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藏于西安小雁塔薦福寺的《于湛等人游題》碑,記述了明嘉靖年間陜西地方官員的一次祈雪活動,因秦中“三冬罕雪,麥秋無望,民且艱食”,故“亟命藩臬諸司擇日齋戒”以“禱諸”,之后“薄暮寒云四起”“瑞雪彌空”“三農(nóng)滿望,萬口同歡”。經(jīng)考,碑中所見二人為陜西巡按御史唐锜和陜西巡撫都御史于湛。該碑可與史志互為補證,對于研究明代巡按、巡撫及三司之間的關(guān)系以及明代嘉靖年間陜西地方官員的祈雪活動具有重要的文獻參考價值。
關(guān)鍵詞:薦福寺;唐锜;于湛;祈雪活動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14.001
唐長安城街衢筆直寬敞,坊里整齊有序,其中位于外郭城中部的安仁坊和開化坊,沿第七橫街南北對望。薦福寺位于開化坊“半已南”,建于唐睿宗文明元年(684),是為高宗皇帝追福而立,初為“獻福寺”,武則天天授元年(690)賜額“薦福寺”。唐中宗景龍年間(707—710),在安仁坊西北隅另辟浮圖院(塔院),宮人率錢建薦福寺塔,明清時始稱小雁塔。歷唐末五代兵火戰(zhàn)亂,至宋代,開化坊薦福寺日漸廢毀,后安仁坊薦福寺塔院延續(xù)發(fā)展為后代薦福寺。宋后各朝不斷對寺、塔進行修葺,明代番僧勺思吉翻新維修,于正統(tǒng)十四年(1449)向英宗乞賜寺額“薦福寺”,初步形成現(xiàn)今的寺院格局。
民國時期薦福寺被軍隊侵占,1949年西安解放時已無僧人,之后寺、塔均由政府接管。今為區(qū)別于開化坊薦福寺,稱安仁坊塔院薦福寺為明清薦福寺,俗稱小雁塔薦福寺。明代官吏政要、文人雅士把西安城南有盛唐遺跡的小雁塔薦福寺視為登高眺遠、展席傳觴的重要場所,至今寺內(nèi)仍留存有多處鐫刻題記,《于湛等人游題》碑即是其中之一。
1 《于湛等人游題》碑文校錄
《于湛等人游題》碑(圖1)嵌于西安博物院小雁塔中軸線古建筑群西長廊南端墻壁。碑為橫長方形,高72厘米、寬131厘米、厚19厘米,行書,19行,滿行10字,共計183字。該碑由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于湛撰文,碑文以“巡按唐有齋”與“撫臣于湛”二人之間對話,記述了嘉靖丙申(1536)冬日,“巡按唐有齋”過秦中,因“三冬罕雪,麥秋無望”,提議“禱諸”,“撫臣”于湛“亟命藩臬諸司擇日齋戒”,“以為民請命”。遂“薄暮寒云四起”“瑞雪彌空”“三農(nóng)滿望,萬口同歡”。該碑可與史志互為補證,對于研究明代巡按、巡撫及三司之間的關(guān)系以及明嘉靖年間的農(nóng)業(yè)祈雪活動有著重要的文獻參考價值。
茲錄碑文如下:
嘉靖丙申冬,秦中無雪,巡」按唐有齋侍御過予,曰:“三」冬罕雪,麥秋無望,民且艱」食,盍禱諸?”予曰:“陰陽舛戾,」雨雪愆期。撫臣之罪也。謹」受教?!必矫T司擇日」齋戒,將俟罪于神,以為民」請命。時后十二月三日也,」薄暮寒云四起。詰朝,瑞雪」彌空,過午未已。三農(nóng)滿望,」萬口同歡。有齋曰:“昨者憂」民之憂,今亦樂民之樂,何」如?此中盛唐遺跡,惟二雁」塔存,盍往觀諸?”有齋倡行,」予亦繼至,展席傳觴,撫景」暢懷,竟日乃歸。因書壁間,」以昭天貺,以志己幸云。
