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從嚴監(jiān)管的法治時代,上市公司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董事、監(jiān)事、高管若試圖以“忽悠式”增持操縱市場,終將付出沉重代價。
今年6月,上海金融法院發(fā)布公告稱,該院依法審結的原告劉某某、鄭某某訴被告上海金力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下文簡稱“金力泰”)、袁翔、羅甸證券虛假陳述責任糾紛案生效。該案系2019年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以來,全國首例因上市公司董事、監(jiān)事、高管未履行公開增持承諾引發(fā)的證券侵權糾紛案件。袁翔、羅甸被判共同賠償原告劉某某投資損失50.61萬元,共同賠償原告鄭某某投資損失27.74萬元。
在如今從嚴監(jiān)管的法治時代,上市公司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董事、監(jiān)事、高管若試圖以“忽悠式”增持操縱市場,最終都將付出沉重代價。
追責嚴懲
金力泰是一家生產高性能工業(yè)涂料的企業(yè),據其今年7月公告,去年公司營收7.31億元、凈利潤0.3億元。袁翔生于1976年,2019年起歷任金力泰副總經理、總裁、董事長;羅甸生于1988年,歷任金力泰子公司總經理、金力泰副總裁、總裁。
2021年6月15日,金力泰發(fā)布公告稱,公司董事兼總裁袁翔、控股子公司總經理羅甸計劃在6個月內增持金力泰股份,增持金額合計不低于3億元。此后,公司兩次發(fā)布公告,上述增持承諾履行期限分別延期至2022年6月15日、9月30日。2022年9月,公司發(fā)布公告稱,袁翔、羅甸未能在延期期間完成增持計劃;10月,證監(jiān)會上海監(jiān)管局對兩人采取出具警示函的行政監(jiān)管措施;12月,深圳證券交易所作出對兩人給予公開譴責處分的決定。
2025年,原告劉某某、鄭某某主張其因上述股份增持承諾購買了金力泰股票,而袁翔、羅甸未履行承諾,構成證券虛假陳述行為,要求金力泰以及袁翔、羅甸共同賠償投資差額損失、傭金損失等共計900余萬元。
對此,袁翔、羅甸辯稱:兩被告已經根據規(guī)定及時將增持意愿、資金籌措情況及因資金籌措困難導致延期等情況書面告知金力泰,因客觀上履行能力不足,無法再履行增持承諾,不存在主觀上“忽悠式”增持的故意或過失。股價下跌主要是由于市場整體及企業(yè)自身經營等情況所導致,并非兩被告不履行增持承諾導致。
上海金融法院認為,袁翔、羅甸在首次作出增持承諾時并無資金準備,在后續(xù)延期過程中亦未積極籌措資金,且在面對交易所質詢時以過橋資金制作“虛假”存款證明,故難以認定其有增持的真實意愿。從增持主體、承諾增持金額、市場影響力等角度看,袁翔、羅甸公開增持承諾信息的披露,對證券市場和投資者預期產生嚴重誤導,其所主張的未能履行增持承諾的抗辯理由明顯不合理,故虛假陳述行為成立且具有重大性。公開承諾人袁翔、羅甸為法定信息披露義務人,而非金力泰。金力泰盡到了基本的審查義務,亦無證據證明金力泰明知或應知袁翔、羅甸存在虛假陳述,故不應承擔案涉虛假陳述行為的民事賠償責任。法院判令袁翔、羅甸共同分別賠償兩原告投資損失50.61萬元、27.74萬元。
案件宣判后,各方當事人均服判息訴。對于其他投資者涉訴案件,兩被告表示愿意在損失核定后,優(yōu)先通過調解方式化解糾紛。
損人傷己
