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革命舊址是指近代以來見證我國各族人民長期革命斗爭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與社會主義革命歷程,反映革命文化的遺址、遺跡和紀念建筑。文章以西安事變舊址為例,在對保存現狀分析及價值研究的基礎上,整理歸納出西安事變舊址在當前保護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保護管理措施,以期為西安事變舊址的保護管理提供參考。
關鍵詞:革命舊址;保護;管理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13.010
革命文物凝結著中國共產黨的光榮歷史,展現了近代以來中國人民英勇奮斗的壯麗篇章,西安事變舊址是中國近代史和黨史中重要的愛國事件發(fā)生地,也是中華民族共同抵御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起始。它彰顯的民族覺醒與民族自信是支撐全民族抗戰(zhàn)勝利的重要精神動力。近年來隨《革命舊址保護利用導則(試行)》(2019)、《關于加強新時代革命文物工作的通知》(2021)、《陜西省革命文物保護利用條例》等政策的頒布,對革命文物保護管理提出了新要求。本文圍繞西安事變舊址價值研究展開,分析西安事變舊址在保護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探討相應措施,以全面保護西安事變舊址,加強科學管理,充分發(fā)揮其作為“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精神”重要載體的作用,展現新時代革命文物工作特點。
1 西安事變舊址概況
1.1 文物概況
西安市事變舊址(圖1)是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時間為1936年,類型為革命遺址及革命紀念建筑物(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
西安事變舊址包括張學良公館(圖2)、楊虎城別墅(圖3)、新城黃樓(圖4)、西安事變指揮部(圖5)、高桂滋公館、西京招待所、五間廳(圖6)、東城門樓共8處。
1.2 保護對象
根據革命舊址的真實性、完整性原則,西安事變舊址的保護對象由文物本體(13座舊址建筑)、館藏文物和附屬文物等構成。
1.2.1 文物本體
西安事變舊址由8處單點舊址構成,按照類型分為舊址建筑13座,如表1所示。
1.2.2 館藏文物
現有張學良將軍和楊虎城將軍及其親屬使用過的相關物品及簽署的文件等可移動文物255件(組),均保存在西安事變紀念館內。
1.2.3 附屬文物
①槍戰(zhàn)彈孔遺跡。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爆發(fā)時,東北軍進入環(huán)園與蔣介石侍衛(wèi)親兵發(fā)生激烈戰(zhàn)斗,在五間廳留下數個的彈孔遺跡。
②紅色標語。西安事變指揮部墻體上保留歷史紅色標語1條,內容為“團結、緊張、嚴肅、活潑”。
③古樹名木。已掛牌保護的古樹名木,共5棵,位于新城黃樓規(guī)劃范圍內3棵,五間廳所在環(huán)園范圍內掛牌2棵。
2 保護管理存在的問題
2.1 保護問題
2.1.1 需進一步提升保護工作
西安事變舊址文物本體的保護維修工作持續(xù)按規(guī)定規(guī)范進行,整體保護較好,但受短時間的強降雨影響,容易導致舊址建筑及周邊排水不暢,從而引起水系滲透地基濕陷或不均勻沉降。雨水的滲透造成建筑表面磚體霉變、酥堿,對建筑的外觀與穩(wěn)定性造成一定影響。舊址建筑在使用過程中,進行了一定的改造,局部墻面搭接電線管道、外立面裝置空調外機,對舊址建筑風貌產生一定影響。西安事變舊址的安防、消防、防雷體系已基本建立,但部分舊址建筑缺少安防、消防及防雷設施和設備,亟需進一步完善。