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金壇」素齋于湛
2 碑文所見人物及職官考
碑文所見人物有“巡按唐有齋侍御”。據(jù)嘉靖《陜西通志》載:“巡按陜西御史,唐锜,字子薦,云南晉寧(今云南省昆明市晉寧區(qū))人,嘉靖丙戌(1526)進士,十五年(1536)任。”①陜西黃帝陵有“橋山龍馭”“漢武仙臺”兩塊碑石,皆刻有“唐锜書”,應(yīng)為唐锜巡陜期間所題??梢钥隙?,唐有齋即為唐锜,“有齋”應(yīng)為其號。民國《晉寧州志》載:“嘉靖五年(1526)丙戌科龔用卿榜,唐锜,官湖廣道御史,河南按察司?!雹凇疤畦?,字池南,嘉靖丙戌進士,初任定遠令,嚴明果決,不避權(quán)勢,行取授御史巡按湖廣,政績考最,轉(zhuǎn)河南按察司僉事,因忤權(quán)要,歸里,囊橐蕭然,定遠建有生祠崇,祀名宦?!雹厶畦煔w鄉(xiāng)后,醉心文學(xué),與當時被貶戍云南的楊慎結(jié)為文字友,后世稱唐锜、楊慎、楊士云、張含、王廷表、胡廷祿為“楊門六學(xué)士”。
另一人物“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金壇素齋于湛”,“素齋”應(yīng)為其號。經(jīng)考,于湛為巡撫陜西都御史。嘉靖《陜西通志》載:“巡撫陜西都御史,于湛,直隸金壇縣(今江蘇省常州市金壇區(qū))人,正德辛未(1511)進士,以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陜西,尋改總理河道,侍養(yǎng)?!雹芄饩w《金壇縣志》載有其傳⑤。光緒《鄖陽志》載其撫鄖期間,“建鄖山書院,取觀風,所得各屬士子肄業(yè)其中,廩紇褚墨悉捐廉以給生,徒爭趨受學(xué)焉”⑥。
碑文中出現(xiàn)“巡按”“侍御”“撫臣”“藩臬諸司”“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等職官?!把舶础奔囱舶幢O(jiān)察御史?!笆逃?,即侍御史,是明朝對監(jiān)察御史的通稱。明朝承襲了漢代、唐代的監(jiān)察制度,設(shè)立了巡按御史制度?!睹魇贰份d,“初,吳元年(1367)置御史臺,(洪武)十年(1377)七月,詔遣監(jiān)察御史巡按州縣”。故多數(shù)學(xué)者認為洪武十年為巡按之始。(洪武)十三年(1380),“尋罷御史臺。(洪武)十五年(1382)更置都察院”⑦?!笆辣O(jiān)察御史,主察糾內(nèi)外百司之官邪,或露章面劾,或封章奏劾。在內(nèi)兩京刷卷,巡視京營,監(jiān)臨鄉(xiāng)、會試及武舉,巡視光祿,巡視倉場,巡視內(nèi)庫、皇城、五城,輪值登聞鼓。在外巡按,北直隸二人,南直隸三人,宣大一人,遼東一人,甘肅一人,十三省各一人”?!把舶磩t代天子巡狩,所按藩服大臣、府州縣官諸考察,舉劾尤專,大事奏裁,小事立斷”⑧?!坝罉吩辏?403)二月乙卯,(成祖)遣御史分巡天下,為定制”⑨,“詔遣御史巡方,一年一代”⑩,仁宗洪熙元年(1425),“又定巡按以八月出巡”k。