股價對上市公司、股東意義重大。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董事、監(jiān)事、高管公開承諾增持上市公司股權,尤其是增持力度較大的情況,是加強與公司利益捆綁,展示其對公司發(fā)展包括股價上漲有信心,此舉會增強其他投資者對該公司發(fā)展包括股價上行的預期進而購買股票,最終有利于公司股價上漲。公司股價欣欣向榮,有利于提升公司在資本市場的形象且能通過增發(fā)股票獲得資金支持。因而,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等公開承諾增持,利好上市公司股價、發(fā)展。那么,他們?yōu)楹螘恪昂鲇剖健痹龀郑?/p>
第一,不懂法律或不敬畏法律?!昂鲇剖健痹龀值姆珊蠊敲鞔_的。證券法第八十四條規(guī)定,“發(fā)行人及其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董事、監(jiān)事、高級管理人員等作出公開承諾的,應當披露。不履行承諾給投資者造成損失的,應當依法承擔賠償責任”。在法治時代,違法成本大于收益,忽悠他人會有損自己的經濟利益、聲譽。具體到公開承諾增持,當事人面臨承擔賠償責任、聲譽受損等進而損害企業(yè)聲譽乃至導致股價下行的情況,企業(yè)可能采取措施問責當事人,造成其利益進一步受損。
第二,一些人公開承諾增持,有時方案過于樂觀,沒有遵循量力而行的原則,沒有做慎重思考,包括評估合理性、風險,導致其后被動地不履行承諾。過于樂觀主要指自認公司前景向好、目前股價被低估,因而增持有利可圖。本案中,袁翔、羅甸稱增持金額合計不低于3億元,這是一筆巨資;從事后來看,兩人缺乏資金實力。
第三,一些人公開承諾增持時,“初心”就是忽悠而非真誠增持。本案中,袁翔、羅甸在首次作出增持承諾時并無資金準備,即涉嫌忽悠。
無論何種原因,“忽悠式”增持都是損人傷己之舉,應該杜絕。
一諾千金
日常生活中,一些人隨意作出承諾,事后卻說只是開玩笑。然而,一些公開承諾具有法律效力,當事人需承擔法律責任。在商界,對上市公司控股股東、高管等而言,既然作出公開承諾,就要對自己、利益相關方負責。而如何避免“忽悠式”增持,需對癥下藥。
首先,堅守誠信,要知法守法,重視具有法律效力的公開承諾,其中尤為重要的是熟知證監(jiān)會發(fā)布的《上市公司監(jiān)管指引第4號——上市公司及其相關方承諾》。控股股東等高管是企業(yè)的關鍵少數,對公司的發(fā)展和利益有重大影響,理應做誠信守法的表率,利企利己。
其次,慎重研判公開承諾增持的利弊,趨利避害,增持方案需充分考慮風險、控制風險,不盲目跟風增持。
再次,認真履約,用足政策,如將增持承諾履行期限合理延長。例如,《上市公司監(jiān)管指引第4號——上市公司及其相關方承諾》規(guī)定,出現“因相關法律法規(guī)、政策變化、自然災害等自身無法控制的客觀原因導致承諾無法履行的”情形的,承諾人可以變更或者豁免履行承諾。
最后,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有“一諾千金”的美德。上市公司應該重視做好合規(guī)培訓,包括讓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等熟知證券法、證監(jiān)會相關規(guī)定等。同時,企業(yè)需有力培育企業(yè)文化,將以義取利、守正創(chuàng)新等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理念運用于企業(yè)管理實踐,融入公司治理,以優(yōu)秀文化引領企業(yè)高管做到言行一致。
對廣大的上市公司小股東而言,為維護自身合法利益,需監(jiān)督上市公司相關方合規(guī)運轉,并勇于拿起法律武器維權。劉某某、鄭某某起訴后獲得賠償,既維護了自身合法權益,又為其他投資人維權給出了一個“樣板”,對“忽悠式”增持行為形成有力威懾,有助于上市公司、中國資本市場高質量發(fā)展。
(作者系中國海洋大學中國混合所有制與資本管理研究院特邀研究員)
(編輯 謝云鳳 87332146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