2.1.2 保護對象認定和更新
基于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四有檔案”認定名錄和對西安事變在黨史、軍史、城建史的不斷研究,與西安事變這一歷史事件緊密關聯(lián)的兵諫亭、蔣介石藏身處、十里鋪張學良將軍向愛國學生講話紀念地、“六國飯店”舊址、王曲軍官訓練團舊址、西北“剿總”舊址、西安西關飛機場舊址、王以哲粉巷舊居尚未納入西安事變舊址的保護體系。因這些舊址點對于西安事變舊址的價值內涵也有重要的支撐作用,但由于并未列入相關保護對象,其保護維修等問題也成為難點。
2.2 管理問題
2.2.1 保護區(qū)劃有待完善
西安事變舊址現行保護區(qū)劃為1992年公布《陜西省人民政府批轉省文物事業(yè)管理局關于劃定省級以上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的報告的通知》中的相關規(guī)定,只劃定了保護范圍,缺少與城市銜接的過渡地帶。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以及周邊環(huán)境的變化,現行保護區(qū)劃與舊址周邊環(huán)境現狀結合程度不高,可操作性不強,不能有效對舊址周邊環(huán)境實施保護和管理。東城門樓尚未公布保護區(qū)劃。
2.2.2 管理機制需統(tǒng)一協(xié)調
張學良公館、楊虎城別墅管理權屬西安事變紀念館,新城黃樓、西安事變指揮部權屬陜西省人民政府由陜西省機關事務服務中心負責管理,西京招待所管理權屬陜西省地質調查院,高桂滋公館管理權屬陜西省作家協(xié)會,五間廳管理權屬陜西華清宮文化旅游有限公司,東城門樓管理權屬西安城墻管理委員會。
西安事變舊址分屬6處管理機構管轄,多頭管理且無協(xié)調的管理機制,權責劃分不清晰。西安事變紀念館是唯一的文物部門專業(yè)管理機構,陜西華清宮文化旅游公司下設的華清池文物保護管理所和西安城墻管理委員會有較專業(yè)的文物管理能力,其他舊址缺少文物部門專業(yè)管理機構的日常指導,保護管理水平、技術人員配置參差不齊,需建立統(tǒng)一的管理機制。
2.2.3 對外開放需進一步深化
目前西安事變的8處舊址中,依托張學良公館、楊虎城別墅建成的西安事變紀念館及位于華清池景區(qū)和西安城墻景區(qū)的五間廳、東城門樓已對外開放。新城黃樓、西安事變指揮部因處于陜西省人民政府機關新城大院內,目前為局部開放狀態(tài);西京招待所、高桂滋公館因分別作為陜西省地質調查院、陜西省作家協(xié)會辦公用房,暫未對外開放。
3 保護管理措施的研究
3.1 編制保護規(guī)劃,開展保護工程
根據《文物保護工程管理辦法》的要求,文物保護單位應當編制專項的保護規(guī)劃,文物保護工程應當依據批準的規(guī)劃進行,因此應加快編制西安事變舊址保護規(guī)劃,統(tǒng)籌開展保護工程,解決西安事變舊址在保護中存在的問題。
根據西安事變舊址建筑的保存現狀,主要采取日常保養(yǎng)措施,及時化解外力侵害可能造成損傷的預防性措施。針對舊址建筑存在微小病害,在開展不涉及建筑本體現有結構、外形、裝飾而進行的日常保養(yǎng)維護工作。對館藏文物采取專項科技保護技術,并建立數字化存儲檔案。對附屬文物采取定期日常保養(yǎng)槍戰(zhàn)彈孔遺跡,采取攝像、攝影、拓印等數字化手段收集記錄,保護歷史事件信息;通過技術性手段修復紅色標語,采取攝像、攝影、拓印等數字化手段收集記錄紅色標語,建立紅色標語數據庫;對古樹名木采取適時澆水、松土護盤、改善土壤、科學修剪、防治病蟲害等措施。
同時,更新完善西安事變舊址的安防、消防、防雷設施,提高防御能力,確保舊址建筑安全。相關設施應符合相關技術規(guī)范的規(guī)定,安裝使用不得對文物本體及歷史信息造成損害,其外觀色彩應與舊址建筑及周邊環(huán)境相協(xié)調。應由專人負責維護與管理,并建立相應的維護、管理制度。