“巡撫”,又稱“撫臣”,為地方最高軍政長官,碑文中于湛自稱“撫臣”?!睹魇贰份d:“巡撫之名,起于懿文太子(朱元璋長子朱標)巡撫陜西。永樂十九年(1421)遣尚書蹇義等二十六人巡行天下,安撫軍民。以后不拘尚書、侍郎、都御史、少卿等官,事畢復(fù)命,即或停遣。初名巡撫,或名鎮(zhèn)守,后以鎮(zhèn)守侍郎與巡按御史不相統(tǒng)屬,文移窒礙,定為都御史巡撫兼軍務(wù)者加提督,有總兵地方加贊理或參贊,所轄多、事重者加總督。他如整飭、撫治、總理等項,皆因事特設(shè)。其以尚書、侍郎任總督軍務(wù)者,皆兼都御史,以便行事?!眑
“藩臬諸司”,即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據(jù)《明會典·都察院·撫按通例》載,嘉靖十一年(1532)規(guī)定:“凡徭役、里甲、錢糧、驛傳、倉廩、城池、堡隘、兵馬、軍餉,及審編大戶糧長、民壯快手等項,地方之事,俱聽巡撫處置。都、布、按三司將處置緣由,備呈巡按知會。巡按御史出巡,據(jù)其已行之事,查考得失,糾正奸弊。不必另出己見,多立法例。其文武科舉、處決重辟、審錄冤刑、參撥吏農(nóng)、紀驗功賞,系御史獨專,巡撫亦不得干預(yù)?!眒由此可知,巡撫由中央臨時性差遣官員變?yōu)榈胤叫猿H喂賳T,由巡行天下、安撫軍民變?yōu)榻y(tǒng)攬地方軍政,各省都指揮司、按察司、布政司都受其節(jié)制。巡撫不得隨意干預(yù)巡按御史的政務(wù),同時也受巡按御史的監(jiān)督和制約。碑文真實地還原了巡撫、巡按、三司三者之間關(guān)系,巡按陜西監(jiān)察御史唐锜奉命巡陜,見秦中久旱無雪,便責問撫陜之臣于湛,于湛自覺理政缺失,遂按照唐锜的提議,命令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擇日齋戒祈雪。
3 明嘉靖年間陜西地方官員的祈雪活動
自古以來,農(nóng)業(yè)在我國社會結(jié)構(gòu)和經(jīng)濟生活中占據(jù)著重要的地位,雨雪風霜等氣象條件不僅會直接影響到農(nóng)作物的收成,而農(nóng)事豐歉更是關(guān)涉王朝國家經(jīng)濟命脈和下層百姓基本生活的頭等大事。因此祈禱農(nóng)事風調(diào)雨順成為我國古代社會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項重要事務(wù),向天敬祈以降雨雪也是王朝統(tǒng)治者常行的一種旨在祈禱農(nóng)事豐收的政治活動n。
早在先秦時期,雪祭就是國家吉禮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o?!蹲髠鳌ふ压辍分杏性唬骸吧酱ㄖ瘢瑒t水旱癘疫之災(zāi),于是乎禜之。日月星辰之神,則雪霜風雨之不時,于是乎禜之?!眕《宋史·禮志五》載:“凡旱、蝗、水潦、無雪,皆禜禱焉。”q宋代明確將“無雪”納入祈禜祭祀的范圍,《宋史·本紀》中也記載了祈雪活動,自“太祖乾德元年(963)十二月甲寅命近臣祈雪”,直至“紹圣元年(1094)十二月庚辰命諸路祈雪,終北宋之世,祈雪凡十有五見”r。有學(xué)者統(tǒng)計研究,在兩宋320年的歷史長河中,中央朝廷共祈雪90次,平均約每3.5年一次s。
