改造,將刺槐純林改造成復層混交林5。林分通過冠下種植毛梓和播種麻櫟,形成復層闊葉混交林,并逐步過渡到毛、麻櫟塊狀混交林。采用冠下造林方式,將刺槐純林改造成復層混交林。經營10年左右,逐步將刺槐全部伐除,形成毛徠和麻櫟闊葉塊狀混交林。然后通過目標樹作業(yè)體系,進行目標樹撫育管理,促進目標樹結實下種,促進林下天然更新,逐步形成復層異齡混交林,逐步達到恒續(xù)林經營(圖4)。
3.2.2板栗林管理按照魯中山區(qū)的立地條件,板栗林每 667m2 保留20\~50棵,施肥以農家肥為主。對于5年以上樹齡的板栗樹,進行整形修剪,調整樹形結構(圖5)。針對樹齡10年以上板栗樹,進行刮皮操作。為防止森林火災,刮皮時,樹干下面鋪上塑膜承接,用利刀刮除粗皮、老皮、翹皮,將其帶到林區(qū)外集中燒毀。刮皮后要及時將樹干和大枝涂刷涂白劑,防止害蟲或病菌侵染樹干。
3.3實施科學的集約化森林經營技術
通過科學實施擇伐、修枝、補植、促進天然更新及割灌除草等措施,林場林分結構得到優(yōu)化,郁閉度降低,目標樹生長環(huán)境顯著改善,干形質量提升,高品質木材培育潛力增強。補植和更新措施提高了物種多樣性,推動林分向復層異齡結構轉型,增強了天然更新能力。利用采伐剩余物改善了土壤肥力和水分條件,割灌除草保障了幼苗成活和生長。整體效果顯著提升了林分質量、生態(tài)功能及木材經濟價值,為實現(xiàn)森林的健康穩(wěn)定和可持續(xù)經營提供了科學示范。
參考文獻
[1] 陳耀輝.廣東省東江林場森林資源狀況與森林質量精準提升技術探討[J].林業(yè)勘查設計,2017(1):31-33.
[2] 魏芳.廣西廣運林場生態(tài)公益林經營類型劃分研究[D].長沙: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2021.
[3] 國家林業(yè)局.全國森林經營規(guī)劃(2016—2050)[R].2016-07-06.
[4] 劉成杰,李翔飛,李建東,等.煙臺市生態(tài)林場森林質量精準提升模式探析:以福山區(qū)丁家喬生態(tài)林場為例[J].林業(yè)科技通訊,2022(3):66-69.
[5] 何金靈.靈臺縣退化林分修復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J].南方農業(yè),2021(35):80-82.
[6] 顏攀.基于近自然林經營的魯南山地側柏人工林經營模型構建與營林效果評價[D].山東泰安:山東農業(yè)大學,2020.
[7] 滕俊偉,魏斌.遼寧省柴河水庫林場森林碳儲量研究[J].2016,(12):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