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紐約上州一個尋常的跳蚤市場,一個不起眼的長形木盒子靜靜躺在角落。盒子內(nèi)部被多道木質(zhì)斜檔分隔,每一檔都插著一幀老式的照片幻燈正片。美籍華人姚小屏被這個盒子吸引了目光。姚小屏曾是美國專業(yè)攝影家協(xié)會的會員,對膠片影像有著天然的敏感。她小心翼翼地拿起每一幀正片查看,當畫面在光線下顯現(xiàn)時,驚喜瞬間攫住了她——其中一些影像清晰地記錄著中國長城的雄姿以及舊時的中國市井風貌!她仔細清點,確認其中有13幀拍攝于中國。這些承載著歷史的“寶貝”,被姚小屏以極低的價格購得,同時,一場跨越時空的文化接力也就此開啟。
回到家中的姚小屏懷著敬畏之心細細檢視。部分幻燈片的邊緣,褪色的手寫痕跡標注著拍攝者姓名“威廉”及拍攝地點。好奇心驅(qū)使他去查證這位“威廉”的背景,得知這有可能是一位早年的攝影先驅(qū)。尤其令她動容的是那些拍攝長城的影像——以百年前的技術(shù)和設(shè)備條件,竟能呈現(xiàn)出如此清晰、壯觀的畫面。
姚小屏從小在北京生活長大,看到這些影像內(nèi)心涌起深深的感念。她仿佛看到了百年前那位美國友人威廉,不辭艱辛,遠渡重洋,在彼時水陸交通極不發(fā)達的年代,深入中國和亞洲腹地,用鏡頭記錄下無數(shù)寶貴的瞬間,為后世留下了珍貴的史料。這份執(zhí)著與付出,令她肅然起敬。也正因如此,她越發(fā)意識到手中這些幻燈片的珍貴價值。
一個強烈的念頭在她心中萌發(fā):必須為這些影像找到一個最能發(fā)揮其價值、能夠永久妥善保存并有效利用它們的專業(yè)機構(gòu)。自十年前購得這些幻燈片起,她便開始了長達十年的尋訪與努力。她希望為它們找到最理想的歸宿,卻因人微言輕,屢屢碰壁,其熱忱甚至曾遭人誤解。直到2025年初再次回到北京,事情迎來轉(zhuǎn)機。經(jīng)由好友劉笑梅熱心牽線,姚小屏聯(lián)系到中國圖片集團的資深專家黃文老師。在黃文老師的重視和推動下,新華社中國照片檔案館向她敞開了大門。
2025年4月25日,在新華社辦公大樓,中國照片檔案館接受了美籍華裔女畫家姚小屏女士捐贈的13張玻璃幻燈片。這些幻燈片中的影像涵蓋了長城、故宮太和殿、天安門、頤和園等著名歷史遺跡,以及凈水潑街、送葬隊伍等反映社會風俗的場景。這批拍攝于一個世紀前的清末民初時期的珍貴資料,展示了當時外國人眼中的中國社會景象及民眾的生活風貌,從細微的角度記錄了當時的時代信息,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和檔案價值。新華社攝影部主任賴向東、副主任王建華,中國圖片集團副總裁黃文,為此次捐贈牽線搭橋的劉笑梅女士,以及中國照片檔案館、《攝影世界》雜志社的相關(guān)工作人員參加了捐贈儀式。
新華社所屬的中國照片檔案館成立于1984年10月,是唯一的國家級照片檔案館,是系統(tǒng)、全面、集中統(tǒng)一收集、管理、保存和利用具有全國意義的永久性照片檔案的基地。黨和國家歷史上各個時期的重要事件、重大建設(shè)成就和社會各方面基本情況等許多經(jīng)典場景、精彩瞬間,都被新華社中國照片檔案館保存下來。在中國照片檔案館保存的160余萬張底片中,大量底片都具有唯一性。這次,姚小屏女士捐贈的玻璃幻燈片,作為記錄當時社會風貌與生活細節(jié)的珍貴史料,正式納入館藏,成為這龐大歷史影像寶庫中的永久組成部分。
百年前鏡頭里的烽煙散盡,化作今日街巷的萬家燈火。那些被玻璃片封存的目光,那些在時光塵埃中浮沉的平凡瞬間,正以最莊重的方式回歸歷史長河——不是作為冰冷的史料,而是帶著體溫的時代印記。