元、明、清代繼承了宋代的祈雪之典。明代對祈雪活動極為重視,視祈雪與祈雨一樣,都屬于大雩祭祀t。其中嘉靖一朝,祈雪活動最為頻繁,規(guī)定祈雪祝文必須由皇帝本人親自撰寫。嘉靖皇帝對祈禱之事頗為重視,通常下詔修省,若遇入冬旱荒,或親自于南郊及相應(yīng)壇廟禱雪,或遣官代祭?!睹魇贰ざY二·大雩》載:“嘉靖八年(1529)春祈雨,冬祈雪,皆御制祝文,躬祀南郊及山川壇。次日,祀社稷壇。冠服淺色,鹵簿不陳,馳道不除,皆不設(shè)配,不奏樂?!眜《禮部志稿·親行祈雪禮》記載,嘉靖二十八年(1549)上諭禮部:“深冬不雪,二麥何滋,今朕親祈洪應(yīng)壇,百官青衣辦事,勿慢!朝天等宮廟各用素饈,遣文武大臣,溶鏸瑾棟,詔邦謨行,禮如例祈雨雪告祭?!眝有學(xué)者依據(jù)《明世宗實錄》和《國榷》的相關(guān)記載,對嘉靖年間君臣的祈雪情況進行梳理。據(jù)統(tǒng)計,嘉靖一朝君臣共進行了22次禱雪活動w。
小雁塔薦福寺所藏《于湛等人游題》碑,為明代一方祈雪記事碑,由祈雪活動的主要參與者陜西地方官巡撫于湛撰文,真實地記錄了嘉靖十五年(1536)十二月陜西地方官員祈雪活動的前因后果,是陜西地方官員在應(yīng)對冬季旱災(zāi)時,采取“齋戒”進行祈雪。這一祈雪方式是嘉靖一朝君臣上行下仿的充分體現(xiàn),是嘉靖一朝君臣在面臨災(zāi)變時通過內(nèi)心體認和反省,直面理政缺失而進行的一項敬天恤民、消弭災(zāi)害的實踐x。這種祈求神明、與天進行“對話”的活動,也體現(xiàn)了古代農(nóng)業(yè)社會“天人合一”的宇宙觀。
3.1 祈雪原因
“嘉靖丙申y冬,秦中無雪,巡按唐有齋侍御過予,曰:‘三冬罕雪,麥秋無望,民且艱食,盍禱諸?’”“三冬”,即冬季三月,為冬季的代稱?!胞溓铩?,指農(nóng)歷四月,為麥收季節(jié)。漢蔡邕《月令章句》曰:“百谷各以其初生為春,熟為秋,故麥以孟夏為秋。”在我國古代的主要農(nóng)作物五谷中,以稻、黍、稷、菽為一年生作物,當年種植當年收獲。但小麥根據(jù)其對氣溫要求的不同可以分為春小麥和冬小麥兩個生理型。其中,春小麥開春播種,夏末成熟,可在一年內(nèi)完成整個生長過程;冬小麥則秋季播種,來年春季或夏季成熟,因其經(jīng)歲乃熟,故又稱宿麥z。冬小麥“秋種冬長,春秀夏實”的生長周期意味著冬季正是其全苗、壯苗的關(guān)鍵期。雪水滲入土壤起到抗旱保墑的作用,低溫嚴寒有助于減輕小麥的蟲害,雪中含氮物質(zhì)能增加土壤中的氮肥,有助于小麥的生長。
陜西作為歷史悠久的小麥生產(chǎn)地,到明清時期,關(guān)中平原小麥種植廣泛,各地均有種植記載,以冬小麥為主,間種春小麥。據(jù)嘉靖《高陵縣志》載:“物產(chǎn),《禹貢》,雍州之城,黃壤,而縣土尤美,即筑垣作臺,百余年不甈也,所產(chǎn)五谷頗佳。”陜西關(guān)中地區(qū)入冬以來至十二月,久旱無雪,關(guān)中百姓生活本就艱難,如果再不降雪,就會影響到來年四月麥子的收成。巡按監(jiān)察御史唐琦巡視陜西,見狀,責問陜西撫臣于湛“為何不祈禱于諸神明?”