3.2 文物本體調查與認定
配合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積極開展與西安事變有關的革命文物調查工作,對調查認定為與西安事變有關的紀念地和舊址,建議納入西安事變舊址的保護對象,采取相應的保護措施。
3.3 銜接相關規(guī)劃,調整保護區(qū)劃
西安事變舊址現行建設控制地帶與保護范圍一致,尚無法對舊址周邊的建設環(huán)境風貌進行合理控制,隨著《關于建立國土空間規(guī)劃體系并監(jiān)督實施的若干意見》《市級國土空間總體規(guī)劃編制指南》《國土空間規(guī)劃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技術指南》等文件及《西安城墻保護規(guī)劃(2013—2025)》《西安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guī)劃(2020—2035年)》的公布,和已批復的《華清宮遺址保護規(guī)劃(2006—2030年)》的相關內容,西安事變舊址的保護區(qū)劃應納入西安市各級國土空間規(guī)劃。
西安事變舊址保護區(qū)劃的劃定以舊址本體的分布范圍、周邊建設情況、道路分布特點為劃定要素,嚴格按照保護文物本體的安全性和完整性為劃定原則,同時兼顧相關歷史人文環(huán)境,銜接相關文物保護區(qū)劃和歷史文化名城規(guī)劃強制性內容進行劃定。
3.4 完善管理體制
3.4.1 建立管理溝通機制
建立6處保護管理機構的管理溝通機制,建立每年定期工作溝通會和聯(lián)席會議制度,發(fā)揮西安事變紀念館的專業(yè)優(yōu)勢,業(yè)務指導各管理機構在保護、環(huán)境、展示、管理、研究等方面進行協(xié)作、咨詢、商議,共同保護和利用好西安事變舊址。
3.4.2 簽訂保護協(xié)議
按照《革命舊址保護利用導則(2019)》的相關要求,作為文物部門專業(yè)管理機構的西安事變紀念館,需與其余5處保護管理機構(陜西華清宮文化旅游有限公司、陜西省機關事務服務中心、陜西省作家協(xié)會、陜西省地質調查院、西安城墻管理委員會)簽訂保護協(xié)議。
3.4.3 管理產權建議
為全面整體保護、充分展示西安事變舊址,若高桂滋公館、西京招待所后期開展產權、管理權、使用權等調整變更時,建議優(yōu)先考慮收歸西安事變紀念館作為開放展示和宣傳教育場所。
3.5 開放管理
按照《革命舊址保護利用導則(2019)》的相關要求,革命舊址具備條件的應開展專門的展示利用,不具備開放條件的應合理安排其他使用功能。結合新城黃樓、西安事變指揮部、高桂滋公館及西京招待所的管理現狀條件,結合游客預約制,通過依托重要節(jié)日、紀念日、設立公眾開放日等開放展示的形式,形成部分對外開放區(qū)。高桂滋公館結合舊址建筑陳列布展、場景復原、數字化展示等方式展現價值內涵。西京招待所利用建筑外墻,以露天展板的形式,構建以西安事變歷史及西京招待所歷史概況為主的紅色文化展示區(qū)域,形成以西安事變?yōu)橹鞯穆短煳⑿图t色博物館。新城黃樓和西安事變指揮部依托新城廣場增加可移動的輕型展示解說牌,對西安事變歷史事件和西安事變舊址進行整體的宣傳。
參考文獻
[1]薛倩.革命舊址文物保護規(guī)劃編制方法探討:以楊家溝革命舊址為例[J].中國文化遺產,2020(4):60-65.
[2]常虹.瓦窯堡革命舊址保護與利用路徑研究[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1(5):95-97.
[3]鄭凡.關于革命舊址的保護與利用思考:以西安事變紀念館為例[J].文化學刊,2021(6):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