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諺云:“夏令之補,黃鱔為首?!睍r值夏日,黃鱔正生得膘肥體壯,將其入饌,不僅肉鮮味美,而且滋補效果極佳。
黃鱔又名鱔魚、長魚,生長在池塘、稻田中,是一種無鱗淡水魚,與烏龜、甲魚、泥鰍并稱為“四大河鮮”,更享有“水中人參”的美譽。中醫(yī)認為,黃鱔性溫、味甘,入肝、脾、腎三經(jīng),能夠補中益血、補虛損、強筋骨、祛風濕。清代醫(yī)學家王士雄的《隨息居飲食譜》中亦記載:“鱔甘熱,補虛助力,善去風寒濕痹,通血脈,利筋骨?!?/p>
國人食黃鱔的歷史悠久,徐珂創(chuàng)作的清代掌故遺聞匯編《清稗類鈔》中這樣寫道:“同、光間,淮安多名庖,治鱔尤有名,勝于揚州之廚人,且能以全席之肴,皆以鱔為之,多者可至數(shù)十品。盤也,碗也,碟也,所盛皆鱔也,而味各不同,謂之日全鱔席。號稱一百有八品者,則有純以牛羊豕雞鴨所為者合計之也。”后來,赫赫有名的淮揚菜大師王致福發(fā)明并掌握了百種鱔魚菜烹飪法,并推出了“全鱔席”,自此揚名天下。
蘇北農(nóng)村水網(wǎng)密布,水塘、田間、小河、渠道中隨處可見黃鱔。每到捕黃鱔的時節(jié),我的兩位哥哥就在傍晚時分,背著“丫子”(一種特制的捕鱔籠)來到田埂邊、溝渠邊、池塘邊,將鱔籠放在黃鱔經(jīng)常出沒的淺水區(qū)域,并用水草之類的做好偽裝。翌日黎明前,哥哥們再將鱔籠收回家,將捕捉到的黃鱔拿到早市上去賣。
10歲那年的夏天,我因患風濕性關(guān)節(jié)炎癱瘓在家。赤腳醫(yī)生根二爺給我針灸時,看見我家瓦缸里養(yǎng)著黃鱔,便教給我母親一個名叫“翠皮爆黃鱔”的偏方,說是常吃可以減少很多病痛,還有利于我的身體康復。
母親聽后,立馬著手做起來。她先到地里摘了個還未成熟的青皮西瓜,洗凈外皮后榨取汁水,然后將黃鱔宰殺、洗凈,切成絲后同豆粉、鹽、蛋清、西瓜皮汁水一起調(diào)勻拌好。接著,母親將鐵鍋燒熱放油,加入姜、蔥、蒜、辣椒爆香,再把拌好的鱔絲下鍋抖散滑透,翻炒至快熟時放入芹菜,待炒熟后就成了美味可口的藥膳“翠皮爆黃鱔”。我連吃半個月后,奇跡終于發(fā)生了,我竟能站起來走路了。從此以后,母親便經(jīng)常用黃鱔做各種菜。
其實我父親也會料理黃,我最鐘愛的就是他做的紅燒黃鱔。他先將黃鱔剁成寸段,用鹽抓搓后再用清水反復沖洗,直至將黃鱔的黏液清洗干凈。在油燒至四五成熱時放入姜、蔥、蒜爆香,加入洗凈的鱔段一同煸炒,待鱔肉變白時放入鹽、黃酒、胡椒、糖色(紅醬油)等調(diào)料,先用大火煮開,再用小火慢燉至鱔肉酥爛即可。父親做的紅燒黃鱔十分鮮美,肉質(zhì)細嫩、綿滑,香中透著點點的咸,咸中又透著絲絲的香,美味極了。
“夏令美食鱔為首,夏日黃鱔賽人參。”又是一年夏天到,不妨為自己和家人烹飪一些黃鱔美食,共同享用大自然的饋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