3.2 祈雪方式
“予曰:‘陰陽舛戾,雨雪愆期。撫臣之罪也。謹受教?!矫T司擇日齋戒,將俟罪于神,以為民請命?!惫糯a(chǎn)力低下,人類對于自然災(zāi)害的控制能力極其脆弱,受縛于“萬物有靈”的觀念,人們把自然災(zāi)害歸罪于觸犯神靈的結(jié)果。對于自然災(zāi)害、生產(chǎn)豐歉,都用天降災(zāi)異的觀點進行解釋?!扳鹅濉?,即顛倒、錯亂?!绊┢凇保凑`期、失期?!瓣庩栤鹅濉薄坝暄╉┢凇薄皳岢贾铩薄皳袢正S戒”等類似的話語同樣出現(xiàn)于嘉靖時期君臣的諭旨和奏章中。嘉靖六年(1527),干旱、地震等災(zāi)害并發(fā)。十一月壬辰,御史劉隅等上疏,請“申戒中外,慎惜錢谷,虔禱雪澤,發(fā)廩賑災(zāi)”。隨后,十一月丙申,嘉靖帝發(fā)布諭旨:“冬已過半,氣未凝寒,雨雪愆期,咎在朕躬。朕宮中亦既露禱,其令順天府官祠城隍,禮部祠諸宮廟,務(wù)以誠格?!奔尉富实蹖?zāi)變降臨歸咎于自身理政缺失,以示誠心悔改,同時希望通過君臣共同努力進行禱雪,以消弭災(zāi)變。
“齋戒”,即修身內(nèi)省,《周易·系辭上》曰:“圣人以此齋戒,以神明其德夫?!惫湃嗽诩漓肭般逶「?,不飲酒,不吃葷腥,不與妻妾同寢,整潔心身,以示虔誠。“以十八日為始,與卿等齋心潔慮,禁屠宰,青衣辦事二十一日。朕躬禱郊雩,令嵩示群臣,知之毋忽”,這是嘉靖皇帝反省自身、虔誠祈雪的明顯例證。大學(xué)士楊一清上疏指陳時政,曾曰:“古人致齋,欲使百工齋其念慮,一其心志,以交于神明,庶獲感通耳。今新春在邇,郊祭期逼,宜于大祀之后,擇日齋戒。”“俟罪”,等待受罰。陜西巡撫于湛在面臨“三冬罕雪,麥秋無望,民且艱食”的狀況下,將陜西旱災(zāi)同樣歸咎于自身理政缺失,“亟命藩臬諸司擇日齋戒,將俟罪于神,以為民請命”,是其效仿嘉靖皇帝,通過內(nèi)心體認和反省,實踐敬天恤民、消弭災(zāi)害思想的體現(xiàn)。這種祈求神明、與天進行“對話”的活動,也體現(xiàn)了古代農(nóng)業(yè)社會“天人合一”的宇宙觀。
3.3 祈雪結(jié)果
“時后十二月三日也,薄暮寒云四起。詰朝,瑞雪彌空,過午未已。三農(nóng)滿望,萬口同歡。有齋曰:‘昨者憂民之憂,今亦樂民之樂,何如?此中盛唐遺跡,惟二雁塔存,盍往觀諸?’有齋倡行,予亦繼至,展席傳觴,撫景暢懷,竟日乃歸。因書壁間,以昭天貺,以志己幸云?!薄霸懗保稳赵绯?。“三農(nóng)”,指春耕、夏耘、秋收三季農(nóng)事。漢代張衡《東京賦》曰:“三農(nóng)之隙,曜威中原?!薄皞饔x”,傳杯,即飲酒?!坝x”,盛滿酒的酒杯。“竟日”,指終日,從早到晚?!疤熨L”,上天的恩賜。齋戒祈雪之后的十二月三日,“薄暮寒云四起”,次日早晨,“瑞雪彌空,過午未已”,可謂“瑞雪兆豐年”,“三農(nóng)滿望,萬口同歡”。撫臣于湛遂與巡按唐有齋前往大、小雁塔游觀,“展席傳觴,撫景暢懷”,將祈雪之事書于薦福寺壁間,“以昭天貺,以志己幸云”。陜西地方官員的此次齋戒祈雪活動是成功的,彰顯了他們與神明溝通的有效性,使瑞雪得以降臨,再次體現(xiàn)明人哲學(xué)思想中“天人合一”的宇宙觀。
4 結(jié)語
禱雪活動是我國古代國家祭祀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宋、明兩朝的祈雪活動較為頻繁,有學(xué)者對其進行過梳理研究。小雁塔薦福寺所藏《于湛等人游題》碑所記述的是明嘉靖一朝陜西地方官員的一次祈雪活動。碑文是由祈雪活動的主要參與者陜西撫臣于湛撰文,真實還原了嘉靖十五年(1536)陜西地方官員為應(yīng)對“三冬罕雪,麥秋無望,民且艱食”而進行“齋戒”祈雪活動的始末,是嘉靖君臣上行下仿的充分體現(xiàn),是嘉靖朝君臣在面臨災(zāi)變時通過內(nèi)心體認和反省,直面理政缺失而進行的一項敬天恤民、消弭災(zāi)害的實踐。這種祈求神明、與天進行“對話”的活動,也體現(xiàn)了古代農(nóng)業(yè)社會“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同時,碑文再現(xiàn)了明代巡按、巡撫和藩臬之間的關(guān)系,對于研究明代官制有著重要的文獻價值。
注釋
①④趙廷瑞,馬理.陜西通志:卷十九:名宦:巡按陜西御史[M].刻本.1542(明嘉靖二十一年).
②朱慶椿.晉寧州志:卷九:選舉志:進士[M].鉛印本.1926(民國十五年).
③朱慶椿.晉寧州志:卷十:人物志:宦績[M].鉛印本.1926(民國十五年).
⑤丁兆基.金壇縣志:卷九:名宦[M].刻本.1885(清光緒十一年).
⑥吳葆儀,王嚴恭.鄖陽志:卷五:宦績[M].刻本.1877(清光緒三年).
⑦張廷玉.明史:卷七十三:志四十九:職官二:都察院[M].北京:中華書局,1974:1771-1772.
⑧張廷玉.明史:卷七十三:志四十九:職官二:都察院[M].北京:中華書局,1974:1768.
⑨張廷玉.明史:卷六:本紀六:成祖二[M].北京:中華書局,1974:79.
⑩顧炎武.顧炎武全集:二十一卷:郡縣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58.
k張廷玉.明史:卷七十三:志四十九:職官二:都察院[M].北京:中華書局,1974:1772.
l張廷玉.明史:卷七十三:志四十九:職官二:都察院[M].北京:中華書局,1974:1767-1768.
m申時行,等.明會典:卷二一一:都察院:撫按通例[M].北京:中華書局,1989:1056.
n余焜.明嘉靖年間君臣禱雪活動述論[J].歷史檔案,2021(1):129.
o陳淵.宋代的祈雪活動[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23,38(4):74.
p左丘明.左傳(下):昭公元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702.
q脫脫.宋史:卷一百二:志五十五:禮五:祈報[M].北京:中華書局,1977:2500.
r納蘭性德.通志堂集:卷十七:淥水亭雜識三[M].刻本.1691(清康熙三十年).
s陳淵.宋代的祈雪活動[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23,38(4):75.
t大雩,即祈禱雨雪之祭祀,是明代國家祭祀禮儀中與農(nóng)事豐歉聯(lián)系最為密切的一項祭祀禮儀。
u張廷玉.明史:卷四十八:志二十四:禮二:大雩[M].北京:中華書局,1974:1257.
v俞汝楫,林堯俞,等.禮部志稿:卷八十八:親行祈雪禮[M]//紀昀,等.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98冊).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6:591.
w余焜.明嘉靖年間君臣禱雪活動述論[J].歷史檔案,2021(1):130-131.
x余焜.明嘉靖年間君臣禱雪活動述論[J].歷史檔案,2021(1):134.
y嘉靖丙申,嘉靖十五年,即公元1536年。嘉靖,明世宗朱厚熜的年號。
z班固.漢書:卷六:武帝紀[M].北京:中華書局,2012:153.
蘇頌.圖經(jīng)本草:卷十八:米部[M].胡乃長,王致譜,輯注.福州:福建科學(xué)技術(shù)出版社,1988:533.
陳淵.宋代的祈雪活動[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23,38(4):82-83.
田海濤.明清時期黃河中下游地區(qū)小麥生產(chǎn)及其影響研究[D].南京: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xué),2018:27-29.
呂柟.高陵縣志:卷二[M]//達靈阿,周方烔,高登科.中國地方志集成:陜西府志輯:第六冊.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7:416.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明世宗實錄:卷八十二[M].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1841.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明世宗實錄:卷八十二[M].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1846.
廣東、廣西、湖南、河南辭源修訂組,商務(wù)印書館編輯部.辭源[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79:3598.
俞汝楫,林堯俞,等.禮部志稿:卷八十八:親行祈雪禮[M]//紀昀,等.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98冊).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6:592.
陳子龍.皇明經(jīng)世文編:卷一百十九:楊石淙綸扉奏略:條陳修省事宜[M].平露堂刻本.1628-1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